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摩斯密码
作者:苍莽山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最新章节     
    “卑职万死不辞!”
    黄鹤毫不犹豫地走向前去,目光坚定地说道。
    “善。不过黄鹤你可要考虑清楚,一旦深入敌后,千里之遥,万里之外,朕可没办法给你任何支援。”
    “回陛下,臣不需要考虑,臣的家人都死于鞑子之手,臣能苟活已是幸运。臣承蒙陛下厚爱,高官厚禄,臣无以为报,臣只有一身……”
    “黄鹤!”
    赵昺大喊一声,打断了正在说话的黄鹤。
    “臣在!”
    “你给朕记住了,朕是派尔等去执行任务的,不是让尔等去送死的。
    朕不需要无谓的牺牲,到了北地凡事量力而行,切不可鲁莽。给朕三五年或者十年时间,我大宋兵马正面实力碾压即可,又何须兵行险着。”
    “臣谢陛下厚爱,臣一定留着可用之身,为陛下鞍前马后,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嗯,深入敌后,形势险恶,敌强我弱,卿要避免打糊涂战,尽可能少打勇气战,要学会谋定而后动。”
    “记住朕的话,唯有保存自己,才能消灭敌人。”赵昺语重心长地说着。
    倘若是白白送死,赵昺还不如不搞这些奇袭、破坏。
    还不如待在琼州专心猥琐发育,先苟上几年然后直接横推过去算了。
    “兴王,此事列为朝廷最高机密。为了特战队员的人身安全,此事除了我三人之外,不能让任何人知道。”赵昺用严肃的语气给赵与珞和黄鹤说道。
    “陛下,那选拔队员无法绕过几位军长,此事如何处置?”赵与珞问道。
    “朕下一道旨意,就以朕需要再选拔一些护卫为名义吧。兴王顺便也可以给几位军长略微透露一下朕以后也是要上战场的,就以保证朕的安全为名吧。”赵昺想了想说道。
    “如此甚好,毕竟陛下也两军阵前曾亲冒矢石的。”
    “哈哈,朕也就是年幼,朕若成年,一定亲手砍他几颗脑袋。”
    说完这话的赵昺突然想起了西汉前少帝那句着名的‘我未壮,壮即为变……’
    “臣恳请陛下还是不要再冒风险了。”赵与珞道。
    “朕明白,所以才要从军中选拔人才充实卫队。兴王,你说是不是啊,哈哈。”
    赵与珞暗叹一声,信你才怪。
    “这选拔队员事关重大要做到宁缺毋滥,一定是百里挑一的精锐。能上的了山,下的了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略通文墨才行。”
    “臣明白。”
    “兴王,你先看看这个。这是朕闲来无事自己写着玩的。”赵昺从衣袖里掏出一本书递给了赵与珞。
    赵与珞接过来一看,封面上赫然写着“特种部队训练手册”。
    略微看了一下,发现都是一些闻所未闻的事物。
    比如,负重越野跑10里路,时间不能超过两刻钟(30分钟)。
    这跑步还能理解,毕竟军中也习以为常。
    其他的诸如什么单双杠、俯卧撑、翻越障碍物等等稀奇古怪的东西。
    还有这个野外生存训练,攀爬悬崖,这些应该就是针对敌后恶劣的生存环境的吧。
    关于火绳枪的训练,还要增加一条,在枪筒前面吊上一块砖头。
    “这是什么操作?”赵与珞眉头紧锁暗道。
    还有一些如何侦查,如何伪装,如何应对反包围等等,赵与珞一时间也看不明白,索性把书放在桌上。
    总不能在皇帝面前长时间翻阅吧。
    “陛下,这些都是您亲自编写的?”看着稀奇古怪、图文并茂的训练手册,赵与珞疑惑地问道。
    “哈哈,朕天资聪慧,非常人可比。”赵昺嘴上这么说,心里暗道,亲自写个屁啊,都是照抄的。
    《民兵军事训练手册》都写着呢。
    赵昺寻思着什么时候把《赤脚医生手册》也给鼓捣出来。
    嗯嗯,还有一本。
    这三本书加起来可是能够重建人类文明的神书呢。
