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必然的偶遇
作者:荣耀与忠诚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最新章节     
    事情还真的被楼令给猜中了。
    他们来到“孟津”附近的时候,前导返回进行报告,说是晋国上军将统率上军与下军正在过桥。
    在“孟津”大桥的两边,空旷的地方驻起了好几座大营。
    目前并没有布面的旗号,无法在很遥远的地方从旗号来辨识是谁的军队。
    因为旌旗是动物皮毛、尾巴、翎羽的关系,要是家族底蕴不够的人,他们其实也无法从旌旗去辨识属于哪个家族。
    而辨认旌旗这种教育,反正在大家族是必须的。
    想要辨识是哪个国家的军队,其实在当前也有一些难度。
    第一,好些国家的战袍颜色一样,乃至于款式都极为相似。
    然后,很多国家的军队,他们是一个家族一种颜色,乃至于好些家族都无法做到颜色一致。
    在这个生产力不强的时代,强制要求所有人用制式的产品,讲实话就是刻意为难人了。
    楼令没有记错的话,郑国求援已经是一年多前的事情?
    起因是郑国先入侵许国,俘虏了许国之君再勒索土地。
    后面,得归自由的许君一方面准备举国迁徙,另一方面则是派人前去楚国求救。
    什么举国迁徙?真的就是全国上下一块搬家!
    这种事情许国已经做了多次,每一次搬家都是举国迁徙,要不然他们之前其实是待在中原,后面才成为南方众国的一员。
    要说整段春秋历史中,哪一个国家举国迁徙的次数最多,无疑问就是许国了。
    而许国后面的消亡就是在举国迁徙途中,悄声无息就整个国家给没有掉。
    这种亡国的方式,多少算是一种奇葩,然而却是真实发生了。
    明明是郑国不占理,晋国怎么愿意出兵救援郑国呢?其实就是牵扯到了晋国的整体战略需要,并不是晋国有多么爱护郑国。
    当然了,既然晋国真的出兵救援郑国,自然在宣传上要重点宣扬晋国爱护小弟的一面。
    讲事实就是,晋国称霸之后,一直很努力在维持姬周王朝的秩序。
    很多个小国,要不是晋国的话,他们早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不可能苟延残喘到现如今。
    他们将队伍留在后面,几个人带少数护卫来到河边。
    “上军将!”
    “新军佐,中军尉。”
    得。
    没有职务的魏颗再一次被忽视。
    这种忽视并没有让魏颗感到不舒服。
    其实,不舒服又能够怎么样?
    要是魏颗觉得受到羞怒,才是一种不正常,也将自己的重要性看得太高了。
    郤至邀请士燮到一边,谈起了关于“棘津”的事情。
    后面,郤锜、韩厥和智罃听到消息过来。
    郤锜只是过来看一看,没有讲几句话就离开,不确认还会不会回来。
    韩厥倒是留了下来,只是光站在那里看风景,没有与人交流的兴趣。
    这边没有什么风景好看。
    在修桥时期,肯定是选河段比较窄的河段,两岸的地形还不能够太复杂。
    第一次走这一条通道的时候,楼令就已经用脚去丈量过,桥面的长度约是八十米,河面的宽度不超过七十米。
    那么,桥怎么还多出十米?这是桥修到岸边,没有直接坐落在河滩,往外面延伸了一些位置。
    桥,它是木头与石头一同堆砌,能够看出比较原始的孔桥款式,每一个桥孔约是四米左右,一个又一个基座架在河中,支撑起了一整座桥面。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久没有人疏通的关系,好些桥洞其实已经有了堵塞,一般就是上游飘下来树枝等植物,它们堆积着再阻碍淤泥、流沙,使得下面有了滩涂。
    这种玩意要是不及时处理,一定是越堆越多,直至将整个桥洞完全堵住。
    楼令走向智罃。
    “怎么好像长胖了?”智罃一见到楼令就进行调侃。
    讲真话,楼令在卫国待了将近四个月,大部分时间窝在室内,还真的是长胖了不少。
    “顺利吗?”智罃问道。
    楼令也就将在卫国发生的事情粗略说了一遍。
    “孙林父魄力很大!”智罃先肯定这一点,随后说道:“他割让‘棘津’的用意很深。”
    看情况的话,孙林父很长一段时间内要仰仗晋国的保护,没有什么比给予晋国足够的好处更重要了。
    给予晋国的好处之中,要是能够让晋国长期重视某个地方,那个地方又早上发兵,晚上能够抵达卫国都城,简直就是再完美不过。
    恰好“棘津”不但会使得晋国拿到手就难以割舍,它还能够满足孙林父的其它要求。
    智罃眯起了眼睛,问道:“郤氏没有要独霸‘棘津’的意图吧?”
