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小官家再出手
作者:月麒麟   北宋官家最新章节     
    承明殿中,气氛顿时变得紧张的很,珠帘晃动之间,相互碰撞响起的细微声音,一下子变得无比明显。
    众人都纷纷将目光望向刚刚开口的冯拯,眼中皆带着一丝责怪之意。
    就连冯拯自己,此刻也有几分坐立不安。
    他的确是想整死丁谓,但是,那是政治上的死亡,可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死啊!
    当下,冯拯也只得连忙开口,道。
    “太后明鉴,自太祖立国以来,向无擅诛宰执之例,丁谓大罪不容辩解,然陛下初登大位,急诛大臣,必骇天下之耳目。”
    “何况,丁谓之罪,罪在职责有失,未奏山陵事耳,岂用诛之?”
    大宋不杀士大夫的惯例现在还没有形成,但是,对于宰执大臣和言官的优待,却是早已有之。
    这一点,朝堂上下都有共识。
    就算是当初丁谓那般恨极了寇准,也没敢冒这个政治风险,杀了寇准。
    不出意外的是,冯拯说完之后,紧接着王曾也开口,道。
    “太后,官家明鉴,冯相公所言有理。”
    “当初寇准一案,动荡社稷,太后尚且能宽恩御下,如今丁谓之事,未涉谋逆大罪,诛之恐令朝野上下骇然。”
    应当说,这次丁谓的倒台,虽然雷允恭之事是主要原因。
    但是,在此之前那份手书的封还,包括拖延邢中和奏札被带走的消息,冯拯和王曾在其中,都是起到了推动的作用的。
    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他们因势利导,间接导致了如今的这种状况。
    可如今,面对着太后的怒火,即便是作为丁谓的敌对方,他们却不得不主动替丁谓说起了好话。
    冯拯和王曾这样的立场都转变了话风,那么,其他人也就少了几分顾及。
    当下,一旁的任中正犹豫了一下,道。
    “太后,官家,丁谓虽有罪,但多年为国辛劳,也曾立下不少功绩,请如律议功。”
    不过,他这话一出,王曾顿时不乐意了,直接了当的开口道。
    “丁谓之罪,虽不涉谋逆,但山陵事重,丁谓如此作为,实乃不忠,得罪宗庙,尚有何可议之处?”
    显然,王曾虽然为了不破坏规矩,勉强为丁谓说了情,但是,却不代表他会让任中正趁机为对方脱罪。
    于是,这些宰执大臣便就这么在承明殿中吵了起来。
    珠帘后,刘娥缓缓坐下,听着对面争执的声音,脸色却已然平静下来,旋即,她侧了侧身,看了一眼赵祯。
    见此状况,赵祯也对着刘娥轻轻点了点头,然后,他坐直身子,提起声音,道。
    “够了!”
    简单的一句话,带着淡淡的不满,顿时让外间正在争执的几人没了声息。
    王曾和冯拯对视一眼,皆感到有些不安。
    他们倒是不担心小官家会宽宥丁谓,毕竟,真要是细算起来,这位小官家对丁谓的厌恶,只会更甚。
    真正让他们觉得不安的,是小官家的折腾能力。
    上次寇准一事,便是因为小官家的一时任性,掀起了一场风波,虽然说,所有人最后都平安过关,可细究起来,很难说丁谓之败,和这件事情没有任何关系。
    所以,他们是真的怕小官家这会再折腾出什么新状况来。
    不过,事情显然并不像他们期待的那样如意,听小官家这口气就知道,怕是要出事……
    果不其然,待得殿中安静下来之后,小官家直接便单刀直入,问道。
    “冯相公,你既然觉得丁谓之罪不应诛之,那应当如何处置呢?”
