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贤王入京匡辅朝政
作者:二百二十斤   重生之景泰大帝最新章节     
    王文剑指石亨,原因很简单。
    眼下武勋一系人才凋零,冒头的人没有几个,石亨则是最突出的那个,打压武勋,他是眼下最合适的人选,罪名都是现成的。
    不设监军,违背祖制,心有不轨。
    纵兵屠戮,滥杀无辜,有伤天和。
    这两条罪状其实对石亨不会有什么伤害,但是也可以不让他得到什么封赏。
    最关键的是,可以对朱祁钰的底线进行试探。
    因此,就在大战之后的第一次正式朝会上,王文果断出手,以左都御史身份上奏朱祁钰,正式弹劾武清侯石亨。
    朱祁钰坐在御座之上,看着侃侃而谈的左都御史王文,心中感觉莫名其妙。
    他完全没有想到,就在石亨立下大功刚刚不久,就有人弹劾他,而且还有一个罪名是不设监军违背祖制。
    这个王文难道不知道不派监军是他朱祁钰做的决定么?
    再说了,纵兵屠戮是在杀敌人啊,杀鞑子啊,战场之上有什么无辜之辈,不都是敌人么?不杀他们,难道等着敌人杀了你?
    不应该啊,王文好歹也是做过陕西按察使和宁夏巡抚的人,平日里也是自诩知兵之人,怎么会在这个时候以这种理由弹劾石亨呢?
    不过提到石亨,朱祁钰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跟着他一起出征的谭裕,昨天还来了信,这家伙在信里详细叙述了这次出征的经过,包括怎么横穿草原,如何昼伏夜出,最主要的是,他还提到了石亨轻骑突袭紫荆关的事儿,提到石亨看着瓦剌大军的后队绝尘而去的表情,以及石亨对于没有提前一天出发的无尽悔意,尤其是他侄子石彪的懊恼表情,描述的惟妙惟肖,很是精彩。
    耳朵里听着王文的慷慨激昂,朱祁钰把目光飘向了殿门口,整个思维都飘散了。
    好不容易等到王文说完,朱祁钰随口问了一句:“诸位爱卿,都有什么看法,说出来议一议吧。”
    话刚出口,朱祁钰就感觉不妥,只是话已出口,又收不回来,无奈只能听听大臣们的唠叨。在他想来,此事就没有什么好议论的。
    不过让朱祁钰没想到的是,一群文臣立刻跟风跪了出来,附议王文。
    朱祁钰看着下面的大臣们,笑了笑,道:“武清侯什么时候惹到你们了。”
    王文立刻答道:“武清侯与臣并无嫌隙,臣只是就事论事,为国谏言。”
    文臣们也是纷纷答道:“臣等也与武清侯从未有过嫌隙,全是真心为国谏言。”
    朱祁钰看着他们,叹了口气,道:“武官论功是兵部管的,兵部的先说说吧。”
    兵部尚书于谦没动,而是由兵部右侍郎邹干出班道:“王大人所奏, 臣不敢认同。”
    “邹爱卿请说?”朱祁钰随口道。
    邹干道:“武清候为国出征,夜袭瓦剌大营,击溃瓦剌过万,俘获数百,救出被俘军民数千,大振我大明军威,于国于民都有大功。”
    “况且武清侯所杀之人皆是鞑子,有何过错?”
    王文反驳道:“邹侍郎怎能保证武清侯所杀之人都是鞑子?”
    邹干立刻反驳道:“不是鞑子,难道还能是我大明子民吗?”
    “这也是说不准的事儿。”王文冷笑道。
    “王大人有证据?”邹干反问道:“如果王大人有证据,还请将证据提交兵部,兵部自会处置。”
    王文傲然:“本官身为左都御史,有风闻奏事之权。”
    “况且武清侯是否残害大明子民,这是兵部的事,本官焉能越俎代庖。”
    “原来王大人没有证据啊。”邹干冷笑道。
    大理寺丞薛瑄出言道:“邹大人,无论武清侯是否残害我大明子民,杀伐过重是一定的。我大明有好生之德,天子承天之命,恩泽天下,武清侯此行有损我大明仁慈,有损天子仁爱之名,理应降罪。”
    朱祁钰回忆了一下,这家伙貌似属于理学大家,南宋朱熹的信徒,士林中的名气还是蛮大的。他这番话对于邹干来说不好接,于是出声道:“薛爱卿夸大了,朕刚刚继位,哪有什么仁爱之名。”
    邹干感激地看了朱祁钰一眼,拍了个马屁:“陛下仁德无双,谦逊过人,臣等万分敬仰。”
    下面一群人齐声道:“陛下谦逊过人,臣等万分敬仰。”
    一时间气氛缓和了很多。
    不过大理寺丞薛瑄却没那么容易放过邹干,出言道:“邹大人,陛下自然是仁德无双,但是武清侯却损了陛下的仁德,该不该罚?”
