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二维纳米片堆叠结构的高结晶氮化碳\/碳复合材料
作者:萧子曰   学习百倍暴击,我从此天下无敌最新章节     
    整个新总部建设占地面积1300余亩,建设有一栋总部大楼,一个私人实验室(一期),配套相应的实验车间,餐宿设施、娱乐和休闲设施等等。
    这在未来5到10年内,都将是江奕辰在京都的总部所在。
    也是他工作的重心倾斜之地。
    私人实验室,江奕辰按照周政国院士所讲的,研究所有的大型设备,除非必须的,暂时都没有配备。
    看着即将完工的总部和个人实验室,江奕辰心头有些得意。
    不过是几年时间,江奕辰在京都白手起家,成为了多个公司的老板,还买地建设了总部,还有个人实验室,想想就感觉挺不错的。
    从总部离开,江奕辰继续肝起了实验。
    只不过因为穆清疏怀孕了,不能跟着众人从早上肝到晚上。
    基本晚上他就不过实验室了。
    而是饭后陪着穆清疏在京大,或者是颐和、圆明园周围散步。
    白天则是一同忙活实验,一些稍微危险,或是有化学气味的实验,都不让穆清疏做了。
    让她也很无奈,只能跟着远远地看。
    施雨彤按照江奕辰的新提出的方向前行,随后就发现了新的结构形式效果明显提升。
    如今他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实验,选择最优的结构。
    “奕辰,你看这个检测的数据?”
    只能在机器边上看看数据的穆清疏,抓到了一个不错的数据,高兴地招呼道。
    江奕辰看了一眼,表示满意,“不错,这个结构我觉得可以暂定下来,二维纳米片堆叠结构。”
    施雨彤抚掌,“这个名字取得好,专业,大气。”
    “下一步,我们提高结晶度,如果理论计算没有错,咱们这个结构想高结晶氮化碳,可以大大地降低电子跃迁能垒,并在碳的异质界面处形成有效的电荷转移通道。”
    江奕辰使用着s级的模拟技能,不断地测试和完善设计。
    这为他们推进科研,找好路径,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至少大部分时间下,施雨彤、梁羽菲等人按照江奕辰的设想推进的时候,能够选择到正确的道路。
    哪怕是有时候模拟的条件不够精确,在全程跟进下,江奕辰不断改进和优化模拟的条件,从而快速地调整和修正路径。
    不说别的,弯路至少少走了50%以上。
    梁羽菲有些高兴,松了口气,“雨彤,奕辰,那岂不是说,咱们再有一个月左右时间,就能出成果了?”
    一行从暑假就开始进军这个项目,如今都将近11月份了。
    作为一个科研项目,时间并不算短。
    而这个项目,牵头是施雨彤牵头,但实际科研中,是江奕辰在牵头。
    连施雨彤都是跟着做实验了。
    按照她说的,她的科研天赋虽然高,但那得和谁比。
    跟江奕辰一比,她还是宁愿跟着他,躺着被带上院士,不好么?
    当然了,就目前的情况,想着能不能这两年去掉副的,成为正教授呢?
    先上了正教授后再说。
    江奕辰估摸着道,“差不多。”
    “不过,我们还要把这材料应用在负极材料上,尝试一下钠电池的性能。”
    “我有种预感,氮化碳负极材料可以较大地提升钠电池的安全性,让钠电池商用成为可能。”
    听到江奕辰畅想,施雨彤都有些捂嘴,“钠电池商用?你这会不会太乐观了?”
    钠电池技术在目前的科研中还是比较普遍的,并不是特别高深的项目。
    但问题是,钠这种金属过于活泼,爆燃的危险系数很高。
    因此,这些技术更多还是在实验室里,缓缓地推进。
    正式商用还有些远。
    但倘若他们真的能够拿出一项推进钠电池商业化的技术,这个技术就牛逼了。
    施雨彤都已经在憧憬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情景了。
    眼睛都冒出了星光。
    “也不算是乐观,一种基于这材料的结构表征、电气化性能的合理猜测。”
    如此优秀的数据,一定可以约束住这个活泼热闹的钠金属。
    只要电池安全冗余设计也随之提升,钠电池商用就不是梦想。
    穆清疏也带着崇拜的眼光看着江奕辰。
    梁羽菲等团队成员更是高兴得很。
    要是真的能够出一个大成果,那么他们在这日夜不停地科研,就非常值得了。
    虽然说,有江奕辰在,他们的待遇还是非常好的。
    但作为科研人员,他们更关注的是出成果。
    有成果,就不止是有待遇了。
    而是有荣誉、有成绩。
    意味着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
    施雨彤一拍手,朗声道,“行了,大伙都打起精神,最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全力以赴!”
    “好!”
    众人都热闹地响应了起来。
    一时间,按照江奕辰的吩咐,一个个都打了鸡血一样,热情工作了起来。
    有江奕辰在,科研就顺利了很多。
    等到11月初,实验就接近了尾声。
    二维纳米片堆叠结构的高结晶氮化碳(phi)\/碳复合材料(ck-cnc),实现在室温及低温条件下的优异储钠性能。
    同时还兼顾了钠电池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相应的电流密度下进行5000次充放电循环,展现了超高的循环稳定性。
    每一次一个进步,都让众人欢呼雀跃。
    让周边的几个实验室都感觉有些酸溜溜的。
    施雨彤团队估计又出什么大成果了吧?
    咦?我为什么要说又?
    是了,上一回她们还整出了一种氮化镓材料,也是有商用价值,听说团队一个打杂的研究生都分到了十万块的奖励。
    这还不提,施雨彤的履历上,还加上了这个成绩。
    如果这一次再爆出个什么大的成果,那估计正教授评审快了吧?
    此前跟着施雨彤实验的曹楠有些愤懑和不甘。
    但奈何在研究所,他根本不敢有什么动作。
    临近实验收尾,江奕辰就不让穆清疏参与了。
    一些工作都让施雨彤去忙活。
    就是最后的大成果,论文和专利,他会参与,其他的小成果,就让实验室的团队自行分配了。
    长达4个月的科研,其中也有不少可以水论文的地方。
    就看他们自己用心不用心了。
    11月11日,江奕辰抽空把论文开了个头,美滋滋地等待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