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两个插曲
作者:荣耀与忠诚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最新章节     
    能够一言九鼎的话,谁不想呢?
    晋君寿曼被长鱼矫那么一激,能够做的只是暗自生闷气,发作什么的要极力忍住。
    不因为其它什么别的,哪怕是晋国没有卿大夫,一国之君也无法做到一言九鼎,一样会有这种那种的贵族来与一国之君争夺话语权。
    君主能够一言九鼎该是从大一统王朝开始,同时能够真正可以一言九鼎的君主并不多,历史长河中也就那么几位。
    强如唐太宗李世民,他一样无法达到一言九鼎的程度,乃至于被门阀世家狠狠地牵绊住,屡屡想要颁布什么政策而不成,甚至闹出了皇族贵女不如五姓七望的笑话来。
    如果纵览历史会发现一点,真正的史官家族消亡之后,许许多多强势的君主,无论他在位做了什么,最终只会得到一个暴君的定论。因由当然是强势的君主会损坏太多强权者的利益,利益受损也就不可能在君主的盖棺定论上给予什么好话。
    在有门阀世家的时代,门阀世家就是强权者。后面读书人取代了门阀世家,掌握了最大的定义权。没有千年的帝国,只有千年的世家,等没有了世家还有读书人这个群体,谁好或是坏,就是由他们张嘴去说的。
    长鱼矫这一类君主宠臣,他们只有君主得势才能够获得利益,自然而然希望君主振作起来,从而再去占据什么位置,取得想要的利益之类。
    以前有胥童,他与郤氏本身有仇,一直挑衅郤氏却不止是为了报仇,更多是在制造晋君寿曼与郤氏的矛盾。
    所以,没有了一个胥童,必然会有人来取代他的角色,可以是长鱼矫,也一定有某某谁跳出来。
    “长鱼矫比胥童聪明或更大胆的地方,在于他没有死盯着一个家族咬,时不时会开一下地图炮。”楼令认为长鱼矫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不是特别针对一个卿位家族,不会有卿位家族轻易动手。
    毕竟,卿位家族那么多个,他们谁都不会郤氏解决胥童之后,去当下一个出头鸟。
    因此,长鱼矫是一直在招惹卿位家族没有错,踩钢丝似得掌握那一个度,不止个人安全会有保障,能够从晋君寿曼那里获得的好处也不会少。
    会议结束之后,栾书喊了旬庚与郤至私下交流。
    三位卿大夫聊了点什么,该透露出来,不久之后一定会有传闻。
    事后,楼令只知道晋君寿曼的决议并没有被推翻,联军来到“麻遂”之后,不会展开什么军事行动,将会等待秦君盘率军前来。
    当然了,联军并不会干等着。
    “单公派出使者前去秦国都城?”楼令从公子周这里获知这个消息。
    公子周说道:“是中军将请求老师那般做。”
    现在的情况是,联军这边知道秦君盘早在一个月前已经率军离开,等于秦国的一国之君与多数重臣并不在“雍”待着。
    派人去秦国都城邀请秦君盘前来“麻遂”会猎有用吗?如果是晋国邀请,想来作用应该不会大,原因是晋国与秦国的交战早就不讲规矩。
    单公朝虽然是单国的一国之君,他还是周王室挂了号的公卿。
    由单公朝派人前去邀请秦君盘率军前来会猎,只要秦国还想作为诸夏的一份子,秦国君臣只能硬着头皮过来。
    楼令简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只能说道:“中军将的手腕真是灵活啊。”
    公子周苦笑出声。
    这一次,单公朝多少算是受了无妄之灾。他不肯为栾书办事,会在联军中会显得地位堪忧;帮了栾书那个忙,单公朝会得到晋国的礼遇,其余列国则是要用别样的眼光看待了。
    “老是被我拖累了。”公子周又讲了这么一句。
    楼令挑了挑眉头,知道公子周在等着自己开口问,故意坐着就是不吭声。
    任何人都会区分远近亲疏,关于这点毋庸置疑。
    对公子周来讲,无论单公朝是作为老师,亦或是与之相处的时间长短,哪一方面楼令都比不上单公朝对公子周的重要性。
    很显然,公子周想要求助,对象则是楼令,心里那杆秤已经分出了轻重。
    楼令愿意友善地对待公子周,力所能及的忙也乐意帮,不代表愿意为了公子周跟栾书对上。
    “老师多次拒绝,被逼无奈才答应中军将。”公子周用祈求表情看着楼令,继续往下说道:“虽然老师照做了,还是得罪了中军将。可能的话,请您为其转圜?”
