第二十六章 搬新屋
作者:高云宵   穿成农家长姐,开局就养三个崽!最新章节     
    清理起来,宋月华才发现自己家当还挺多的。
    单是吃食就不少,还有45斤腊肉。22斤葛根粉,10斤干蘑菇,2斤木耳,45斤板粟,20斤干葛根。
    这些干货都被搬进了地窖,挂的挂起来,包的包起来。
    猪油还有一罐,盐也有大半坛,红糖约摸着只剩下半斤,小半罐酱油,还有后面买的许多五香调料,小半罐醋。
    这些都摆在灶房的柜子里。
    原先的屋子里,除了竹床跟门板被留下,其余都被搬走了。
    趁着太阳大,宋月华把被褥里面的旧棉花拆出来晒晒。
    之前买的25斤新棉花,原本是打算做棉衣,前段日子,宋月华分出16斤,做了两床大棉被。
    火炕的尺寸太大,垫褥薄了小了都不好,旧垫褥的棉花,也扯了出来重新晒过,垫褥得重新缝过。
    晚上睡在炕上,得尽快把垫褥赶制出来。
    工期有点紧,宋月华在外面晒旧棉,小瑜负责照看大宝小宝,谢文武在灶房做饭。
    小玉跟王婆婆得趁天黑前,把垫褥缝出来。
    棉花晒好后,小瑜想去给小玉帮忙,奈何扎了几次手,还是悻悻地放弃了。
    “小玉,我教你认字,你教我缝衣裳吧”
    小瑜看小玉一根针灵活地上下翻飞,好是羡慕。
    小玉笑道,“我也刚学没多久,哪敢随便教人,我们可以一起跟婆婆学。”
    “不用不用!”
    谢瑜连忙摆手,“我这粗手,也只敢跟你请教,别的不说,能自己缝个衣裳就成了。”
    小玉一时好奇,“怎么不跟婶子学?”
    唉……
    谢瑜叹了口气,道,“我娘命好,她不会针线活,平时家里要缝补的活,都是我爹在干,家里的衣裳也是花钱请村里人做的。”
    “我没别的要求,能做个衣裳,缝个被子,我就心满意足了。”
    小玉一时呆住了。
    谢瑜的爹,小玉也是见过的,看上去五大三粗的,你说他会杀猪没人不信。
    但你要说他会缝衣服,都不敢想象会是什么画面。
    王婆婆跟小玉忙到晚上总算把垫褥缝好,接下来还得塞棉花,全部塞完后,还得定针。
    宋月华左手抱大宝,右手抱着小宝,三人眼巴巴地看着两人忙个不停。
    垫褥总算在天黑后铺在了炕上。
    火炕做得大,四姐弟睡一头,不管横着睡,竖着睡,空间都很充足。
    这天晚上,小玉翻来翻去,有些激动,“阿姐,这房子是我们的?”
    “是我们的。”
    “浴桶也是我们的?”
    “也是我们的。”
    小玉还是不敢信,“怎么就住进这么好的房子里来了,我不会是在做梦吧!”
    宋月华坏笑道,“那就让你看看是不是梦。”
    然后在小玉的腰上挠了两把,小玉被痒得哈哈大笑。
    姐妹俩玩耍了一会,怕吵醒双胞胎,才消停下来。
    除了王婆婆的10两,家里总共还有61两银子,手上有了银子,该添置的东西也要趁早买回来。
    明天家里摆酒,今天一早姐妹背上背篓,坐上马爷的牛车。
    马车上同行的村民免不了问上一句房屋建得怎么样
    宋月华笑着回道,“明日家中摆席,到时候,还请各位赏脸过来吃个酒。”
    再多的话,也没人敢问。
    宋月华那日的一箭,被吓住的可不止宋婆子。
    县里的肉包两文一个,宋月华买了四个,她跟小玉每人两个。
    小玉吃了一个就饱了,宋月华把包子掰成两半,塞她嘴里道,“多吃点,今天要背的东西多,没有力气弄不回家。”
    两人先去铁铺,定了个煮水的大锅,泡个澡至少要两桶热水,煮水锅的容量不能小。
    然后又定了个小锅子,用来吃火锅。
    之前的镐头丢在山里了,重新买了一把镐头,一把砍柴刀。
    算下来总共8两银子。
    宋月华在铁铺算熟客,赵铁匠顺口问了句,要送上门吗?
    当然要送货上门。
    宋月华喜欢有眼力见的店家,赵铁匠也喜欢花钱大方的客人。
    赵铁匠一高兴,随口唠了几句。
    宋月华这才知道,原来村里的竹篾匠还是赵铁匠的岳丈。
    竹匠,铁匠,家里都是手艺人,真的好羡慕。
    从铁铺出来后,宋月华又在杂货铺买了1把大门锁,3把小门锁。
    往后在家中囤粮,上把锁比较安心。
    饭碗也需要添置,家里要是来了客人,还得出门借碗筷,那也太不方便了。
    暂时先买8个大海碗。
    冬天出门不方便,米粮得多囤点,100斤白米,120斤粟米,50斤白面.
    调料也补点,10斤盐,1大坛酒,5斤酱油,5斤醋,10斤红糖,2个大坛子,2个小缸。
    最后又买了一张大油布。
    结账时付了13两银子。
    东西买得多,店家自然乐意送货上门。
    趁着店家还在准备,宋月华带着小玉,来到一家书肆。
    店家一看是两个小女娃,也没有怠慢,起身招呼。
    宋月华先是问笔墨纸砚的价格,普通的笔倒是不贵,10文一支,砚台最好的上百两,最差的也得5两银子。
    墨的种类更多,宋月华选了了个中等偏下的,一碇墨也得500文
    纸也分几种,好的有宣纸一刀1两银子,差的有毛纸一刀330文。
    宋月华要了3支笔2碇墨,一方砚台,2刀宣纸3刀毛纸。
    准备结帐时,小玉拉了拉宋月华的衣角,咬了唇轻轻地摇头。
    宋月华冲她笑了笑,还是把东西拿到了柜台结帐。
    掌柜的抹了个零,总共9两银子。
    原本还想买几本启蒙书,宋月华还是收手了,有些东西,能省则省。
    难怪这个时代养个读书人难,随随便便一年的家用就没了。
    刚出店门,小玉就不安道,“阿姐,是因为我说要识字吗?”
    “不仅仅是你。”宋月华道,“还有我,大宝,小宝,我们都要识字,小玉不愿意吗?”
    小玉赶紧摇了摇头,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别担心,银子还有不少。”宋月华安慰道。
    其实她还想说,银子没了她会去赚,但考虑到,上次的事刚过去没多久,还是乖乖闭嘴。
    宋月华吸了口气,又带着小玉来到布庄,补了50斤棉花,挑了三种颜色的棉布,各要半匹。
    给俩人各选了两双布鞋,还给小玉买了一套绣具。
    一共8两银子。
    至此,两人再也没有了购物的欲望。
    坐上杂货店的牛车,到家时已经是下午。
    小玉去王婆婆家接大小宝回来,宋月华则把新买的东西搬进屋子。
    米面粮食,大坛的盐酱醋,都搬到地窖里面,其余的则归类放好。
    看着慢慢充实的屋子,数了数剩下的23两银子。
    宋月华心满意足地叹道,日子总算是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