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月中仙子
作者:里音   锁烟浓最新章节     
    说起这大英朝,真是天赐之邦。不仅有充足的光照,水利资源,利于农作物生产生长,还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七重天。七重天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既能抵御外敌,又能稳固秩序。山南山北,界限分明,无人逾越。因此保得英朝这百十年国泰民安。
    百姓的生活虽说并不是十分的富足,但却安定,这是老百姓尤其是一些年老的人最最看重的。他们这一辈子,吃苦是常态,因此也习惯了顺从,没有什么过多的要求,能居有屋耕有田,一家老小团团圆圆,这就足够了。即便遭受苛政统治,也能忍受。
    “跟山北的贱民比起来,再苦又能苦到哪去。”或者是,“让你去山北待些日子,你才知道什么是苦。”——这是老年人常挂在嘴边用来教训不安分子孙的话。
    那样的苦寒之地,那样的匪类横行,跟投生在那里的人比起来,他们这就是上辈子烧了高香了!人不能不知足。
    所以,他们劳作一天,拖着几乎累折的老腰回到家里,能有些菜汤米粥吃到肚里,然后坐在院子里,抽着烟袋,看着天边的火烧云,晚归的燕子,就觉得那叫一个美呀。
    ——古时候的人那样累死累活吃不饱穿不暖也没有抑郁症,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知足的心态吧。
    要说这一片安分之中也有个别不安分的因素,那首先一个肯定就要是皇妃了。皇妃这些天正磨着应皇子要建一个什么会客厅。因为天气一天天凉了,风又成了每一天的主角,坐在四面漏风的凉亭,周围都是残花败草,实在不是一桩乐事。
    东府里的屋子多得是,可应皇子觉得一个妇道人家,整天的开门宴客不成体统。便推诿着不肯答应。皇妃便威胁要在内院里待客。三皇子和四皇子如今早已经是皇妃的花园宴客厅的常驻嘉宾了,这应皇子也知道。他还知道皇妃的花园子如今成了朝歌的一个社交胜地,人们都以能在那里用餐为荣。他怕皇妃树大招风,可也知道皇妃的性子,她真敢把三皇子四皇子他们都请到内院。便只得腾出两间耳房,供皇妃待客之用。
    “你要在府里待客,须得先答应我几个条件。”应皇子夜里睡下后,和皇妃说道。
    “哎呀真麻烦。”皇妃这两天每日监工,又要亲自设计会客厅的装修家具,累的一沾枕头就睡着了,听到应皇子还在啰嗦,烦躁的直打挺。
    “你若不答应,这会客厅便说成什么也不能给你用。”应皇子坚决的说道。
    “说!”皇妃知道应皇子平时看着好说话,但他要认准的事情你说什么也不管用。只得皱着眉头道。
    “第一,不可乱说话。”应皇子郑重说道。眼睛盯着皇妃,等着她答复。
    “我什么时候乱说话了!”皇妃不满的叫道。
    “这话是我早就想要嘱咐你的。”应皇子不理她,只是说道,“如今不比先前,府里几乎天天都有人来,只怕你一时高兴便忘乎所以。你也是,闲暇时只和绿冬她们这些女眷稍作来往便好,怎么又和应弘应治也搅在了一起!”
    “怎么是我和他们搅在一起,是他们自己来的好不好。”皇妃道。
    “不管怎样,如今人多嘴杂,切不可信口开言。俗话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若被有心之人借机生事,岂不是自找苦吃?”应皇子道。
    “我这叫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皇妃哼道,“不管你们是什么目的来的,我都敞开大门迎接,让你们好好看个够。你不知道这些人的心理,你越是小心翼翼,他越觉得你心里有鬼,反倒是你城门大开,他才觉得你够坦诚,心里没鬼。”
    “还是小心为是。”应皇子看皇妃如此张扬,忍不住摇着她的胳膊。
    “还有呢?”皇妃道。
    “什么?”应皇子一时没反应过来。
    “第二条呀。”皇妃道。
    “哦。”应皇子道,“这第二吗,便是不可太过忘形。虽说如今都知道你有这病,可还是要有所顾忌。以免被人贻笑大方。”
    “……”皇妃忍不住又要反驳,想了想又放弃了,忍耐着说,“还有呢?”
