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达分可
作者:柯伊伯爵   昊天石最新章节     
    没有了真神教的捣乱,他们踏实多了,每天除了在塞纳城的各个名胜古迹参观,就是讨论和思索昊天石的线索。
    这些天,他们把塞纳城能逛的名胜古迹基本上都逛遍了。当然,他们去的最多的地方还是卢浮宫。不仅仅是因为卢浮宫是欧洲最大、藏品最多的博物馆,而且白天是卢浮宫的荣誉副馆长,可以随便参观卢浮宫里的馆藏真品。
    当然,他们参观最多的还是卢浮宫三宝:维纳斯、胜利女神像和达分可的《蒙娜丽莎》。胜利女神像自从被白天恢复之后,参观的人更多了。大家都想来看看一下完整的胜利女神像是什么模样。
    这天他们在达分可的《蒙娜丽莎》画像前参观,这里的人群还是一如既往地多。很多艺术爱好者都会来参拜一下这副传世名作,并在名画前思考一下自己的艺术人生。但只有白天清楚这里展出的只是一副仿品,而真品藏在仓库的保险柜里。
    “为什么这幅画每天有这么多人来参观啊!”嫣然看着画像前汹涌的人群,觉得感慨又无奈。
    “这可是达分可的代表画作!”卢琳娜给她解释道。
    对于达分可,虽然嫣然知道他很有名,但知道的也并不多,只是在学校里学过一篇课文,讲述了达分可小时候画鸡蛋的故事。
    卢琳娜看嫣然对达分可似乎并不太了解,就给她讲解了一下达分可传奇的一生。
    1452年,达·分可出生在佛罗伦萨共和国。达·分可的父亲是佛罗伦萨的法律公证员,十分富有。他的母亲是一名农妇。达·分可是他们的私生子。
    关于达·分可的童年,后人所知甚少。只知道他五岁前和母亲一起居住在分可的村镇,1457年以后和他的父亲、祖父母、叔叔居住在分可小镇。
    我们比较熟悉的达·分可形象基本上来自于他那幅着名的自画像,所以一提起达·分可,我们总是想到一个哲学家般的睿智长者。
    当达·分可在作坊学艺时,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才。18岁时,他在协助老师韦罗基奥绘制《基督受洗》时,他所展现的绘画天份,已明显地超过了自己的老师韦罗基奥。
    达·分可艺术生涯发展得最顺利的时期是在1482—1499年的米兰。在此期间,达·分可来到米兰,为圣弗朗切斯教堂绘制了着名的祭坛画《岩间圣母》,并为圣玛利亚感恩教堂创作了他最负盛名之作《最后的晚餐》。
    1500年,达·分可回到佛罗伦萨。当时的佛罗伦萨,文化气氛一度活跃,画坛上也先后出现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杰出人物。达·分可开始为兰则塔大教堂的主祭坛创作《圣母子与圣安娜、圣约翰》,这幅画一经展出,立即引起轰动,其构图原理和画法对艺术界有极大影响,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人也从中得到启发。
    1503年,他一面着手为米兰市政厅绘制壁画《安吉里之战》,一面创作《蒙娜丽莎》和《圣母子与圣安娜、圣约翰》,这两幅画和《施洗者圣约翰》一起成为他极为珍爱的作品,始终带在身边,晚年移居高卢国也不离左右,最后遗存塞纳城。
    1513年,达·芬移居罗马,罗马对于他来说并不是很讨人喜欢的地方。他在那里做了短暂的停留,但并没有显露他任何的艺术天才。他在那里基本上是研究一些类似于魔法的小把戏,以至于罗马人当他是巫师一类的人物。
    达·分可晚年极少作画,潜心科学研究,去世时留下大量笔记手稿,内容从物理、数学到生物解剖,几乎无所不包。他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并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1516年,经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邀请,达·分可赴高卢国。弗朗索瓦一世给予了他至高的接待,将其安置于昂布瓦斯城堡中的克鲁克斯庄园,并时不时地去请教。
    1519年5月2日,年事已高的达·分可因病逝世,据说他是在赶来的弗朗索瓦一世怀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达·分可最钟爱的学生弗朗西斯科·梅尔兹说:“达·分可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造出一个像他这样的天才了。”
    “上天有时将美丽、优雅、才能赋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为无不超群绝伦,显出他的天才来自上苍而非人间之力。列昂纳多正是如此。他的优雅与优美无与伦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一切难题迎刃而解。”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传记作家瓦萨里对达·分可的赞美之词。
    说达·分可是一名伟大的画家并不准确,他是一个博学者,在绘画、音乐、建筑、数学、几何学、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光学、力学、发明、土木工程等领域都有显着的成就。
    达分可生前的所有成就被他自己记录在大约张纸上,他的手稿被称为15世纪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至今都没被破解完,依然是有着重重谜题。以至于爱因斯坦感慨,如果达分可那个时候存在论文发表,人类的科技会进步至少100年。
    在天文学方面,达·分可对传统的“地球中心说”持否定的观点。他认为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颗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太阳本身是不运动的。达·分可还认为月亮自身并不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辉。他的这些观点的提出早于哥白尼的“日心说”,甚至在当时,达·分可就可能在幻想利用太阳能了。
    在物理学方面,达·分可重新发现了液体压力的概念,提出了连通器原理。他最早开始了物体之间的摩擦学理论的研究。他发现了惯性原理,后来为伽利略的实验所证明。他还预示了物质的原子原理,预见了多普勒效应。他根据眼球的构造和功能设计了光学仪器。并通过对鸟翼运动的研究,于1493年首次设计出一个飞行器。
    提到医学,我们会想到,文艺复兴时期还在提倡放血治疗,达分可却已经在研究人体解剖,绘制了人类的多种组织器官,其中包括人类最早的心脏素描图,在这其中蕴含着很多当时人们无法理解的构思。
    达·分可对机械世界痴迷不已,通过大量的奇思妙想,他把水下呼吸装置、拉动装置、发条传动装置、滚珠装置、反向螺旋、差动螺旋、风速计和陀螺仪等发明设计呈现在世人面前。
    与此同时,基于人体解剖研究也使得达·分可设计出史上第一个机器人。他把该机器人设计成一个骑士的模样,身穿普鲁士国—罗马国式的中世纪盔甲。明显地,它靠风能和水力驱动,可以做出一些动作,包括坐起、摆动双手、摇头及张开嘴巴,甚至能发出声音。
    正因为达·分可的远超出当时年代的奇思妙想,在很多都市传说中,他都被认为是一个外星人或穿越者。
    这种说法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据说在1476年4月,24岁的达分可独自去山中探险,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黑暗山洞,出于好奇他走了进去。自此,他的日记也就定格在了这里。
    而当他再次出现时,已经是1478年之后了。这两年中关于达分可的记载几乎没有,他就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在达分可为数不多的自传中,他只提到了两件年轻时的经历,其中一件就是这次的山洞探险。
    而达分可大部分知名的画作和奇思妙想的手稿,几乎都是从他消失又重新出现之后才创作的。有人据此猜测这个山洞是一个时空隧道,达分可消失的这两年是去了外星球或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