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捷报传来,杨太后喜极而泣
作者:苍莽山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最新章节     
    琼州海口,大宋皇宫,慈宁宫。
    “臣等恭喜太后娘娘,贺喜太后娘娘。”以赵与珞为首的南宋留守官员纷纷向杨太后道喜。
    “同喜同喜,官家不在的这两个月,有劳各位卿家了。”
    今天的杨太后喜气洋洋,跟换了个人似的,一改往日的装扮,穿着一身鲜亮的服饰,脸上的牵挂和忧虑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满心的欢喜。
    “兴王,官家现在如何?”
    “回大娘娘,官家好得很呢。文丞相在捷报中说我朝和鞑子名将阿术决战之时,官家身临一线,亲自为将士们擂鼓助威,颇有太祖之风啊!老臣恭喜娘娘,我大宋中兴有望啊。”赵与珞满脸通红,激动不已。
    “臣恭喜大娘娘,臣请大娘娘下懿旨,琼州庆祝三日,以振大宋声威。”陆秀夫进言道。
    舆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打了胜仗肯定要庆祝一下,而且要好好宣传宣传。
    既可以与民同乐,又可以提高赵宋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何乐而不为。
    “丞相此议甚善,老身并无异议。然凡事需适度,万不可铺张浪费,官家最恶此风,卿等当谨记。”
    “臣明白,请太后娘娘放心。”陆秀夫道。
    “臣为娘娘贺,为大宋贺!”苏刘义微微起身再次祝贺道。
    “昔日官家就曾有言,苏卿家不愧是名门之后,如今虎父无犬子,景瞻大破鹤山城,功在社稷。”杨太后当众夸奖起苏刘义的儿子来。
    “回大娘娘,老臣惭愧,臣手无缚鸡之力,不能为国朝上阵杀敌,以报君恩,臣惶恐。”
    当爹的都希望儿子能有出息,人之常情。苏刘义表面上客客气气,但一想到儿子的表现,心里还是非常自豪和骄傲。
    “苏卿家不必自谦,老身心里明白。文丞相的捷报老身可是看了一遍又一遍的。”
    “哈哈。”杨太后的话引得众人哈哈大笑起来。
    海口城门外,一名锦衣卫背插令旗,对着城头上大喊道:“翔龙府大捷。”
    “快快快,都让开!”
    验明身份后,守城的卫兵连忙示意路人赶紧让开道路。
    “什么?又大捷了!前几日不是刚送来捷报嘛?”
    “你个棒槌,官家的捷报越多不是越好么?”众人一起指责着其中的一位路人。
    “嘿嘿,说的在理,在理。”
    海口城看热闹的老百姓如何评论暂且不提。
    慈宁宫里,众人正在兴高采烈地讨论着前方的捷报。
    这时候,一名小黄门不停地往里面张望,慈宁宫大太监李公公看见之后眉头一皱,然后不动声色地走了出去。
    片刻之后,李公公又喜气洋洋地回到杨太后身边,悄悄地说了两句。
    “好啊,快宣!”杨太后语气中带着一些急切。
    “卑职,锦衣卫百户李二牛拜见太后娘娘,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李百户免礼平身。”
    “多谢娘娘!”
    “翔龙府战况如何?”