    楼令没有答应什么,笑呵呵地说道:“你且去与小白玩耍吧。”
    公子周没有多说什么,站起来行礼,告辞离去。
    别看单公朝是一国之君,还是周王室的公卿,他竟然敢得罪栾书?
    周王室只剩下名份,其余什么都不是。
    作为周王室的公卿,他们其实只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时候才能显示权柄,例如某国的君位交替之际,并且也只是能为难,压根无法成事或是败事,其余时间根本无法为难列国诸侯或是贵族。
    知道这一些事情之后,是不是发现得罪周王室公卿的代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栾书是谁?他是晋国的中军将,晋国是当前公认的两大霸主国之一。
    晋国的高层都知道栾书是个老银币。
    单公朝的地位足够高,他一直负责与晋国接洽,不可能完全没有收到相关的风声。
    “是公子周私下过来,还是单公让他过来的?”楼令很难去寻找到答案。
    现在,楼令要等楼小白的信息反馈,多少也算是对楼小白的一个考验。
    如果楼小白认为该帮公子周的忙,楼令会试着操作一下,反之则是坐视。
    那件事情只是一个小插曲。
    联军在“麻遂”驻扎的第二十一天,得到秦国与白翟的大军正在过来的消息。
    “秦军之前进入白翟势力范围,他们躲在群山里面,想来是要偷偷渡河偷袭我们本土。”魏相第一次在重要会议现场露面。
    尽管魏相是疑问用词,看其语气和表情,摆明笃定秦军与白翟军就是要那么干。
    众人也就看向了栾书。
    之前已经提到过,晋国去邀请秦国来正面交战,碍于两国的互信几乎为零,想来秦国君臣不可能答应下来。
    栾书耍了手段,逼迫单公朝以周王室公卿的身份派人前去秦国都城,显示出了应该有的效果。
    “秦国君臣这群不要脸的东西!”晋君寿曼看上去很生气,站起来说道:“有言道,可一可二不可三。他们已经偷袭了我们两次,还想来第三次!?”
    晋军其实也偷袭过秦军,只不过是在战场上的手段。
    秦军倒是没有成功偷袭过晋军,他们却是两次进入晋国势力范围,逮着非军事的相关人员大肆杀戮。
    由于旬氏和魏氏的封地就在晋国西部的关系,两个家族与其它封地在西部的公族封君或贵族,一起落得了两次损失惨重的下场。
    旬氏再怎么说也是晋国的卿位家族,秦军在大肆杀戮的时候多少收了一些手。
    要说晋国哪个家族在秦军的大肆杀戮中损失最严重,毫无疑问是魏氏了。
    这里是魏氏不是卿位家族,再来就是他们的封地比较大,无法在其它方面让秦国感到忌惮,封地大一定是安置的人口多,损失自然也就惨重。
    因为已经吃过两次大亏的关系,魏氏比谁都重视秦国的动向,他们也不得不投入较大的关注力。
    在秦国动员却失去行踪之后,魏氏真的感到异常紧张,他们甚至请示晋君寿曼与栾书,允许各处封地展新一轮动员,防止封地遭到秦军的偷袭。
    恰是由于知道怎么回事,晋君寿曼和栾书通过了魏氏的请求。
    换作是由旬氏进行那样的请求,出发点也是为了防止被秦军偷袭封地,晋君寿曼和栾书却不大可能通过。
    不因为别的,只因为旬氏是卿位家族。他们封地很多,可以纳赋的人员也充足,远比魏氏突然干点什么的破坏力更大。
    换而言之,郤氏、栾氏、范氏、韩氏、邯郸氏……等一些实力太强的家族,他们跟旬氏一样,做什么都更容易引起猜测,再引来应该有的忌惮。
    这里也不是说魏氏的实力弱小。他们才不弱小,只是政治声望无法与卿位家族相比。
    纯以可征召兵力的话,魏氏胜过邯郸氏,大概跟韩氏相差无几?