    邹干怒目而视,反驳道:“陛下是大明的天子,行的是内圣外王之策略,对我大明子民自然是仁德无双,但是鞑子又非是我大明子民,施威令其臣服即可。”
    “况且鞑子乃是蛮夷,不通教化,陛下又要给他们什么仁德?”
    朱祁钰见气氛又要冲突起来,便出声道:“好了,诸位爱卿,此事暂时搁置,容后再议。”
    一群人纷纷退了回去。
    兵部尚书于谦出班道:“陛下,臣有奏。”
    朱祁钰的脸上立刻挂上了微笑,道:“于爱卿有何事?”
    于谦道:“臣今日查阅兵部文书,发现一月之前朝廷曾下诏,命诸地组织兵马勤王,其中就包括宗室诸王,如今战事已经结束,臣请陛下下旨,令宗室诸王各领兵马回转封地,并给予封赏。”
    于谦一提醒,朱祁钰这才想起来有过这么一道旨意,便点点头应允:“于爱卿所言甚是,着礼部处理此事即可。”
    “臣领旨。”礼部尚书胡濙回答道。
    这事儿属于常理,朝臣们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不过凡事有个例外,大理寺丞薛瑄又站了出来,道:“陛下,臣有奏。”
    “何事?”朱祁钰疑惑道。
    他对这家伙倒是没什么偏见,见他出班跪倒,便随口问道。
    薛瑄抬起头,朗声道:“宗室诸王领勤王之军各回封地,乃是常理,然我大明于土木堡新败,诸多重臣殒命,朝廷官吏损失惨重,为确保社稷安稳,臣建议,可以择宗室诸王中贤者入京,参与大仪,匡辅朝政。”
    一番话说的是掷地有声,却着实震惊了朝廷百官。
    大家都是聪明人,薛瑄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大家都懂。就连政治经验没那么充足的朱祁钰都听明白了。
    这不就是说,你朱祁钰不听文臣的谏言,偏好武勋,那么我们也可以换一个朱家贤王来当皇帝,反正你朱祁钰刚刚登基,之前还得罪过太皇太后,你们老朱家那么多人呢,挑一个更听话的还没什么难度。
    朱祁钰眼神猛地凛冽起来,盯住跪在中间的薛瑄,还未发声,却是于谦站了出来,怒道:“薛大人是什么意思?朝中诸部大人均在,哪个不如诸王,要他们匡辅什么朝政。”
    薛瑄脸上浮现出一丝激动,出言道:“的确诸位尚书侍郎大人都在,确能辅佐陛下,然陛下新近登基,又无掌管政事的经验,找几个宗室贤王来参与朝政又有何不可。”
    于谦大怒,反驳道:“昔者,元失其驭,群雄并起,四方鼎沸,民遭涂炭。脱躬率师徒,以靖大难,皇天眷佑,海宇宁谧,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脱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汉晋以来,莫不皆然,其间治乱不齐,特顾施为何如尔?要之为长久之计,莫过于此。”
    “太祖分封诸王,本就是为了让皇子守御四方,抵抗外敌,宗室诸王怎能随意入京。”
    薛瑄还没答话,左都御史王文站出来道:“于大人误会了,薛大人是说招数位贤王入京即可,又不是全都招进来。况且今年天下大变,大明灾祸不断,招几位贤王进京,也是以备咨询。”
    于谦毫不退让,怒道:“诸王的封地尚需朝廷派人管理,他们又能咨询什么?”
    王文淡淡地道:“一人计短两人计长,陛下广纳天下谏言,诸王也是天下子民嘛!”
    于谦还待继续反驳,却听见朱祁钰重重一拍案几,大怒道:“够了。”
    几人赶紧跪伏告罪。
    朱祁钰盯着薛瑄,语气低沉,道:“薛爱卿是大理寺丞,还是管好大理寺那一摊子事情比较好。至于诸王......”
    顿了一下,朱祁钰道:“依祖制,诸王各回封地,无诏不得出境。”
    薛瑄继续谏言道:“陛下,宗室贤王入京,参与政事,于国于民都有利处啊。”
    朱祁钰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狠狠地道:“朕说了,诸王各回封地,无诏不得出城。”
    薛瑄还待再说,王文悄悄地摆了摆手,只得把嘴闭上,不再说话。
    于谦则是开口劝道:“陛下息怒。”
    群臣见朱祁钰发火,也一起跪倒劝道:“陛下息怒。”
    朱祁钰望着跪倒的群臣,心中很是气愤,说了声退朝,便转身离开了。
    好好的大朝就这样不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