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修长生道
作者:一灯阑珊   谢邀,人在长安,正准备造反最新章节     
    孙印:“长安锦绣繁华,当官还有不好的?”
    葛寅:“阿印,你看啊,岳父和齐州城内县令比,哪个日子更舒畅?”
    孙印点头,“明白了!”
    葛寅:“长安城内遍地朱紫,哪个好惹,上上下下都受气。”
    孙印:“难怪刺史都不求侄儿升官。”
    没几天,葛寅收到秦景从长安寄来的信和礼物,借的是孙文宴联系东莱江南大营军队的路子。
    惴惴不安地到庄上的一个小院,秦景的母亲刘妙真便居住在此。
    葛寅的妻子孙娥英不住宽慰道:“干娘,仲行往后回乡谋职,一家人就能长长久久在一块儿了。”
    刘妙真原指望儿子能重续家门荣耀,可等到秦景真投去江南大营,在千里外的战场上,却是日日悬心。
    她也去过江南,可惜实在不能适应南边的气候,秦景只能将母亲送回齐州,让葛寅帮忙照顾。
    刘妙真声音略低,“是我耽搁了他。”
    孙娥英:“照仲行的品级,回来就是我们当地数一数二的将官。”
    “依我家胖子的说法,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天底下一等一的好差事。”
    “齐州城里好女郎,都可着你挑,转年就能抱上孙子。”
    孙娥英不知秦景为何放弃千辛万苦的将职,但事到如今只能往好地方想。
    刘妙真:“他是个有主意的,喜欢什么样他心里有数。”
    孙娥英:“到时还不是你把关。”
    刘妙真瞧见葛寅一颗胖头在外探头探脑,问道:“飞鸿,仲行同你说了甚?”
    有些事,可能会瞒家人,却不会瞒兄弟葛寅,尤其是辞官去辽东走一圈。
    说辞各方面都对得上,但刘妙真总觉得奇怪。
    葛寅:“干娘,不是说了么。仲行去辽东走亲戚,见姑姑和阿照。”
    “若顺利,说不定能带姑姑回来,去干爹坟前祭拜一番。”
    葛寅和秦景从小一块长大,亲戚都混着叫。
    刘妙真叹息一声,她也没想到兵荒马乱几十年,还能再找回一个亲人。
    曾经偌大的秦家,不分姑表竟只剩两条血脉。
    刘妙真:“没其他的了?”
    葛寅状似为难道:“阿照的父亲战死了,仲行过去,是为了帮他稳定局面。”
    刘妙真早年亦是出身将门,清楚其中的门道,担忧道:“阿彤母子两还不知道怎么惊慌呢,仲行去搭把手也好。”
    葛寅附和道:“干娘,你放心,等姑姑他们缓过来,仲行就回来了。”
    夫妇两好一通安慰,方才离开。
    走到空处,孙娥英方才说道:“仲行岂不是要有一个国公表弟!”
    去年从辽东来的人马,除了带来秦彤给刘妙真的平安信外,还有许多礼物,连葛寅的家小都有。
    故而孙娥英对这位素未谋面的“姑姑”印象大好。比起没打过交道的姑父,还是表弟更亲近些。
    葛寅左右四顾无人,“阿照母子两都失踪了!”
    孙娥英惊讶得捂住嘴,“那……”
    葛寅:“仲行是去辽东找人的。”若是人找不到,恐怕就要杀人。
    “所以你心里有个底,别到外头去传!”
    刘妙真不常出门,孙娥英在外却是有交际的。
    孙家是官吏,但论祖上跟脚,也是豪强。
    在这片盛产豪杰的地界上住久了,孙娥英哪能不知道秦景会怎么做。
    郑重地点点头,“上回姑姑派人回来,有些人也知道的。”
    葛寅:“他们没有大张旗鼓,知道的都是亲近朋友,我会嘱咐。”
    另外交待一件事,“你常去的道观,请个道士回来,近来庄子上不接待外客。”
    孙娥英不解,“请道士作甚?”不年不节不作法。
    葛寅:“我学道。”
    葛寅交游广阔,庄子上人员往来频繁,一时闭门谢客,必然引人怀疑。
    托病不吉利,忽然就想到白湛的老爹白隽向道,由头说来就来。
    孙娥英情知葛寅借修道躲人,玩笑道:“你能修出个什么道道来?”
    葛寅:“长生不老道。”
    孙娥英盘算最近来庄子里的人,都是熟人,难不成谁背地里犯了事,葛寅要躲嫌。
    “庄子里难不成有什么不干净的?”
    葛寅牵着孙娥英到庄子里一处偏僻地方,将玉米指给她看,说清楚重要性。
    孙娥英吃过煮玉米,只觉得味道甚好,其他并不多在意。
    听到葛寅估算产量,不由得瞪大眼睛。说到底豪强的根基在土地,地里出产的粮食越多,好处越多。
    葛寅:“你那傻弟弟,和我一起蹲田坎边,一点没看出来。”
    孙娥英猛捶葛寅胸膛一记,笑道:“他傻你不傻就行了!”
    段晓棠在田庄上狠忙两天,将地里的玉米收回来,堆在一处新院子里晒干脱粒,单独入仓。
    好不容易歇下来,提脚去木工院子隔壁,里头放了几台织机。
    屋檐下堆的都是从恒荣祥送来的,各种染好色的羊毛羊绒。
    女工们坐在旁边,小心将毛纺成细线,要求比毛线更高。
    所有纺好的细线,会按照一定规律,缠绕到织机上进行纺织。
    刘梅花早忘了他们经历过多少次试验,纯羊毛、掺杂蚕丝麻线……想到浪费的那些材料,头皮都在发麻,幸而如今小有进度。
    经纬之间,梭子一穿一梭,一种新的布料——呢绒,正在成型。
    段晓棠手指抚上旁边已经纺织成型的布料,比以往的触感更薄一些。
    “一匹布需要织多久?”
    刘梅花:“一匹四丈,全职纺布需一月,若是在家中纺织,两到三个月。”
    段晓棠:“能做多少衣裳?”
    刘梅花:“大约两件成年男子外袍。”
    半个月一件呢子大衣,段晓棠实在不敢苟同,“同周师傅他们多沟通下,提高效率。”
    刘梅花恭顺地应道:“是。”
    第一个穿上呢子大衣的人,肯定是徐昭然,这个看脸的社会。
    真被冻过的人才知道,要风度没温度,还是裹紧我的棉大衣。
    想到地里看起来短短的棉球,棉大衣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