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部署海外商业分支机构
作者:葡萄无牙   风起南洋最新章节     
    听了冯国辉的话,陈伯伦立马眼前一亮,敏锐的感觉到了其中重大的立功机会,上前一步回答道;
    “老爷,我明白了。一定派人死死盯着英国人的动向,想要筹措那么大一笔货,不可能一点风声都不透露。”
    陈伯伦是原岩望城加入南洋商会的商人世家之一,是其中较为年轻,表现较为出色的积极分子,因而受到了重用。
    筹备新加坡分支机构时,陈伯伦自然就进入了冯国辉的视线。
    此人的经商经验丰富,头脑灵活,若是在主持新加坡业务方面令人满意,今后可以成为民政管理方面潜在的助手之一。
    冯国辉收回了看向总督府的视线,回应了一句说道;“明白就好,走吧。”
    说完便向大步向前行去,身旁几人便紧紧跟随。
    新加坡这个港口城市虽然不大,离开了两条主要街区,便是大片大片的窝棚疗屋。但商业气氛浓厚,有一种蓬勃向上的活力。
    沿街随处可见大幅的华文招牌,货郎挑着担子穿街而过,沿街叫卖声不绝于耳。
    洋布商行的伙计将半匹花格布搭在肩膀上,站在商行的门口卖力吆喝,熟悉的乡音俚语阵阵传来;
    “父老乡亲们……最新到货的英吉利洋布来看一看啦,针脚紧实,价格实惠,一尺只卖26个大子儿,布行老板吐血贱卖啦……”
    要说新加坡的大街小巷什么商店多?
    那当然是布行多,米行多。
    前者是英国最大宗的轻工业产品,几乎每周都有1~2艘满载着布匹的英国货船抵达新加坡。然后以此为中转,销往西贡,巴达维亚,泗水,马尼拉,广州府,厦门,沪海,长崎等重要商港。
    在新加坡的大大小小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布匹是最大宗的货物。
    第二个多的就是米行与粮油行,新加坡这个马六甲重要的港口城市本身不产粮食,所需的粮油等农副产品全都是从槟城,马来亚等周边输入。
    每天都有七八艘~十来艘不等的货船,运载粮油、面粉等农副产品抵港。
    从泗水地区而来的整船粮食,到了港口立马被瓜分一空,第2天就会上了当地人的餐桌,需求量相当之大。
    仅此一项,每年贸易就高达数十万吨之多。
    因为新加坡不仅是本地城市人口需求,而且作为粮食贸易集散地,辐射周边很大一片地区。
    从新加坡至广州府的粮食贸易运输线,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来自暹罗王国的优质大米,几乎是大陆沿海至南洋地区贸易航线上货船返程时必备的压仓货物,再搭配一些其他南洋地区特产,能够做到来回都满载而归。
    冯国辉等人沿街转了好久,最后来到一条商业繁忙的大街上,这里有座临街的两层楼房,四间的门脸已经不小了。
    伙计们正在整理店堂,硕大的牌匾上缠着红布刚刚挂好,上书“源运通商行”5个大字,看起来相当气派。
    新加坡“源运通商行”就是南洋商行的分支机构,之所以没有叫南洋商行的名字,也是为了避嫌,能够省去许多的麻烦。
    毕竟南洋商行如今的赫赫威名,在如今的南洋各地区,可谓是如雷贯耳。
    举凡经营日用百货与运输生意的商人,鲜少不知道这家背景深厚的商行。
    凡事有利有弊。
    南洋商行与南洋军联系得过于紧密,就像一个物体的两面,这在西方白人殖民者掌控的南洋地区可并不是什么好事。
    见到东家等人到来,店里的伙计殷勤的迎了上去。
    来到店堂上坐下,喝了两口伙计端来的茶水,冯国辉目光环视了一下王富贵,吕正超,陈伯伦,费城等人,用聊天的语气随意的问道;
    “来了有两三天了,大家怎么看新加坡的营商环境,是否有利于下一步开展贸易?”
    “老爷,我们了解一番后,都觉得英国人的这块地盘真是做生意的宝地,比爪哇岛强多了。”
    “王老板说的没错,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新加坡这里地理位置的重要尚在其次,关键英吉利洋人规矩大,而且治理严格,没有什么人敢乱来。也包括鬼佬自己,这就难能可贵了。”
    “无规矩不成方圆,英吉利洋人在很多方面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啊!”
    “我们华商不怕竞争,就怕鬼佬利用特权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在这里就很少看到,大家都很守规矩,这就很难得。”
    听见几人众口一词的夸赞,冯国辉颇有感慨的说道;
    “既然看到这些益处,那我们在经商的同时,也可以用心的收集一下英吉利人的法规法条,通商政策之类的作法。
    他山之玉,可以攻石嘛!
