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能不能占点便宜?
作者:荣耀与忠诚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最新章节     
    如果要分等级的话,下大夫确实只是初级爵位,往上还有中大夫与上大夫。
    在晋国这一边,那个上大夫既是卿大夫。
    因此,晋国并不像好些国家有上大夫这个爵位,甚至没有列国那么多的上大夫。
    论爵位,无疑是周王室那边的公卿更多,只是他们多公卿又怎么样,光有名爵而没有实力,一样是要被人所不在乎了。
    “我的爵位确实是低了,跟官职并不匹配。”楼令也知道这一点。
    只不过,官职还能依靠功劳去换得,爵位却不是有功劳就能够取得了。
    楼令必须思考韩厥为什么特别点了那么一句,一定有什么原因,或者将要发生什么事情,才会让韩厥特别来提醒。
    “该是跟赵氏有关联吧?”楼令思来想去,自己也就跟韩厥在赵氏相关方面有过交流,其余话题并没有聊,更不存在互相之间的承诺。
    目前,孟姬还是带着赵武居住在宫城的“下宫”之中,乃至于两年多过去一次宫城都没有踏出过。
    而过了今年,赵武已经七岁了。
    楼令记忆中模模糊糊有一些关于赵武的历史印象,似乎赵武很年轻就当上了晋国的卿大夫,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那一名卿大夫。
    再根据一些靠谱或不靠谱的演义或小说作品,楼令明确知道韩氏在赵武复立过程中帮了极大的忙。
    “祁氏没有彻底接收‘赵’地成功,只有郤氏完全接收了‘温’地,是吧?”楼令问话的对象是林姒。
    作为一名女性,林姒二十四岁仍然没有嫁人,算是老姑娘吗?
    以春秋时期的情况,贵族男性二十四岁没有组建家庭属于正常,好些贵族子弟甚至到了将近三十岁才正式成婚。
    女方的话?反正楼令没有听说有贵族女子低于二十岁嫁人,一般就是在二十岁之后。
    而好些贵族之家的女子,她们二十二三还没有嫁人也不会被喊老姑娘,只是一旦超过二十五岁仍旧单身就该被人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了。
    请注意,上面专指是贵族家的男女,并不是普通的黎庶。
    普通黎庶?他们没有太多的讲究,也没有正式的婚礼,搭伙过日子不算什么平均岁数,看对眼也就搭伙了。
    楼令挺为林姒感到着急,只是也只能急在心里。
    如果楼令一再过问,等于是在逼迫林姒随便找个人嫁掉,或是与谁凑合着过日子。
    毕竟,楼令是楼氏的一家之主,对于一众族人来讲,压力委实有些大了。
    林姒看上去却是更为清冷了?
    当然了,清冷是气质,她可不敢给楼令这位一家之主什么脸色。
    根据林姒的说法,赵人并不愿意接受祁氏的统治,原本“赵”地有近四万多人,等待祁氏接管了“赵”地之后,跑得只剩下八千多人,基本还都是老弱。
    “说到底是祁氏实力不够,打‘赵’地打得太艰难了。”楼令对自己人就爱讲实话。
    四万多赵人,跑得只剩下八千多人,没跑的八千多人对祁氏的统治也只是保持沉默。
    遭遇到这种事情,楼令能够想象得到祁奚的脸色该有多么难看。
    “祁氏没有从其它地方迁徙口众到‘赵’地。”林姒先给楼令倒了一盏汤水,随后问道:“这样正常吗?”
    楼令摇头说道:“不存在什么正常,该是国君有所暗示。”
    不好说祁奚现在是什么心情。
    晋君獳几乎灭了赵氏满门,不算玩极限操作叛出赵氏的邯郸氏,整个赵氏的核心血脉只活了一个赵武。
    既然晋君獳没有杀掉赵武,不会碍于赵武是孟姬的骨血而选择放过,一定是留着有其它用处。
    林姒问道:“那接下来是各个家族与国君对抗了?”
    这些话可不是楼令告诉林姒。
    有些事情只能知道,不能拿出来跟谁讨论,尤其是身份不一般的情况下。
    所以了,楼令只是安静地看着林姒,没有言语上给予回馈。
    在林姒看来,是她讲错了话,马上五体投地,致歉道:“是臣错了。”
    “做好你自己的事情。”楼令其实应该有所处罚,没有其余人在场也就轻轻放过。
    换作有额外的人在场,讲真话就是楼令不处置都不行,还要重重处罚。
    “赵人表现得对赵氏极其感恩,我一直遵从家主的命令进行了解,没有找到太特别的地方。”林姒说道。
    晋国被除名的家族很多,到目前为止好像就赵人对赵氏表现得比较有归属感和向心力?
    不久前被灭的先氏,虽然有一些人为先氏效死,但是人数方面很少很少,多数人很快就适应了新的主人了。
    赵氏这边的情况非常特殊,十成之中有六成愿意为赵氏效力,还是家族情况异常不妙的前提之下。
    这样的话,是不是能够猜测一二,例如赵氏想反叛之类,会有更多的赵人效力?
    “他们到底是怎么办到的?”楼令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只是也没有看出太多的特别之处。
    赵氏没有多么优待治下的属民或奴、隶,看上去与其他家族真不存在待遇上的区别。
    要说在赵氏努力就能够完成阶级飞跃?根据楼令的多方打听,其实也没有这么一回事。
    这就很是令人不明白了。
    楼令站起来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景色,像是在呢喃那般:“总不至于是依靠洗脑的吧?”
    林姒的耳朵没有毛病,想到了什么似得,说道:“听说在赵氏,谁都能旁听家族子弟的教学。”
    什么玩意?
    赵氏当然有家族私塾,不过现在并不叫私塾就是了。
    反正就是那么个意思。
    然后,赵氏允许非血亲去旁听?这……有些离经叛道了啊!
    只是……,赵氏离经叛道的事情也不差这一件。
    楼令转身看向林姒,说道:“你以为是因为那样?”
    “俺们家要是碰上歹事,俺也愿意拼命,所有受了家主恩惠的人,以及其家人,都愿意跟家族同生共死。”林姒说得铿锵有力。
    论起来,楼令在老楼家展开的教育更有力,只是到目前为止还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如楼氏自己的族人,师嬴娘家那边,一些得到认可的家臣所属。
    那个“小范围”是楼令自己的理解,其他人看来已经是极其大方了。
    理所当然的事情是,楼令也会进行区分,越亲近的人,他们能够学习到的知识就越高深。
    这种亲疏有别的区别,楼令会一直持续到认为有实力自保之前。
    至于有多大的实力才算是能够自保?现在的楼令认为能够集结三万大军,以后又该是多少大军才算有自保的能力,他自己都说不准。
    “小白的学习没有落下吧?”楼令问道。
    林姒答道:“世子很好学。”
    楼令点了点头,带着一种难掩的兴奋,说道:“如果国君要扶持吴国,集中书籍期间,我会请求抄录一份。”
    正大光明去求,要是求不到的话,别怪楼令搞其它操作。
    再则,书籍都要送给吴国,不允许楼氏去抄的话,不要奢望楼令连那丁丁点的忠诚之心都丢了。
    楼令一直都在收集书籍,经年累月的收集下来,能够收纳进入家族藏书目录的书籍仍旧不多。
    要是算珍品的话?讲实话就是不知道哪些为珍品级别的书籍,其中以《诗经》最多,再来便是有些“烂大街”的《易》了。
    那一本《易》应该是当前流传最广的书籍之一?可惜的是管夷吾的作品被齐国藏了起来,不然楼令是真的想要看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