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质量和数量之争
作者:苍莽山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最新章节     
    陈宜中年少家贫,但人家学习好,按照后世的说法是个学霸级的好学生,也是靠着读书改变命运的典范。长大之后身居南宋右丞相高位,却善于逃跑,并且以逃跑载入史册。
    先是奏请谢太后迁都,就在临安投降之前从临安跑到清澳,又从清澳跑到榕城(今福州),再从榕城跑到井澳(今广东横琴岛),然后又跑到占城(今越南),看到元军攻打越南,最后携家带口又跑到暹罗(今泰国)。
    清澳地属温州,但具体在什么地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说是今浙江温州洞头区北大门岛的。
    但后世根据《青山陈氏宗谱》,认定宋朝时期的清澳应当属于温州市龙湾区青山村一带。
    《青山陈氏宗谱》中明确记载了这么一句话:“青奥即今之青山也,青山为与权公旧游地,其后守益公迁居青山,亦继与权公之志也。”
    (陈宜中,字与权)
    南宋末年,崖山海战之前,陈宜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不仅是南宋朝廷找不到他,甚至到了后来连灭亡南宋的张弘范都无法捉到他。
    自己人找不到,敌人更找不到。
    可以说陈宜中的一生跑出了境界,跑出了高度,跑上了人生的巅峰。
    陈宜中属于平时慷慨陈词之人,到了关键时刻连谢太后(谢道清)都敢放鸽子。
    而且在事后,连谢太后都不敢处置,只能自己生闷气。由此可见,南宋到了何种地步。
    亡国的前夜……
    现在满朝文武是再也没有人提及陈宜中此人了,用赵昺的话,留的住人,留不住心,追回来又有何用?
    天要下雨娘要家人,随他去吧。
    生活中也是这样,玩嘴的永远不可信。
    “文相公,在琼州成立第三海军,战船是否够用?”赵昺问道。
    “回官家,琼州除了马尚书的船队,已经少有大船可用了,以琼州的情况来看可以说困难重重。”文天祥脸色凝重地讲述着。
    “昌江船厂如何了?”
    “回官家,昌江船厂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造一艘福船至少需要五年时间。这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木材的浸泡过程中。”文天祥无奈地回答道。
    造船用的木材除了需要选择质量好的硬木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放在水中浸泡。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而且是绝不能省略的一个过程。
    其次,再把浸泡过的木材慢慢阴干,而不是晒干。
    这个过程又需要数月或者数年之久。甚至有些情况也需要十年以上的阴干处理才行。
    一泡,二阴,都需要两到三年左右的时间,这还是“速成”。
    原木泡在水里能释放原木的生长应力,阻断腐朽菌和蛀虫的生存条件,还可以释放木材中的油脂。
    至于说为什么要阴干而不是晒干,原因也很简单,阴干的木头,其细胞的膨胀和收缩变化比较缓慢,不易开裂,这样造出来的战船才能更加坚固。
    而晒干的容易开裂,古代都是木质的战船,龙骨开裂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而且树种也很重要,可不是什么树都可以造战船的。
    一棵可以用来造船的大树,至少需要百年甚至数百年的生长周期。
    讲个笑话,2007年,丹麦林业部门出具报告:“海军部,你们两百年前种下的九万棵橡树已经可以用了。”
    1807年种的……
    这些都是前期的准备工作,相当耗费时间。
    材料准备好了之后,首先要铺设龙骨,然后是搭建船肋骨、隔舱板和船壳板。
    木质船体都是榫卯结构,各种构件之间的板缝、钉、栓、孔眼等等,多如牛毛。
    如果不处理这些,漏水是必然的。
    捻工就出现了,捻工的工作就是给船体的各种缝隙进行捻缝。
    用麻筋和腻子进行捻缝,俗称两灰一麻,有时候甚至需要三灰二麻。
    麻筋一般都是用麻丝,腻子则是用桐油与石灰混合而成的。
    (如果不理解什么是腻子,可以想象一下幼儿园小朋友们玩的彩泥。)
    还还不算完工!
