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普宁,难宁!
作者:吃饱除人   藩乱最新章节     
    康熙十五年、永历三十年(1676年)春节前夕·洪阳城(今揭阳普宁市)
    来自失必儿(注:今西伯利亚)的北风,仍旧在这片土地上,彰显着其独有的霸气,寒冷而湿润的气候让洪阳城内外的士兵不住地颤抖。
    又是一年新春。
    本应热闹喧嚣地准备杀猪赶集,欢天喜地过新年的洪阳城,此时却是一片死寂。
    城内城外的粤兵们,除了浓烈的思乡之情外,所剩的,便是手中冰冷的枪铳。
    于未来渺茫无望的生命中,粤兵们此时最大的期盼,仅仅是回家。
    在战争结束后,能够安然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家人围在一起,喝一碗娘亲煲了几个时辰的玉米排骨汤,再夹一块鲜甜嫩滑的白切鸡,大大地咬上一口,那便是粤兵最大的幸福。
    那是家的味道,娘亲的味道。
    而不是像此时一样,在冰冷刺骨的寒风中,站在洪阳城下瑟瑟发抖。
    洪阳是普宁县的县治,是尚军扎在粤东的一根刺,也是尚军在潮州府最后一个立足点。
    普宁在清军手中,就能随时向北、向南、向东攻击潮阳、葵阳(今惠来)等人口大县。
    而普宁在明郑军手里,则可成为西进惠州府的桥头堡。
    普宁,难宁。
    永历二十九年、康熙十四年十月(1675年),已经占据福建南部大部、粤东潮州府城的明郑大军,在消灭降而复叛的漳州黄芳度后,将漳州的明郑军增援给新封的右提督、定虏伯刘进忠、右武卫将军刘国轩,命令他们拔掉驻扎在西边普宁城的尚之孝部,全取潮、惠二府。
    刘进忠为辽东人,原为黄得功部小校,随马得功降清,任靖南藩的右路总兵。
    不久又从耿藩调任广东尚藩旗下,任澄海游击将军(今汕头市澄海区)。
    康熙十三年三月(1675年),耿精忠在福州举兵,随后联络已经升任潮州总兵刘进忠,劝其反清。
    刘进忠收到旧主信件后,调集所辖十三营,“会于韩江,简练精锐”,暗中准备反清。
    潮州城原为刘进忠、沈瑞二部同守。
    沈瑞时年仅十一岁,袭职,未谙军旅,军务皆委副都统邓光明。
    因光明与进忠有隙,故刘、沈二部在潮州城中立栅为界,沈、邓军据南城、刘据北城。
    潮州城被分而治之,南北双方视如仇寇。
    刘、沈二部对垒一个多月,潮州城内烽烟四起,民不聊生,百姓四处逃窜。
    四月二十一日,刘进忠父生辰,进忠于府上大排筵席,为父亲做寿。
    沈瑞、邓光明听说耿藩援兵将至,于是打算趁此机会,密约刘进忠部将李成功、张善继为内应,于刘进忠替父贺寿时举兵攻打。
    但阴谋败露,李成功、张善继反被刘进忠擒拿。
    沈瑞见阴谋不成,只好仓促起兵,攻打刘部。
    刘进忠率李云、林天贵、张辉等部将分街鏖战,又令杨希震从北门渡过溢溪(现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奔分水关(广东饶平与福建诏安的界牌关)接引福建耿精忠的援兵。
    沈瑞部乃汉军旗兵,其部多为北方马兵,城内小巷狭窄,交战中马兵处处受制,无法施展。
    而刘进忠步兵骁勇善战,经过激烈巷战,旗兵大败,撤回南城。
    第二日,刘进忠派人给沈瑞发话,要求交出邓光明、于国链等人。
    沈瑞迫于形势,将二人交给刘进忠。
    刘进乘势把沈瑞全旗赶出潮州城,沈瑞“弃辎重,渡湘子桥,子女堕桥,死者无算”,刘进忠全取潮州城,并举城响应耿精忠,被封为“宁粤将军”,一时风光无两。
    潮州,成为刘进忠控制下的根基之地。