    尤其是伯伦老弟,今后你要在这里主持商行运作,那么这些英吉利人的做法,规矩,实行的政策,颁布的法令实际应用效果如何?
    有没有什么弊端?
    是否还有可以改善的地方?
    今后要详尽的形成文书,在我们南洋军的地盘中推行开来,用以规范城市商业行为,繁荣市场。
    源运通商行不但要保证日常运营,也要像海绵一样吸收有益的养分,这是我们对外的一个窗口,收集商业和军事信息的重要渠道。
    包括今后的西贡也一样,承担类似的职责。
    在座的诸位,都是精于商事的大才,在吸收市政管理方面的经验后,乃是我南洋商会能够倚重的得力臂助。
    所以尽可能多听,多看,多观察,多收集,每有所得,可以通过函件传回爪哇岛,用以借鉴其长处。
    此外还有一项任务
    那就是建立通译社,寻访优秀通译人才,将西洋的法规和书籍大量翻译出版,可以作长期任务进行。
    这个通译社不以盈利为目的,由商行盈利补贴运作。
    我看本地华人很多精通英语,法语,可以大力的招募,专职书籍翻译工作,包括西方教育类书籍。”
    冯国辉郑重的吩咐,陈伯伦当然不敢怠慢,他神情恭敬的离座抱拳答道;“老爷吩咐,伯伦敢不从命?必当兢兢业业做事,落实一应嘱托。”
    “那就好,费兄,你到西贡后也循此办理,我就不再重复了。”冯国辉又点了一下。
    坐在下方的费城连忙站起身来,抱拳应道;“老爷吩咐,费城字字句句牢记心中,不敢有片刻的懈怠,恭请老爷放心。”
    考虑到此行将会在新加坡,西贡和香港分别设立分支机构,同行带了不少人来,精心挑选了百余名识文断字的年轻后生。
    其中有不少人,粗略的能听懂一些洋文,但深入掌握的不多。
    费城就是一位能够精通法语的人才,他是一位法国神父的私生子,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是极难得的人才。
    按照计划,将会安排在西贡担任分支机构掌柜,那也是南洋商会对外的窗口之一。
    “嗯,都坐下吧,这个是正宗来自大陆武夷山的好茶叶,大家都尝尝。”冯国辉神情淡然的一挥手,心情相当不错。
    几人坐在正堂上正说着话,外面传来一阵叽叽喳喳的吵闹声。
    冯国辉眉头一皱,站在身边的范大力便领会了,当即率领身边的几个壮汉便迎了出去,看看究竟何事?
    没一会儿
    范大利便脚步匆匆的而来,俯声压低声音回禀道;
    “是当地华清帮的一些斧头仔上门找事儿,说我家的商行没有拜码头,不准开门营业什么的废话。
    我给带头的亮了字号,他们屁也没敢放一个,灰溜溜的走了。
    估摸着,等一会儿就会有本地华埠头面人物过来拜访。
    老爷,您看……”
    “这些小喽我就不见了,要是来,你出面拦一下,尽量不要起纷争打发走。”
    “遵命,老爷。”
    冯国辉吩咐过后,便站起身来往后堂行去,压根没有与这些本地人物打交道的心思。
    范大力对来者华清帮亮了“南洋公司”的字号,这是典型的瞒上不瞒下,让对方知道源运通商行可不是软柿子。
    掂量一下,能否惹得起?
    源运通商行在新加坡要大量经营贸易业务,收购所需的日用工业品贩卖,最终的去向都是泗水地区。
    这种事根本无法隐瞒,有心人只要了解一下,就知道其背后是何方势力?
    警告一下,令对方适可而止即可。
    冯国辉的行程保密,不愿意多生枝节。
    此次的新加坡,西贡之行,行程安排非常紧凑,明天便要搭船前往西贡,不会在这里停留多久。
    泗水家里的事情一大堆,他也是忙里偷闲找这么点时间,将南洋商会的海外触手布置开来。
    今后在大陆沿海的广州府,厦门,马尾,威海,沪海等地,以及马尼拉,长崎,曼谷也将要陆续设置商会分支机构,完善整个南洋地区商业航线。
    到那时,他不一定有空亲自部署。
    新加坡本地华埠没有什么一手遮天的华商家族,大部分以商会的形式存在,比较有势力的就是潮汕商会和福建商会,这也是南洋地区较为常见的商会势力。
    新加坡本地较为开放的商业环境,很难诞生爪哇岛那种类似于城市老板地位的华裔家族,更多是以商会的形式存在。
    在这方面
    英国人的法律体制明显比荷兰王国更完善,更有效率,也更公平和公开。
    当然了,这只是相对而言。
    新加坡的英国商人势力极大,是真正左右市场的庞然大物,华裔商人以中小商户为主,在这个繁荣的市场上抱团取暖。
    所以接触这些华人商会意义不大,自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