    捻缝完成后,要在船体内外分多次涂抹桐油,以及用来防腐的秀油。
    油分要充分渗入木材纤维内部,凝固成一层油膜状的保护层。
    这样一艘船才算完工。
    船造好之后,就该下水了。
    一种办法是在船坞里开闸放水,待到水灌满之后,让船浮起来顺着水渠漂浮着下水。
    另一种是在一个稍微有些坡度的斜坡上铺设原木,让造好的船只靠着自身重力慢慢下水。
    宋朝已经出现尖底船,史书记载:“上平如衡,下侧如刀,贵其可以破浪而行。”
    尖底设计配合水密舱技术,这样的船适合在海洋上航行。平底船一般都在内河或者海岸行驶。
    可见宋朝造船业是相当发达的,但是也要看在宋朝的什么时期了。
    驴车皇帝时期,据载,官方一年能造船三千余艘。真宗皇帝年间,一年时间造船也有近三千艘。
    这是宋朝初年的事情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种材料准备充足。
    只要有人,有钱,造船肯定快得很。
    你没有钱,造造停停,十年二十年你也造不出来一艘海船。
    当然了,造船也可以速成。从选材到完工下水,两三个月就能搞定。
    这就好比,后世跑运输的,花费巨资买一台质量超好的卡车,卖车的人说了,这车质量杠杠的,可以跑十年不坏。
    前提是不超载,不跑烂路。可是等十年后,尾气不达标了,被强制报废。
    别个用不到三分之一的钱买一台便宜车,天天超载,天天跑烂路,三年后直接报废不要了。
    道理就这么简单,就看你怎样取舍了。
    木材光是泡水、阴干就耗费好几年时间,这样造出来的船用上几十年,甚至可以达到千年不腐都是可以的。
    这属于精致完美主义者做的事情。
    时不我待的情况下,就需要变通。
    就比如后世那次大战中,t-34坦克和虎式坦克的争锋。
    便宜货虽然战损率很高,但是好处是补充能力强啊,前面被打烂一辆,后面能造出来两辆来。相反,精致货由于补充太难,损失一辆可就真少一辆了。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装备,更没有无敌的装备,关键问题是能否扬长避短,或者说扬长补短。
    况且船舶造好了不等于完事了,定期维护非常关键。
    船造得好,不如维护保养做得好。
    就算是质量优良的战船,不维护也是不行的。
    “文相公,能不能想办法加快战船的建造速度,哪怕使用寿命缩短一些也没有关系,只要短期内能用就行。”赵昺打算换一个思路。
    “回官家,这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如果追求速成的话,便只能使用干燥程度不够的木材造船,这样造出来的战船在阴暗、暖和、潮湿的环境下不消数年就会腐烂,木料之间的连接也将松动,恐怕战船用不到五六年就要烂掉了。此事,官家还要慎重考虑才行啊。”
    对于战船的质量,文天祥还是比较谨慎的。这也不能说文天祥谨小慎微,身为右丞相,枢密使,文天祥职责所在,万一因为战船问题发生不必要的伤亡,是要承担责任的。
    “官家,臣也认为此事当慎重考虑,鞑酋第二次征伐小日子国即将惨败而归,这战船的质量,我朝不能不重视。”赵与珞也附言道。
    “苏卿、谢卿,你们什么意见?”赵昺直接点名两支海军军长。
    战船是涉及到海军的利益,不能不征求指挥官的意见。
    “臣以为,倘若是在近海,倒也无妨。毕竟我朝战船数量不足是事实,若一切按部就班,拖延时间太长,臣恐于战事不利。”
    “臣也是这样认为,可以适当快速建造一些船只,以解燃眉之急。至于其他战船则可以按照规矩慢慢来,等到这些船只报废之时,新船也基本上造好了。”
    苏景瞻和谢洪永两位军长谈了谈自己的看法。
    “这个法子可行,即缓解我朝战船不足的问题,又不至于延误战机。只不过,浪费颇多,实在是有些心疼。”张世杰道。
    “张将军倒是挺会过日子的。”赵昺笑着说道。
    “诸位还有其他意见么?没有的话就按照苏军长的意见办理。”赵昺看了看在场的大臣们,问道。
    “臣等附议。”
    “那就这么办吧,令昌江船厂加速打造一批中型战船来。一部分用于琼州岛日常巡逻,另一部分给朕安置在这个地方。”
    地图上,赵昺伸手指向后世湛江安铺镇所在的地方。
    安铺镇在宋朝时期还是有些荒凉的。不过在后世,安铺港的航道条件还是非常优良的。
    优良的海港,放置一些战船在这里还是绰绰有余的。
    “妙啊!官家,此地非常重要,可以随时从海上直达广南西路的廉州,又是一处进可攻退可守的宝地。”
    北海,古称百越。
    千古一帝征服百越之后,岭南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北海属象郡。汉朝时期,北海属合浦郡。
    宋朝称为廉州。
    廉州(北海)是华夏重要的西南要塞。
    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从唐宋时期,这地方的对外贸易就异常发达,主要贸易对象为东南亚各国。
    琥珀、玛瑙、香料、珍珠、陶瓷、丝绸和茶叶交易频繁。
    北部湾一带更是盛产珍珠,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的说法。
    “不错,这一片海湾海面宽阔,又风平浪静,即便是快速建造的战船也足以应对。”众人七嘴八舌地讨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