    楼令摇头说道:“暂时没有从新军佐这里得到这样的信息,只看上军佐理不理智了。”
    贪婪这种玩意,没有人会不贪婪。
    区别在于能不能够看清楚局势,没有将手伸向不该伸的地方。
    刚刚从郤克手里接过权力的郤锜,他一段时间就不懂得控制自己,看到什么都伸手,抢不到就干脆砸碎。
    还是等郤锜做了郤氏之主五年,慢慢才懂得控制贪欲,只是暴脾气就一点没改了。
    智罃看了看周边,问道:“要不要让出位置,给你们先过去?”
    楼令摇头说道:“哪有大军让道的道理。”
    这种事情不是没有人做过。
    目前,郤至、楼令还担负君命,由于使命的关系,大军给让道,其实说得过去。
    只不过,楼令等人又不着急过河,乃至于有意停留一段时间。
    楼令看着远处正在过桥的大军,问道:“满编吗?”
    智罃点头说道:“肯定满编。”
    两年前,晋国出动四个满编军团西征,当时暴露出来不少问题。
    最为明显的就是,晋军的数量增加了没有错,战斗力却是出现了极大的下降。
    那也是可以预见的一种事情,晋国君臣实事先早就做好了相关的心理准备。
    毕竟,好些人成为“羡”估计是当年的事情,他们之前就是农夫,并没有经过什么训练。
    想要成为武士,也就是春秋时期符合标准的武士,并不是那么简单。
    首先,肯定是身体素质要达标,再来懂得操戈只是基础,基础军令也必须听得懂。
    上面那些基础,没有两三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很难进行掌握。
    那还是不要求掌握射艺的情况下,再加上一个射艺,训练时长怎么再加个两三年了。
    晋国进行改革已经有将近五年的时间,早早根据改革要求做的家族,他们肯定有了一批合格的“羡”了,只是仅有少数家族当回事,搞到将“羡”拉出来之后,出现各种不达标的状况。
    因为算是短时间内扩军的关系,楼令亲眼所见,多数“羡”并没有制式战袍。
    所以,正在过桥的晋军看上去不再“整齐划一”了,变成了一片灰白色。
    确实是灰白色,原因当然是在当前染色成本太高,多数人的衣裳就保留桑麻的原色。
    智罃也看向了正在过河的部队,说道:“再过几年会好一些。”
    动辄以几年为时间单位,不是他们愿意那么慢,纯粹就是处在慢节奏的时代。
    楼令悠悠地说道:“还有家族不重视,接下来要吃大亏了。”
    尽管楼令没有纳赋的压力,楼氏还是做了充足的准备。
    其中,在“大夫”上面增加了四名,以下的“士”多了四百余位,到了“徒”猛增到接近五千。
    以上面那些人为骨干,楼氏随时随地能够动员出近万的部队。
    一万军队多吗?