    “再有就是要时刻切记自己的身份。你是皇妃,也是人妇,不能跟绿冬一样无所顾忌……”
    “你还有完没完了!”皇妃忍不住爆发道,“我什么时候忘形了?什么时候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我这样做是为了什么你不知道吗?我这是在帮你争取人脉,这多一个朋友就是少了一个敌人你知不知道!”
    应皇子怎么会不知道呢。可是他总觉得皇妃现在仍没有完全清醒,担心她会弄巧成拙。以应皇子的意思,还就该跟以前一样,以不变应万变,只要他行的正走的端,让人挑不出毛病来,别人就拿他没有办法。所以,看见皇妃如此高调激进,心里总是惴惴的。
    皇妃却不管他这些。会客厅一布置好,就轮番宴客。足足热闹了好几天。在这府里,现在唯一能管得住她的就是老夫人本人了。可老夫人那么注重规矩礼数的一个人,对这东府里的夜夜笙歌却不闻不问。便是有人看不惯,拐着弯儿的向她告状,老夫人也只是慢慢吸溜着小米粥,没有一点动气的征兆。倒是义王传过话来,让应皇子夜里小心门户。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就是让他们收敛一些。
    义王自监刑刘广成之后,一直鲜少来别府。他此时已查明,红伶馆后面失火的那处宅院,确实是二皇子用来豢养门客的外宅。那刘广成便是门客之一。这已是圣上制造的第二起灭门案了,只是在不明真相的百姓看来,这是自己失火引发的惨案,因此没有引起什么惶恐。圣上如此大开杀戒,让义王不得不加倍小心。同时也隐隐觉得,圣上或许是自觉时日无多了,所以才会这样孤注一掷,凡是有所异动的,一律杀无赦。
    这样想时,心情便十分愉悦。乘着月色,信步来到后院书房,拿出纸笔,一边慢慢研墨,一边酝酿着要写的诗句。这时,忽听见外面传来一阵幽怨的笛声。此时万籁俱寂,只有明月清风相互照应,乍一听到这笛声,只觉心中一阵爽快,烦闷顿消。又一想,这后院里一向无人,哪里来的人在此吹笛?不觉又悚然心惊。忙走出屋来细听,听出那声音是从东南角传过来的。义王知道那里有一间屋子,和这边隔着一片林地,原本是为了让侍弄花草的人暂时歇息的,不料竟这时了还有人在。义王胆壮,月色又照的雪亮,便穿过林子向那边走去,想要看看是何人有此雅兴,深夜在此吹笛。走在林中,只听得那笛声呜呜咽咽,越发凄清。不免有触于心,驻足而立。不知过了多久,才恍然醒来,笛声已经停了。正待转身离去,却听得一声叹息。声音轻不可闻,但是在这静夜之中却真真切切的传到了义王的耳中,是那样的哀怨。义王不禁又停住了脚,侧耳细听着,直到再无一点动静,这才迈步离去。
    第二天一早,徐福进来请示这一天的安排,义王指示完毕,端起茶杯来,随意的问道:“那小红伶可是被你安排在了后院东南角的小屋里?”
    徐福道:“是啊老爷。你怎么知道?”
    义王并不答言,只缓缓吹开茶叶,喝了一口,这才放下杯子说道:“想来你跟那小红伶也行过那人伦之事了?”
    “没有啊老爷!”徐福虽不知义王为何有此一问,可还是慌忙答道,“小的怕或许有日事发,那小红伶认出小人不是老爷,故此,一直未敢与其见面。”
    “嗯。”义王这才抬眼看着徐福,徐福虽说的句句是实,可还是爆出一头冷汗。“很好。你考虑得十分周到。”
    这对徐福来说是难得的夸奖,可徐福不敢有一丝的懈怠,只看着义王,等着他的下文。义王却道:“你去吧。我已让人捎话给天意,相信不日你们就能收到他的来信。”
    “啊?”徐福又惊又喜,忙叩头道,“老爷每日如此操劳,还记挂着小人的这点家事,让小人何以为报!”
