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献礼
作者:斩孽缘   救岳飞建强宋最新章节     
    皇上驾到。
    大臣都按自己的品阶站好。
    当都站好的时候。
    赵涛感觉有两道冷冷的光,向自己看过来,没错,
    就是那个太子赵桓。
    赵桓和秦桧两个人,用复杂,并不单纯的眼光看着我。
    那种眼神看的赵涛,全身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这两个家伙,不会是玻璃吧,大宋好男风,他们难道要对我的身体下手?”
    赵涛脑子在胡思乱想。
    面对赵桓,这个名义上的大哥,作为前世的历史记忆,是同情的,刚继位没多久,就被捉去北方,作为皇族,从小锦衣玉食,别说受苦了,就连就餐,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想到后半辈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最后惨死。
    赵涛刚想和赵桓说一说,我没有和你争太子的意思。希望你不要徒生没必要的戒备。
    就在这个时候,朝堂的气氛,突然压抑起来。
    宋徽宗身穿九五之尊大龙袍,缓缓的来了。
    朝堂的设计就是牛,
    从上往下,就是给人一种想朝拜的感觉。
    宋徽宗,是一个不算威严,也不算和善的中年男子。
    当往龙椅上一坐。还是给人一种皇权高高在上,
    谁都不能忤逆的感觉。
    怪不得,权利那么让人迷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平身。”
    宋徽宗望去,今天告老还乡的,带病休假的,闲散的王宫贵胄,都上朝来了。
    朝堂一幅君贤臣忠的景象。
    宋徽宗看着昨天任命监国的赵涛。
    众多皇子中,赵涛在宋徽宗心里,或许是不学无术的,却唯一让自己感受到亲情的孩子。
    一入侯门深似海。
    生在皇家,所有的孩子,稍微懂事,就恭恭敬敬的,懂规矩,学规矩。看似听话乖巧,但是也把感情拉开了。少了普通百姓的亲情,少了平淡的亲切,多了隔阂和距离。
    皇帝也是人。
    只有这个三皇子赵涛。
    在和自己一起的时候,上到街道柳巷,下到生活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都会不顾忌什么,温馨的说一说,虽然说的都上不来台面。
    反而让宋徽宗感受到了亲情。
    宋徽宗温和的看着赵涛,
    和蔼的笑了笑。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千篇一律的开场白。
    话音刚落。
    赵涛,横的移出来。
    向前走了一步。
    “启禀父皇,儿臣有事启奏。”
    大殿中。
    一直低调,在大臣眼里没有存在感的赵涛,吸引了所有的目光。
    赵涛不大的声音,却在百官心中如同惊雷。
    一道道的目光,都看着这个三皇子,想知道,这个三皇子监国第一天要干什么。
    “涛儿,你有何事启奏?”
    其实,众大臣们一边想三皇子的唐突,一边摇头。
    “第一天监国,就这么迫不及待的想表现自己。这个三皇子果然是不懂权衡的黄毛小子,孺子不可教。孺子不可教。”
    赵涛才不管,别人在想什么,自己可是绑着国运了。国运昌盛,自己好不好不知道,但是国运衰,自己肯定衰,和系统也没关系,这是没跑的。
    关系到自己的身家性命,和以后美好的生活。
    谁还扭扭捏捏,那是脑子进水了。
    “父皇,孩儿最近思考,怎么收复幽云十六州,思来想去,得以计划,请父皇和众大臣讨论。”
    赵涛说完,
    鬼使神差的从怀中掏出了奏章。
    皇帝身边的太监赶忙接过来,递给了皇上。
    皇上打开奏章,
    引入眼帘的是“文修武事,兴办军校。”
    宋太祖赵匡胤建国,通过三件事“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
    所以知道“兵”之危害。开始了一系列的重文轻武。
    以至于现在宋朝在对外战场上屡战屡败。
    赵涛知道,重文轻武,这是宋朝的弊端,但是这个弊端,不是谁都能碰的,儒学已经形成。
    朝堂上以文章取士。
    以儒学成团。
    利益团体大到皇亲国戚,小到平明百姓,儒学渗透到每个角落。
    现在如果赵涛贸然改革,提高武人地位,就算他是皇子,也会被文人啃噬的渣都不剩。
    然而赵涛才不会那么傻。
    自古文武两派不和,文官看不起武人的粗鲁,武人看不起文官的酸气。
    他以文修武事。
    赵涛不触犯文官和武官的利益和地位大前提下,让京城的所有人有血性。
    具体的操作大体内容:
    鸿学大儒担任名誉校长。例如,门生普天下的,李纲,蔡京等等,
    教课的是领兵打仗的将领:宗泽,杨业,等等
    学生都是各家门生和子弟。
    新设部门,没有任何实权的。例如后世的军校。
    不会产生竞争权力,而都想安插自己的人去掌管。
    这样也开拓了另一种入朝为官的门路。不用天天学习“知乎者也”了
    奏章上面还富有煽动性的。办成这件事的好处。
    什么收复幽云,开疆拓土,
    名留千古,
    后世歌颂,造福后代。…..
    宋徽宗仅仅看了一遍,一直沉迷画画他,也被这份计划书,深深的打动。
    甚至后面煽动性的好处,也让他热血沸腾。
    谁不想,名垂千古。就算是奸臣,他也想名垂千古,也不想遗臭万年。
    赵涛的这个计划,对于朝堂上的官员,可不是一块糖的诱惑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吃不完的大大的馅饼。
    如果有一个人才,能开疆扩土,收复失地。
    后世会写到,所有的教官和校长,都可以认为自己教的。也自豪的说,那是我的学生。
    宋徽宗看了又看。
    然后把赵涛的奏章传下去,让几个重臣来看。
    建立军校的这样的事情,武官力挺,文官不可能拒绝的,两头堵的策略,赵涛也是想了一夜。
    传阅完毕,
    文武百官看赵涛的眼色都变了。
    能站在权力最高的殿堂中,那个人也不是庸人。
    他们明白这个东西,如果能完全的执行下去。
    文人能掌握武事,武人也能在文人中立足。文武两派都能让自己利益扩大。
    这样一来,国家有用人才会很多,军队力量将呈几何倍的增加。
    赵涛心想,这是阳谋,你们文武两派都弄自己的小九九,如果就这样办上几期的学员,那有文官武官之说,都同化了。
    不过他们会以几期几期学员为团体。
    不过,到时候,他们都是我的兵。
    赵涛会心一笑,名誉校长你们随便争,我可是执行校长。
    奏章里赵涛并没有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