    在动辄出动数十万军队的时代,一万的部队当然不多。
    得看看春秋时期的情况,好些国家连两千规模的军队都集结不起来,甚至举国动员都未必有五百名正经的士兵。
    楼氏征召一万人的规模,起码每一个人至少受过一年以上的训练,手里的家伙不会乱七八糟,至少是手握战戈。
    只是有一点,楼氏无法做到让一万人身穿同款式的战袍。
    其实,好些国家也没有强硬规定参战的将士必须统一战袍,大多就是靠各个家族自觉。
    这种情况,富裕的国家会及早形成战袍统一,起码颜色是统一的;换到不富裕的国家,像是秦国,他们到发动统一之战都未能完成军队的整体换装。
    至于说制式,其实不存在什么制式。
    只有等到军队由中央直接领导之后,武器装备等等也由国家来提供,军队才有可能达到统一的制式。
    说有可能,主要是好些王朝,他们从兴起到灭亡,并未达到过统一的标准。
    楼氏已经能够打铁,楼令下令的话,两年之内倒是可以有足够的储备,碍于时代限制的因素,军队还是无法形成制式化。
    所谓限制,在于身份达标就必须自带武器,家主也就只能规定何等身份携带什么武装,更详细的标准却是不能限制得太死的。
    上军和下军合起来有七万将士,再加上一应的随扈之类,总人数该是有个十余万人了。
    “这么说……”智罃满脸奇怪的注视着楼令,说道:“你还要私下拜访上军将?”
    有些事情,楼令不会刻意瞒着旬氏,尤其是瞒着智罃这位舅兄。
    楼令点头说道:“修桥这件事情对范氏有好处,对其余家族也是极大的便利。”
    没有人能够否认那一点,哪怕就是过桥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现如今,不知道多长的大河,它就一座“孟津”的跨河大桥,想从其它地方过河,要么是舟船泅渡,不然就等特别的时期走浅滩。
    因为“孟津”有一座跨河大桥的关系,仅仅单国就得到了很大的好处,也使得单公朝作为小国寡民之君,能够有比较强的存在感。
    这不,楼令前一脚还在奇怪怎么没有看到单公朝,不久之后就见到了。
    单公朝肯定会过来,只不过并非代表周天子,仅以自己的身份。
    晋国这一边,没有人会太尊重单公朝,最多就是维持互相的体面。
    有那么一种情况,只要晋军南下,单公朝能够出面,一定会到场。
    而单公朝每一次都来,尽管无法进行任何干涉,多多少少带着帮周天子监视晋军的任务。
    “公子周来做什么?”楼令看到晋周的身影。
    也就一年多没有见面,公子周的个子猛窜了十厘米左右的样子?
    因为有外人在场,大概也是郤至和士燮聊完了话题,后来又出现的郤锜主动提到开办宴会。
    在很多时候,士燮表现得不争不抢,并未因为郤锜主观性太强表现出什么不满。
    “我听说你在苦恼住宅的事情?”楼令没有跟谁社交,招呼公子周到了一旁。
    公子周很不好意思地说道:“这……,小白跟您说了?”
    他俩通信已经有几年的时间,每一年也会相约见一见,一些会跟朋友抱怨的事情,自然也就会在信里讲了。
    楼令不会没品到去偷看儿子的书信,那件事情是楼小白偶然间提到,楼令也就记了下来。
    “‘洛邑’的地价一直很高……”公子周苦着一张脸,说道:“中军尉能不能资助呢?”
    这是有其交情基础,公子周才会开这个口。
    以规模而论,作为王城的“洛邑”是天下第一大城。
    那是《周礼》限制死了其余诸侯的筑城规格。
    到后面,人口持续增加之下的“洛邑”也在外面新增城郭,其余城池也有的情况下,作为“首善之地”的“洛邑”仍旧是当前占地规模最大的城池。
    周王室破败了下去,公卿的数量却是不见少,有太多的达官贵人挤在同一座城池,再加上多数公卿依靠“洛邑”里面的各种店铺维持体面的生活,一定会让“洛邑”的地价持续增高了的。
    楼令“哈哈”笑了几声,揶揄似得说道:“你找小白借钱,别找我。”
    公子周跟着笑起来,说道:“是该找小白借钱。”
    很多时候,熟悉了再算得太清,朋友也就不当朋友。
    当然,前提是要知道有那个经济条件,明知道对方过得不怎么样还开口借钱,非但会让对方难受,自己也该尴尬了。
    以公子周和楼小白的交情,甚至是楼令表现出来对公子周的喜爱,公子周遇到了困难进行求救,没有什么太过突兀的地方。
    他俩在这边聊着聊着,比较突然听到了争吵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