    啊这……
    冯拯面露难色,很快便感受到,周围的一干大臣,都将目光汇聚到了他的身上。
    对于丁谓的处置,冯拯自然是有腹案的。
    但是,过早的暴露底牌,在朝中一直都是大忌。
    他心中有自己预想的结果,其他人肯定也一样。
    这种状况下,应该是大家相互试探几轮之后,相互探明白对方的想法和底线,然后再出结果,这才更容易达成一致。
    政事堂一直以来议事皆是如此,吵归吵,但是一旦到最后表态这一步,大家都是慎之又慎。
    毕竟,身在中书之中,最忌讳的就是出尔反尔,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旦给了定论,再想改弦更张就难了。
    可如今小官家这么一插手,这个进程被迫提前,必然会平添许多变数。
    但是,皇帝问话,又不能不答。
    因此,稍一思忖,冯拯还是开口道。
    “回官家,丁谓虽有大罪,但擅移皇堂之事,乃雷允恭主谋,目前来看,并无证据证明,是由丁谓指使,故而,臣以为当以玩忽职守之罪论,山陵事重,丁谓此举实乃有罪于宗庙。”
    “故此,臣以为当罢黜丁谓宰相一职,降为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这算是一个常规处置。
    大宋对于宰相的优待,并不仅仅止于不杀,更在于不随意加罪。
    便以当初的寇准为例,哪怕是事涉周怀政变乱一事,也并非是直接将寇准贬官,而是先罢相,给个闲职逐出京去。
    大概经过一到三个月之后,一切稳定下来,再继续降黜。
    显然,冯拯这次,也打算因循旧例,先将丁谓逐出京师,待得新的中书格局确定之后,转回头来,再继续找丁谓算账。
    不过,他的这个方案,赵祯显然是不满意的,于是,他直接了当的开口道。
    “如此大事,冯相公就打算将其罢为太子少保了事?”
    “还是说,冯相公打算效仿丁谓对寇准那样,待风波平息,再一次次屡加贬黜?”
    先罢相,再降黜。
    这本来是这种事情的惯常处理流程。
    但是,如今被小官家就这么点透,冯拯的脸上还是不免有些尴尬。
    他有心想开口辩解几句,但是转念又想起了之前小官家因为贬谪寇准的制书而闹的那一场,于是,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
    与此同时,冯拯的心中有些后悔。
    早知道那个时候,就不跟丁谓对着干了,现如今有了这桩事摆着,想再按往常的流程处理,也不容易了。
    所幸的是,冯拯在中书多年,自然不会被这小小的变故给搅得束手无策。
    于是,他给一旁的王曾打了个眼色,后者也立刻会意,道。
    “官家,太后,臣也觉得,罢为太子少保处罚太轻,以丁谓之罪,或可仿效寇准前旨,降为太常寺卿,命其引年致仕。”
    原先的法子走不通了,那就换新的法子便是。
    既然不能屡加贬黜,就直接一降到底,将丁谓彻底给打发出官场。
    这般处置,既有前例可循,相比较之前那种一贬再贬,发到边远小州去当个司户参军这种处置,也更加体面。
    这样的结果,显然已经算是比较好的结果了。
    因此,王曾说完之后,一旁的任中正也开口,道。
    “官家,太后,臣也觉得王参政所言有理,既有寇准前例,依之便是,也算是稍稍顾念丁谓多年辛劳。”
    看得出来,中书三人当中,也就只有任中正还念着一些情谊。
    所以,言辞之间,还在努力的帮丁谓说好话。
    也正因于此,他这番话说完之后,立刻就感受到了来自冯拯和王曾不善的目光。
    不过,或许是因为任中正只是说好话,没有继续试图搭救丁谓,所以,二人也没有多说,而是将目光转向帘后,祈祷着这个结果,能让小官家满意,别再折腾了。
    但是,赵祯开口这一次,又怎么可能就这么简简单单的收手呢?
    当下,他很明显的哼了一声,随后便在众人意想不到的目光当中,直接点了另外一人的名。
    “钱副使,朕听闻,你和丁谓乃是姻家,他如今犯下如此大罪,你觉得应该如何处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