    此后三年,刘进忠依靠富饶的潮汕平原,时降时叛,累苦当地百姓。
    而像刘进忠这种引兵数千,即可据城自固的行为,在清初各地动乱时期,中央政府无力压制的情况下,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而是全国各地正在普遍发生的一个缩影。
    各地团练、总兵据城自重,自征钱粮,自练兵马,自决人事,逐渐演变成各种形式的割据武装,成为事实上的藩镇。
    在收到潮州反叛的消息后,仍忠诚于清廷的尚可喜,遣子尚之孝带平南藩兵及南海卫军并沿途征召乡勇随征,从广州赴潮州平叛。
    叛清的潮州刘进忠部不敌平南藩兵精锐,刘军三战三败,潮州八县全部沦落。
    刘进忠部退守潮州府城,依仗潮州的深城高墙(原墙已毁,今潮州重修城墙及府城楼)抵抗尚军,同时在葫芦山上(今潮州八景之一的西湖景区内)布防炮台,据险死守,同时向福建方向的耿精忠求援。
    但彼时,福建方向耿、郑反清联军内讧,福建被一分为二,邻近潮州的漳州为明郑军所夺。
    由粤东入闽的道路被郑军截断,故刘进忠转而向郑军投降。
    郑经收到刘进忠的降书后,任刘进忠为右提督、封定虏伯,并派遣援剿后镇将军金汉臣率舟师、原清廷海澄总兵赵得胜为总督,督领何祐、江胜、林陞三将兵马共万余人援助刘进忠,分水陆二路猛攻广州来潮的王国栋部及严自明部。
    潮州城内的刘进忠也抓准时机迅速出兵,里应外合,大败尚之孝军。
    尚之孝退守普宁,在获得广州尚之信援兵后,又再次率部进攻潮州。
    郑经接到潮州的捷报,调赵得胜回本部,以刘国轩代替其助守潮州城,任吏官洪磊为潮州宣慰使,供给军需。
    随后,刘国轩又两度击退尚军,获得了黄冈大捷、鲎母山大捷。
    此时潮州大部已经光复,仅剩普宁县仍在尚军手中,要不是漳州的黄芳度再次叛乱,普宁早就攻下,兵临惠州。
    这是郑军第三次攻略普宁。
    在第三次攻略普宁之前,尚可喜写信给郑经,大意是:
    “我听说将军来潮州救刘进忠,进忠是三姓家奴,你别理他,改天他看你不行了,就会背刺你了。”
    “耿家三代受大清大恩不思报答,起兵叛乱,真是不忠不孝。”
    “将军是英雄,我也知道你被耿家那小子坑了,不如你向朝廷投诚,我们来夹击耿家。”
    “‘不榖当极力保奏,闽粤封疆,分茅列土,永为二姓之欢,计无善于此者矣。’”(原文)
    “你爹那么牛的人,都没拿下潮州,我大军云集,是看在你年轻,‘不忍摈绝’你,希望你能悔悟。”
    郑经在收到尚可喜的书信后,捧腹大笑,与左右曰:
    “(尚可喜)老迈昏瞶,不知死期之将至。”
    随后赏其使,而复以书,大意是:
    “老头,你是不是老糊涂了?”
    “我家世笃忠贞,持正朔于不坠……分茅列土,我自有之,无烦将军过计也。”
    “等我军攻破羊城(广州),主将不认识你,把你头颅悬挂城门,天下人有哪个不高兴呢?”
    “黄冈之役、鲎母山之战前你说你牛,现在还不是被我揍了。本来我不想理你的,你说错话,我也不怪你,等你后悔,原谅你。”
    明清双方为洪阳这座不知名的小城,唇枪舌剑,互问爹娘。
    如今的洪阳城是十九年前的普宁知县张知榜修建的。
    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军攻破普宁县治洪阳城,将城墙夷为平地,并拆卸官署、学宫瓦木运往揭阳城固防。
    二十年前,普宁县城下明清大战。
    二十年后,战争再次降临普宁县城。
    明清争霸,生民亦何辜?
    唯求普城宁谧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