    “回娘娘,官家已经收复端州、鹤山,此次元庭六路大军共计十三万余人,均已被我朝全部消灭。这是官家令文丞相手书的翔龙府捷报,请太后御览。”李二牛规规矩矩地站在那说道。
    “好啊,真是谈笑间,十余万元军灰飞烟灭。”
    “李百户辛苦了,赏,李公公,快重重有赏。”此刻,欣喜若狂的杨太后连忙招呼李公公厚赏李二牛。
    “卑职谢大娘娘千岁!卑职告退。”李二牛行了礼退了出去。
    还有赏钱拿,李二牛的内心还是挺爽的,一路奔波的疲劳感好像也消失了。
    虽然李二牛是个百户,还是锦衣卫百户,军饷自然很是充足,但小人物也是要生活的嘛。
    钱这玩意儿,谁也离不开。
    杨太后和众人看完捷报,整个慈宁宫又是一番欢天喜地的景象。
    “好啊,真是太好了。官家终于长大了,老身也可以放心了。兴王,陆丞相,还有众位卿家,你们布置下去,让琼州各处也跟着热闹热闹。”
    “臣等遵旨!”众人连忙站起来拱拱手,说道。
    历史上历经磨难的杨太后,似乎感受到了苦尽甘来。此刻,因为过于激动,泪水不自觉的流了出来,以至于在场的大臣们纷纷请求杨太后保重身体,不可太过于激动。
    整个琼州大地,开始了为期三天的庆祝活动。
    期间,杨太后的亲近现场让各种庆祝活动达到了高潮。
    又过了一段时间,前方伤亡人员的情况也被送到了海口,此次大战宋军阵亡一万余人,可以说是损失惨重。
    赵昺安置好翔龙府的事情,和文天祥一起返回海口。
    大宋天子一袭白衣,在文武百官的跟随下,亲自主持隆重的祭祀活动。并且把阵亡将士的牌位安放在大宋英雄纪念碑内设的祠堂之中。
    大宋不灭,香火不断。
    宰相陆秀夫代表赵官家宣读着悼词。
    然后便是仪仗兵对着天空鸣枪、鸣炮,以示敬意。
    随后文武百官,将士代表,阵亡者家属,以及慕名而来的琼州各地百姓、士绅,在赵昺的带领下朝着无数的英灵鞠躬致敬。
    祭祀活动结束之后便是最重要的伤亡抚恤工作了。这一次由于伤亡巨大,所需要的抚恤钱粮更多。
    但朝廷上下,所有人都坚守着赵昺的规矩,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抚恤金送到每一名阵亡将士的家中。
    按照政策,这些阵亡将士的家人享有极高的政治待遇。朝廷的优抚虽然不能抚平失去亲人的悲痛,但至少也能让其家人们度过难关。
    其中那名用血肉之躯引爆炸药包的小旗,更是被追授为锦衣卫百户。
    并且给予这名英勇无畏的小旗极高的荣誉,在三军将士中,琼州大地上传颂着其英雄的事迹。
    在朝廷的关注下,这名小旗年幼的儿子更是成为重点关照的对象。
    离开琼州近三个月之久的赵昺在随后的朝会上宣布把宋朝行在迁往翔龙府的决定。
    “众卿家,这琼州虽好,然,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我大宋百余年来偏安一隅已经太久了。”赵昺目视御台之下的朝中文武大臣,大声说道。
    文天祥等人本欲出来搭话,但被赵昺摆摆手打断。
    “朕每每想到此,夜不能寐,食不知味,朕深以为耻!”赵昺几乎是在咆哮着。
    台下众多的大臣们一个个低头不语,这小皇帝真敢说啊,“老祖宗”都敢骂。
    似乎是感受到了朝臣们的内心所想,赵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话说到底。
    “你们怕,朕不怕!朕昨日也曾经直面阿术的五万大军,朕于两军阵前,尚且不惧!在这里说一说自己家的丑事,又有何惧?”
    “都特酿的两个膀子扛一个脑袋!鞑子难道是打不死的小强?或者说是铁臂阿童木不成?”
    虽然大家不明白“铁臂阿童木”是何物,但大家都听明白赵官家的意思,这就足够了。
    显然人们已经习惯了赵昺时不时说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词语了。
    “昨天所有的荣誉
    已变成遥远的回忆
    心若在梦就在
    看成败人生豪迈
    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陆秀夫、文天祥等人默默地唱了起来……
    整个大宋早朝被带动起来,群情激昂!
    “朕虽不才,可朕以为唯有积极进取方能收复旧都,方能还百姓朗朗乾坤。有朝一日,朕将率领六军直捣黄龙!”
    根据《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天子“六军”又称为“六师”。
    走下御台,站在朝臣面前的赵昺挥舞着拳头,大声地告诉所有人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