    惹不惹人忌惮这种事情,历来并不是单纯看持有的武力,相反声望才是最容易引发忌惮的原因。
    那也是历史上好多人为什么求名的原因,因为只是光一个名号,真的能够达成太多的事情。
    “秦军与白翟人最迟八天之后会抵达。”魏相说完退了下去。
    楼令知道《绝秦书》在历史上的地位,今天第一次见到魏相本人。
    当然了,楼令不知道“吕”地到手改变了一些事情。
    如果历史没有被改变,魏锜获得“吕”作为封地,今天出现在这里的会是同一个人,称呼却是该换成吕相。
    因为魏相的惊艳表现,他成了年轻一代最先崭露头角的人,并且没有之一。
    上一个想要高调亮相的人是祁奚的儿子祁午,只不过祁午的亮相很失败。
    栾书先等晋君寿曼发泄完,沉稳地说道:“君上,修建会盟台吧。”
    论哪个国家势力范围内的会盟台最多,一定是宋国。
    那跟宋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宋国作为“天下枢纽”的定位,诸侯进行会盟肯定要考虑交通因素,多数时候就是选择在宋国的势力范围内进行会盟。
    秦国也有几座会盟台,只不过会盟对象比较“专一”了,不是楚国就是晋国,没有跟其余列国在本土举行过会盟。
    白翟、赤狄、义渠、林胡、楼烦之类?秦国虽然做事手段很灵活,道德观的底线也很灵活,他们至少知道修建会盟台跟上述那些势力会盟很丢人,屡屡欺负那些势力不懂,没有正儿八经修建过会盟台。
    晋国君臣带着一帮小弟来到秦国境内,修建会盟台的事情由晋人去办。这里都不用多猜,摆明就是在羞辱秦国。
    毕竟,秦国才是东道主,修会盟台这种事情,该由他们来干。
    会盟台修建起来之后,除非是刻意去拆除,要不然会作为地标存在很久。有人路过看见,每增加一个看到,知道会盟台是为什么修建,又是谁来修建,便是对秦国多一次羞辱。
    从联军知道秦军与白翟军的动向,到他们抵达“麻遂”的外围,时间过去了九天。
    魏相的猜测是八天,尽管多了一天的时间,他却是已经表现出对秦国了解的一面,以后事关秦国的话,晋国君臣有很大概率将对魏相过问意见。
    “又一个成功出道的。只要不出意外,他将前途无量啊!”楼令对楼小白说道。
    楼小白很有自觉地说道:“论写文章,我不配与魏相比;论个人武力,我能够轻易收拾他;论率军而战,我也笃定能够嬴他。”
    前两个论点,楼令很赞同。
    第三个论点?楼令不想打击楼小白的自信。
    对,没有错,魏相和楼小白都没有独自统兵作战的例子。
    魏氏或楼氏各自有一套教育体系。
    楼令没少教导楼小白军事相关的知识。
    问题出现在哪里?
    这一次,楼令得知魏氏出动三个“旅”的兵力,其中有三个“卒”的士兵搭配重甲。
    三个“卒”是多少名将士?晋国扩编之后,一个满编“卒”的兵力为三百人。
    那么就是说,魏氏拉出了一千左右披甲的士兵!
    当然,那不是一千甲士,可能甲胄也是五花八门。
    事实却是摆在那里,魏氏拉出了一千名披甲的士兵,仅仅这一点就释放出很强烈的信号!
    这也是晋国第一个纳赋期间,携带一千名披甲士兵的例子,偏偏不是由卿位家族去那样做。
    考虑到魏氏本就以制作甲胄而出名,他们那么干倒是没有显得多么突兀。
    “父亲,我们明明有能力打造铁甲,也打造出了一批,为什么不拿出来使用?”楼小白也想到了这一点,感到异常的困惑。
    楼令面对楼小白的提问,一串“哈哈”大笑,反问道:“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