    “去吧。”义王道。
    那日过后,义王连着好几晚来到后院,却再不曾闻得那笛声。也曾在夜色掩映之下,来到小屋外面细听,却不曾听到一丝动静,好像那一夜的笛声叹息都只是他的幻觉。这一日,在墙边又站了半日,正欲扫兴离去,忽听的屋门开合之声,虽知道对方在明他在暗,不可能看到他,还是慌的忙一躲。不多时,呜呜咽咽的笛声响了起来,义王不觉又听的怔住了。好一阵子,才回过神来,疾步走向后面树荫里的一处高台之上,这是他早就看好的,站在上面能看得见院子里的情形。心急加上走路,一时竟有些心慌。等看到院子里吹笛的人,悸动的心脏却一下子像是停止了跳动。——那小红伶叫的是‘红’,人却是一身素白,在莹白的月色下,整个人像是踱了一层银光,看起来是那样的朦胧和缥缈,就像是月中的仙子。
    义王直站在高台上,看着小红伶吹罢了笛子,仰头望月出神,好一会子,才垂下头来,又是一声轻不可闻的叹息,然后缓缓走了回去。
    听到屋门关上的那一声响,义王的心脏才像是恢复了知觉一般,猛烈的跳动起来。
    徐福见义王这些天每日都问那小红伶的情况,以为义王是怕小红伶在府里给他带来什么麻烦,便说道:“老爷若是不放心,小的就把她安置在外面罢了。反正老爷的那些房产都不是在老爷名下,便是查也查不到老爷这里。只须多派些人手看着些便可。况那小红伶虽是优伶之辈,人却是娴静安稳的,不像是那惹是生非之辈。”
    “哦?”义王眉毛一挑看着徐福问,“你怎地知道?”
    “哦,老爷。”徐福忙道,“那小红伶住在后院,府中上下除了小的公婆两个,并无一人知晓。老爷这些时来后院不知可曾留意,门上并无一人看守?”
    这个义王确实没有留意。他走路从不旁顾,且脑子里想的事情太多,所以对这些细枝末节的小事,无暇顾及。
    徐福伺候义王多年,虽然义王城府深不见底,喜怒不形于色,可他还是能从义王的眼神或面部表情的一些细微的变化窥探出义王的真实心境。看出义王从未留心过这个,就半是邀功的说道:“可老爷每次去到后院小的却都知道。”
    “哦?”义王一惊。
    “老爷且听小的细细道来。”徐福忙道,“小的为怕小红伶之事泄露,便将门上的人遣散,由小的和我那老婆子看守后院。平日老爷不在府里,便将后院的门锁了,只让老婆子给送去一日三餐。小的特意嘱咐我那老婆子,让她从旁观察那小红伶。想着她若不安分,便及早处置了她,省的延祸老爷。可老婆子回来说,那小红伶虽是优伶,人却是娴淑文雅,见老婆子每日给她送饭,甚为感激,一日竟拿出一只金钗给我那老婆子。老婆子以为她有所图谋,便死活不收。她却说道:‘我知你嫌我的东西脏。可这只金钗却是我娘留给我的。逃出来时,我什么都没有拿,只拿了这个。’老婆子便说,既是你娘给你的,你便好生收着也是个念想。她道:‘我日后再用不着这些了。’老婆子以为她是受不得孤寂,一时心灰意冷。便劝道:‘人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还年轻,耐且着些罢了。’她说道:‘若能在这里终此残生,也算是我的造化。只怕不能如愿。’小的怕她只是如此说辞,便让老婆子暗中查看,果见她每日闭门不出,只是在早晚后院无人才出来片时。她让那个老婆子给她多带些笔墨纸札,可送去的饭食却是吃得少剩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