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知识延伸 齿鲸与须鲸
作者:幽眸邃瞳   海洋霸主崛起史最新章节     
    顾名思义,齿鲸具有牙齿,齿呈圆锥状,齿数不等,最少的仅具独齿,最多的有几十颗牙齿。种类多。外鼻孔一个。头骨左右不对称。鳍肢具5指。胸骨大。无锁骨。无盲肠。各种齿鲸个体变异大,最小的仅1米左右,最大的达20米。
    齿鲸(odontoceti)是鲸类亚目之一,抹香鲸、突吻鲸、白暨豚、海豚等都属于这一类别。
    齿鲸亚目种类众多、大小不等、食物繁多,捕获范围也很广,该亚目所属各种之间的牙齿差异,是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1年10月24日发布的报告称,受过度捕捞、航运、兴修水利工程和海洋污染等人类活动的影响,86%的齿鲸生存受到威胁。
    齿鲸是鲸类亚目之一,区别于须鲸,该亚目所属各种的共同点是口中生有细密的小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1年10月24日发布的报告称,受过度捕捞、航运、兴修水利工程和海洋污染等人类活动的影响,86%的齿鲸生存受到威胁。
    齿鲸一般会达到9吨左右,该亚目所属各种的共同点是口中生有圆锥型的牙齿,但不同种类牙齿的形状和数目相差很大,最少的仅具1枚独齿,最多的则有数十枚牙齿,有的还隐藏在齿龈中不外露,所以牙齿也是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齿鲸亚目的外鼻孔只有1个,因此呼吸换气时只能喷出一股水柱。头骨左右不对称,鳍肢上具有5指,胸骨较大,但没有锁骨、没有盲肠。齿鲸类的体形变异比较大,最小的种类体长仅有1米左右,最大的在20米以上。
    齿鲸亚目的重要食物为鱼类、乌贼,有的还能捕食海鸟、海豹、海兽以及其他鲸类等大型动物,属食肉动物。
    齿鲸亚目在全世界共有:海豚科、一角鲸科、鼠海豚科、抹香鲸科、亚马孙河豚科、白鱀豚科、普拉塔河豚科、恒河豚科、喙鲸科、肯氏海豚科、鲛齿鲸科和海牛鲸科等12个科,大约34属、72种。
    齿鲸类的体形变异比较大,最小的种类体长仅有1米左右,最大的在20米以上。与须鲸相比,齿鲸体长较小,除抹香鲸外,典型体长小于10米,嘴喙明显(虎鲸、伪虎鲸和抹香鲸除外)。
    口中具有圆锥状的牙齿,但不同种类牙齿的形状、数目相差很大,最少的仅具1枚独齿,最多的则有数十枚牙齿,有的还隐藏在齿龈中不外露。
    呼吸孔,俗称外鼻孔,不同于其他海洋生物,齿鲸类只有1个,位于头部前方接近嘴唇部,因此呼吸换气时只能喷出一股水柱。
    鳍肢上具有5指,胸骨较大,没有锁骨,没有盲肠。
    齿鲸的生理习性如下:
    1、鸣叫
    绝大多数齿鲸亚目的成员可以发出鸣叫,且叫声多样。
    2、运动
    齿鲸游泳动作较为迅速和灵活,小型种有骑浪行为。
    3、社群行为
    齿鲸大多结群活动,种群数量较大,海豚种群有时可达上千只之多。
    4、捕食
    主要以乌贼、鱼类等为食,有的还能捕食海鸟、海豹以及其他鲸类等大型动物。
    第一个械齿鲸化石在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发现,但很快地在埃及的法扬沉积层也找到了为数众多的其它种类。这种早期鲸类找到数量众多化石的情况,在非洲、欧洲与北美间的温暖浅海处很常见。其中一个化石还保有它最后进食的餐点,即一团鱼鲨。
    它们的骨骼也提醒人们其陆地动物的祖先:一双小脚。在埃及的沙漠,有个鲸类骨骸自沙中蚀出的奇怪地方——鲸之谷,其是个浅滩的化石遗迹。在三千六百万年前,鲸类常游近这里岸边。械齿鲸就是此地所发现的两种鲸类之一。械齿鲸的骨骸显示它的确拥有很长的身体。事实上,当它首次被发现时,还被误认为是某种海蛇(所以它才会有个意指「蜥蜴王」的英文名字)。虽然埃及的化石并不常得到良好的保存,但在一个械齿鲸化石的胸腔找到一团鱼化石,其中还包括几种不同的鱼类骨骸,以及一只五十厘米长的鲨鱼是十分少见的。
