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制造911机(一)
作者:行道人   四合院之跌宕人生最新章节     
    连续运行3天,911机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这对于电子管计算机简直是不可想象,过去能够运行1个小时不出问题,已经是非常好的成绩。
    这些故障大部分是因为电子管。
    这与当前的落后制造工艺有关,和使用方式更是关系重大。
    电子管的个体寿命大概是1500~3000小时。
    这是个统计数据,意思是每1500~3000小时,就有可能出现一个故障。
    出现故障的时间可能是在第一秒,也有可能是在最后一刻。
    统计的方法是3000个电子管,运行1小时,出现一个异常的概率。
    所以,如果使用的电子管足够多,每个小时出现故障的概率就越大。
    电子管损坏的主要原因就是高温。
    如果温度得不到释放,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雪崩效应,电子管瞬间便会失效。
    所以,只是一个简单温度划区改造,就大大提升了911计算机的平均使用寿命。
    过去一个通风道,远端设立一个功率足够大的鼓风机抽风。
    由于线缆的布设,很多电子管部位会形成一个个涡流,热空气只在一个小范围旋转。
    只有小部分热量被带走。
    所以电子管是得不到良好的散热。
    后世采用专用风道的设计,就是为了涡流效应。
    李元本次的改造方案,是设立独立的风道,强制空气从前面进入,然后流经电子管表面,从后面排出。
    改动不大,但是效果明显。
    这个时候,李元再提及涡流理论,实验室的师生才真正信服。
    “好啊,这么久稳定运行,足可以说明911的强大。
    而且计算速度居然提升如此巨大,你们非常了不起!”
    蒋校长和董副校长一起出现在实验室里,他们为这个好消息真的震惊到了。
    “我下午,不,一会儿,就去向上级汇报这个好消息。
    你们都是好样的,尤其是李元,他的这个改动虽然不起眼,但可以说是画龙点睛,妙笔生花。
    所以,我们要解放思想,不要被老外的过往经验所束缚。
    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敢于突破!”
    蒋校长的发言,引起了师生的轰然掌声。
    三天后,大量的专家来到实验室,开始技术鉴定工作。
    经过一天的演示、讲解和答辩,911机顺利通过专家技术鉴定工作。
    长时间稳定工作和计算速度,成为本次鉴定的最大亮点。
    接下来就是安排生产,上级决定,由京都无线电厂负责批量制造。
    无线电厂从1958年就从事电子管计算机的生产工作,在计算机制造方面积累有大量的经验。
    虽然有着大量的图纸和设计文档,但是计算机系还是派出了技术团队。
    团队由金主任带队,15名师生参与样机的制造。
    李元赫然在列。
    在讨论人选的时候,发生过巨大的分歧。
    尤其是没有进入名单的老师,他们对于李元的入选,意见非常之大。
    主要原因就是,李元只是一个旁听生,如何能够代表计算机系出征。
    大家没有看错,就是“出征”。
    这可是国内最快的计算机,也许过不了几天就会在国报上发表。
    去无线电厂制造样机,一定会记录下大量的图片和影视资料。
    这些都是荣誉,总共才去16人,每一个都是各个模块的带头人,他李元到现在还只是一个旁听生。
    如何能够入选,有什么资格入选。
    这就是人性,你干活的时候,是理所当然。分利益的时候,就有了远近亲疏。
    最后董副校长亲自出面,才拍定名单。
    出征前,李元在实验室里明显感觉不带劲。
    大家表面虽然还很客气,但是真的是客气,不复以往的亲近。
    李元知道为什么,也不以为意,换做他也不会舒服。
    但是如果让他主动放弃,那也是不能的。
    影响力就是靠一次次的成果所铸就。
    只有走向前台,大家才会看到你的能力。
    才会记得你,才会给你更多的机会。
    如果这次他放弃,那他的名声仅仅局限在实验室。
    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就会被人遗忘。
    三天后出发,李元和金主任打过招呼,来到动机系办公楼顶层412房间。
    这里正在装修,墙面全部刷上水泥,然后又粘上一层白纸。
    最大的改动,就是增加空气过滤系统和抽风系统。
    过滤系统相对简单,两层薄海绵,中间填存大颗粒木炭。
    抽风口正对工作台,出风口只有一层纤维过滤网。
    虽然简陋,但是确实有效。
    窗户缝隙全部用胶涂抹严实,避免漏风。
    这样的环境,夏天估计一般人受不了。
    现在没有空调,又不敢使用风扇,这样密闭的环境,普通人坚持不了一个小时,就得跑出去透气。
    这些对于李元,都不算事。
    两年多功法修炼,他早已做到寒暑不侵。
    李元进入房间,装修已经进入尾声,现在是8月份,正是最热时间段。
    大门和窗户大开着,师傅们正精赤上身,挥汗赶工。
    见是李元到来,带头之人笑着走过来。
    “李老师,再有2天就完工,您看看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
    虽然知道李元是学生,但是李主任多次强调这里是面前年轻人的实验室,他怎敢看轻。
    称呼老师最为保险。
    “高师傅,大家受累了”,他从“挎包”里拿出冰棍,一一分给大家。
    在高师傅的示意下,工人连连感谢,接过冰棍。
    李元乘机在屋里转转,用念力扫描一圈,没有发现瑕疵,告辞离开。
    实验室里一个工人低声道:“高老大,这位小老师看着笑眯眯地,怎么我总是有种心神不宁的感觉”。
    “是呀,尤其是他巡视装修情况下,感觉像是被老虎瞄了一眼”。
    “嗯!这位老师不得了”。
    。。。。。。
    一周后,无线电厂的一个车间内。
    华清大学一众人正在分批和工厂的技术员进行交接。
    李元负责系统联调和走线、布线。
    “唐技术员,图纸你们看看哪里还有不清楚的地方?”
    “李老师,大部分图纸,我们这几天也都消化吸收了,就是有2个疑问。
    第一,为什么要给线缆套上铁管?
    第二,为什么把之前的焊接点改为接头?”
    “唐技术员,这些线缆大部分是靠近地面走线,为了防止老鼠啃咬,所以我建议套上铁管。
    把接线焊点改为插头,目的就是便于生产制造和后期维修”。
    “第一点,我能够理解。
    但是,我认为,虽然生产制造时会费工时,但是焊接要比接头可靠性更高”。
    “您这个观点我不太认可,谁说焊接比接头可靠?”
    “老大哥就是这么说的,他们认为接头容易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