    “训练手册朕只有这一本。黄鹤,你这几日辛苦一下,先临摹一份,到时候原本就放在兴王这里吧。切记,一定要保密,绝不能遗失或者泄漏。”
    “臣遵旨,请陛下放心,此事绝不会让第四个人知道。”
    “武垒!”赵昺大喊一声。
    “臣在!”在门口守卫的武垒走了进来。
    “十丈之内,任何人不得靠近,抗旨者格杀勿论!”赵昺直接下令道。
    “臣遵旨!”武垒领着锦衣卫把房子严密封锁起来,并关闭了房门。
    房间里顿时略感暗淡了下来,黄鹤连忙取出火折子点燃了蜡烛。
    烛光闪烁,房间里又变得明亮起来。
    “朕这里还有一本书,此书世间仅有一本,朕可是用了数月时间才编写完成,更加弥足珍贵。”
    “其保密级别更是比那本训练手册要重要百倍、千倍!凡泄露者按照叛国罪处置!”赵昺看着赵与珞和黄鹤说道。
    “摩斯密码?这是什么?”
    赵与珞看着赵昺,半年来一件件稀奇古怪的事情层出不穷,心想着莫非皇帝真如民间流传中所说的,身披五彩霞光的天神下凡不成?
    密码其实就是让信息的传递有了可控性,只能由特定的人看得明白。
    华夏最早的密码应该是姜子牙时期。
    《太公六韬》记载,姜子牙将鱼竿制成不同长短的的数节,不同的长度代表不同的含义,用于传递军事机密。
    比如一尺长,代表战争取得大胜;9寸则代表破阵擒将,等等。
    到了北宋仁宗时期,官方编纂的《武经总要》,记录了华夏最早的军事密码本,以数字的形式分别表示不同的涵义。
    如:1请弓,2请箭,3请刀,4请甲,5请枪,7请马,8请粮,9请草料等等。
    临战之时,用一首没有重复字的五言律诗一一对应每一个数字,顺序可以随时打乱。
    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一共二十个不重复的字,每个字代表一个数字。(顺序是不固定的,传递情报的时候,写上一个字,对面就知道什么意思了。)
    秦晋商人的一手绝活“袖里吞金”其实也是一种商用的密码。
    每个手指代表了个十百千万,每个手指的三个关节从上到下又代表了147,258,369。
    而明朝的戚继光则更牛,用两首诗作为密码。
    第一首取声母,第二首诗取韵母。
    “柳边求气低,波他争日时。莺蒙语出喜,打掌与君知。”
    (以上为诗一)
    “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歌须金杯。孤灯光辉烧银缸。之东郊,过西桥,鸡声催初天,奇梅歪遮沟。”
    (以上为诗二)
    比如说“补给粮草”的“补”字,拼音为“bu”,先从第一首中取其声母b,对应的就是第一首诗第2个字“边”,则其代码为“2”;
    再从第二首诗中取其韵母u,则对应的是第30个字“初”,则其代码为“30”。合在一起,“补”的完整代码为2-30。
    (第一首诗的“边”字,取声母“b”;第二首诗的“初”字,取其韵母“u”,合起来就是“bu”,“补”。)
    “给”声母取第一首诗的第19个字“君”,韵母取第二首诗的第25个字“西”。
    以此类推:
    “补给粮食”这四个字的编码分别是2-30,19-25,1-3,10-21。
    临战之时,需要补给粮食,就在情报上写上这四组数字即可。
    (小日子想破猪脑子也想不透。)
    阿拉伯数字最早大概公元八世纪,也就是在盛唐时期传入华夏,但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甚至到了明末清初阿拉伯数字在华夏的传播再次失败。
    直到清末,才渐渐使用起来。
    勿喷,在阿拉伯数字没有广泛应用的戚继光时代,人家可以用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来表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