    喙鲸中的一个属“中喙鲸(mesoplodon)”,包含的11个种别都分布于远洋区;南半球的一种喙鲸分布于极地四周;而阿氏贝喙鲸则在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出没;贺氏中喙鲸居住于南方的温带海域中,似乎是在极地的四周,但在北太平洋的温带海域也可发现。
    这个属的其他几个种也居于北太平洋,包括:银杏齿喙鲸,分布于暖温带到热带水域;胡氏中喙鲸,分布于冷温带;史氏中喙鲸,分布于副极地到冷温带之间海域。在北太平洋,梭氏中喙鲸居于副北极带到冷温带间的水域;杰氏中喙鲸,居于暖温带到热海带,而初氏中喙鲸的分布令人好奇。在北太平洋的温带和南非洲的海岸之外皆有其踪影。当然,这些种类的分布范围可能比我们在2012年所知的大许多。
    另一种不寻常的分布类型是属于哥氏中喙鲸,分布于南半球的各水域中,但也在荷兰的北海沿岸出现。柏氏中喙鲸居住于各海洋的热带及暖温带区域。有些分类学家把朗氏中喙鲸归入中喙鲸属,而有些则主张其应自成一属(indopacetus),因为所有相关的知识只由两个头颅骨而来,一个是在澳洲东岸收集到的,另一个则是在非洲东岸,故对其型态与分布所知甚少。在2013年,有新种的喙鲸在东热带太平洋被观察到的纪录,也许就是令人难以捉摸的朗氏中喙鲸,也许是一个全然不同的新种。
    在海豚之中,种别最多的是斑纹海豚属(lagenorhynchus),分布于北大西洋副北极地带的北大西洋水域至南极之间;沙漏斑纹海豚居于极地四周、副热带地区及大西洋的外海;在南美洲的南岸,不论太平洋或大西洋沿岸都可发现皮氏斑纹海豚;暗色斑纹海豚分布于极地四周,温带的大多数陆棚区和南半球的一些小岛四周。在北半球,白喙斑纹海豚和大西洋白边海豚居住于北大西洋;前者在较北方的水域出没,直达到副北极地区;而后者分布于温带海洋,两者的分布范围有重叠之处。太平洋斑纹海豚则在北太平洋的温带离岸区出现。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1年10月24日发布的报告称,过去十年间,齿鲸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许多像白暨豚一样的鲸类动物正走向濒危或灭绝的境地。人类活动正对这些动物产生日益严重的伤害。
    联合国的这份报告展示了72种齿鲸类动物的生存现状,报告指出,过去十年间,齿鲸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人类活动正对这些动物产生日益严重的伤害。例如,有50种齿鲸直接受到人类猎杀和捕捞活动的影响,有13种齿鲸因人类的海洋捕捞活动造成其食物链受损而面临食物短缺的威胁,48种齿鲸受到重金属、有毒化学品和塑料碎片等污染物的危害,24种齿鲸的觅食活动受到人类地质勘测、水利开发和军事活动所产生的噪音干扰,14种齿鲸遭遇船只撞击的严重影响,还有18种齿鲸的栖息环境受到水利工程的破坏。
    该报告称,自2002年以来,已经再没有人在野外观测到白暨豚,科学家推测这种动物极有可能已经灭绝。如果不尽快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今后将有更多的齿鲸从地球上消失。目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湾北部、新西兰和南亚生活的三种齿鲸,数量都仅剩几十到数百头,有可能会在未来数年中灭绝。
    保护濒危物种《保护濒危物种》报告称,80种齿鲸受到重金属、有毒化学品和塑料碎片等污染物的危害,面临船只撞击的严重影响,它们的栖息环境受到水利工程的破坏。在美国、新西兰和南亚生活的三种齿鲸数量都仅剩几十到数百头,可能在未来数年中灭绝。如果不尽快采取保护措施,将有更多齿鲸从地球上消失。
