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中药材种植
作者:狂乱的风   蓝星仙缘传承系统最新章节     
    娘子们离开华夏前,剧组要完成拍摄,马不停蹄奔赴各个外景地,尽管有光华号的便利,也够累人的。
    还有一个月时间,不用再飞来飞去,剧组人员轻松了些,娘子们医治病人、开荒、挖沟灌水、炼制铁器的事又来了,主角若兰最为辛苦。
    小青、伍慧和小怜、令女接触多,学会不少烹调美食的方法,拍摄场所固定下来后,时不时露两手,犒劳若兰妹妹,其实她俩也挺辛苦。
    饰演董永的沈若雪,初出茅庐的大三学生,外景拍摄没有参与,她的戏份主要在固定场景。
    本王偶尔会看她们搭戏,远远的站着,怕影响若兰的发挥。
    沈若雪对修仙人的世界很好奇,本王小有八卦之心,蓝兄弟心中有几位女神;很奇怪为什么不是男神,蓝兄弟也可以幻化成女身,性别对他来说意义不大。
    “某某某扮相不错,有位兄弟很喜欢。”
    有次收工后,沈若雪跟着若兰来蹭吃蹭喝,装着不经意说道。
    “蓝院长吗?”
    若兰吃惊地问道。
    “蓝兄弟喜欢的可多了,没个定性。”
    “难道是夫君自己?”
    “夫君喜欢的以歌手居多,男男女女都有。”
    “先生喜欢哪些歌手?”
    沈若雪问道。
    念了一大堆名字,三十好几,到六七十岁的都有,本王还能说出有代表性的歌曲名,纯属又菜又爱听。
    “先生的喜好真广泛。”
    中肯的评语,前面的某某某一句都没提,小姑娘很不上道,本王还有几个演员名字没说出来。
    算了算了,以她新人的资历,说出来也没有用;张导的资历很深,就怕他产生误会。
    “先生,大隋引进人才需要农民吗?”
    冷不丁问了个出乎意料的问题,大隋启动工业化,对农民的需求很少,如果擅长兴办村企,未尝不是人才,不能一口说死。
    华夏最初的服装、鞋袜、食品加工、小五金等企业,都是从村办开始,由小做大的,有了基础工业,还得发展轻工业。
    “有何特长?”
    “种植药材算不算?”
    沈若雪眨着她的丹凤眼,透着几分期盼的目光。
    “算,当然算。”
    “我家种了一百多亩党参,就在陇西。”
    沈若雪声音中带着几分惊喜。
    难怪张导会选她,眉清目秀,又有农村生活经验。
    大隋小县城聪明勤劳的年轻人,会使用农业机械才能致富,否则仙女开荒挖渠也没用。
    总不能一把锄头,或者不劳而获吃软饭吧,毕竟要在大隋宣传,采购的物资没人会用可不行。
    “单是会种植还有欠缺,要有推广种植的能力,至少以万亩计。”
    种植中药材本王不懂,但是明白其中道理,凉州县均人口不到2万,规模化种植才有前途,否则加上运费,完全没有市场竞争力。
    示范种植的地方不一定在陇西,离州治金城近的地方也可以,本来就没有多少人口,地盘多得很。
    利用储物戒指,药材可以运到人口多的州郡,大隋是以中医为主的免费医疗,费用由国库支付,有助于凉州的经济发展。
    “我去给我哥打电话,让他发一份计划书。”
    沈若雪兴冲冲跑了出去。
    几天之后,计划书由若兰转发给了本王,看完之后转给了贾绪,让办事处工作人员确定可行性,可行的话,人就带给凉州刺史李昊重。
    此类项目,办事处与成都的中医大学有合作,主要在益州种植。
    沈若雪的哥哥,毕业于其它城市的中医大学,回家乡目的就在于种植药材;去大隋当然更能发挥能力,李昊重是惜才之人,金城是新建城池,一点都不差。
    张导越来越年轻了,和他没多少共同语言,大家不是一路人,不妨碍对他的认可。
    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前期作品多为农村题材,八九十年代,华夏社会现状如此,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
    后期作品,尽力在展现华夏之美,以及华夏的民族精神,时代在变迁,文艺界也需要变化。
    “大隋的现在,与华夏七八十年代有某些相似之处,若有机会,欢迎张导拍摄以大隋为背景的电影。”
    服用了体质仙果,总应该为大隋出点力,本王不懂文艺,但非常清楚其重要性,潜移默化影响国民的思想。
    “仙师君王先生,希望拍摄哪类题材?”
    “张导擅长的百姓题材。”
    “敝人对大隋不了解,很难拍出受欢迎的作品。”
    “由张导组织年富力强的编剧团队,去大隋实地考察一两年,本王相信会有好作品出现。”
    “给你二十个名额,可有兴趣?”
    本王不喜欢绕圈子,对于已经年轻不少的张导,功成身退无疑是不明智的,既然大家有缘相见,机会就摆在面前。
    “名额由敝人全权做主?”
    “本王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三五年后作品说话。”
    “愿意尝试!”
    张导伸出手,欣然答应。
    “9月成行,还有5个月时间,可来得及准备。”
    “没有问题,目前只有这部戏,其它工作一律不接。”
    是金子总会发光,本王从前只是一枚铜钱,最多刻上双一流毕业的标签,还得老老实实上班打卡,随遇而安。
    人与人不能比较,世上的确有人天赋异禀,在艰难的生活中悟出门道,展现自己的才华。
    艺术天赋本王不可能拥有,修仙修不出来,能懂得欣赏已难能可贵。
    大隋不可能总是看华夏的影视剧,隋昌基金迈出投资的第一步,当然需要继续,赚不赚钱倒是其次。
    整理好自己的想法,文件发给贾绪和苏彧,同时让贾绪转发给隋昌基金总经理朱嘉远。
    苏彧下个月回到长安,人文领域的事在他职权范围,想拍影视剧,必须有好本子,而且要顺应大隋工业化的大潮。
    以通俗的话形容,生孩子、学技能、搞生产,是大隋当下的三件大事,文化领域主要围绕三件大事宣传,再附带对生活品质提高的追求,促进国民消费增长。
    手机类电子产品,大隋采购回来后,全都打两三折亏本销售,不买的是傻子。
    一旦手机大量普及,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数量会迅猛增加,哪怕不能联网,也能有许多用处,善用外置存储卡,同样能获取大量有用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