    须鲸(学名:balaenoptera)是须鲸类动物总称,包括蓝鲸、长须鲸、大翅鲸(座头鲸)、露脊鲸、灰鲸等,全世界现生种类一共15种,其中,中国发现的有9种。须鲸类动物体长约为15~20米,体重25吨左右,身体细长、背部黑色、腹部白色,交界线波状或云状,过渡区呈灰色,鳍肢和尾鳍的下面为灰色,背鳍呈镰刀形,向后倾斜。每侧的须板为黑色,约300~400枚,故称“黑板须鲸”。喷出的水柱又高又细,垂直。头顶偏后处有一对喷气鼻孔。通常喜欢栖息于高纬度的低温海域,但雌性在冬春季节会迁徙到赤道附近分娩,在此过程中可数月不进食,以其肥厚的脂肪储备为能量来源。
    须鲸类动物的体形巨大,最小的种类体长也大于6米。其口中没有牙齿,只有在胚胎发育时可以看到退化的牙齿,但上颌左右两侧的腭部至咽部各生有150—400枚呈梳齿状排列的角质须。须的颜色、形状和数目因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是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外鼻孔有2个,位于头顶,呼吸换气时可以喷出两股水柱。头骨极大,有的种类可达体长的1\/3,左右对称。颈椎愈合或者分离。胸骨较小,仅有1到2对肋骨与胸骨相连接,胸廓不完全。没有锁骨。鳍肢一般具4指,消化道中具有盲肠。
    须鲸因其肉、脂肪和鲸须的经济价值而被人类捕杀,同时受到海洋污染的威胁。
    须鲸的牙齿犹如巨大的毛发,与面部的绝大多数毛发一样。它们的“毛牙”能够捕获猎物。
    须鲸类动物主要以磷虾等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有的种类也吃小型群游性鱼类,以及底栖的鱼类和贝类。各种须鲸的食性不尽相同,如蓝鲸仅以磷虾为食,布氏鲸则以小型鱼类为主。须鲸科的摄食行为有时被描述为“狼吞虎咽”,因为它们的进食方式是张开大口一次吞下大量海水,此时它们会借着扩张喉腹折来增加口腔的容积,接着闭上嘴巴将水吐出,海水中所含的食物便会被鲸须挡住而留在口中。须鲸将食物直接吞入腹中,不加以咀嚼。
    夏季,须鲸类动物多数种类会向高纬度海域洄游、索饵,冬季再到暖海交配、分娩,为此它们每年都得作长距离的南北迁徙。但布氏鲸是须鲸科中唯一的例外,它们似乎没有明显觅食期与繁殖季的划分,部分族群甚至可能不具迁徙性。
    大多数须鲸都在1~3月份时于温、热带海域繁衍后代,雌兽妊娠期10~11个月,幼仔出生时体长4.5~4.8米,哺乳期约半年。8岁性成熟,寿命一般可以活到几十年到一百年。
    须鲸科的分布范围广及全世界的海域,多半栖息于远洋,生活在200-300米的深海,而极少接近海岸。蓝鲸、长须鲸、座头鲸、塞鲸、与小须鲸等在各大洋都可能发现其踪迹,而布氏鲸则较为特殊,终年停留于温、热带地区。
    在中国,须鲸科则多分布于黄海、东海以及南海海域。
    须鲸科的成员在英文中通常统称为“rorquals”,这个名称由挪威语演变而来,原意为“有深沟的鲸”,这是因为它们有一项共通点:自下颔到肚脐间有许多长沟状的皮肤皱折,称为喉腹折,其主要功用在于辅助进食。同属须鲸亚目的灰鲸,以及某些属于齿鲸亚目的喙鲸类也有类似喉腹折的构造,不过前者只有四条简单的折皱,在数量上与须鲸科的数十至近百条相距甚远;而喙鲸的所谓“喉腹折”仅是两颊处各有一道v字型的凹槽。
    小须鲸在英文里通常称作“minke”,这个名称的由来可能跟一位挪威或德国籍的捕鲸炮手meincke有关,据说他曾在二十世纪初的一次捕鲸行动中将小须鲸误认为蓝鲸而捕杀;另有一说是捕鲸船员认为它们太小而不值得捕捉,“minke”是他当时脱口而出的戏谑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