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章:重生了
作者:泡沫里的咸鱼   回档之1995最新章节     
    打定主意,苏杭转身,短暂酝酿后挑选了王羲之的行书,开始落笔书写。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曾经没能默写出来,挨了罚,这一次却不同。

    不知为何异常清晰的记忆,配合从小打下基础这些年又沉下心来练就的书法,落笔后的苏杭只觉得毫无滞碍,行云流水。

    当苏杭开始书写,原本绷着脸的孟文康很快舒缓了表情,还不知不觉放下了背起的双手,探过身子仔细打量。

    神色逐渐转为惊讶。

    孟文康也是一个书法爱好者,日常很是为自己一手漂亮的板书而自傲,因此,眼看某个少年流畅书写的一连串行书字体,他很快认出,这是……王羲之!

    少年人临摹王右军,这并不罕见。

    然而,因为对书法了解较深,孟文康能感觉出,自己这学生的字体,丝毫没有他这个年龄段少年研习大家书法时的生涩刻板,即使用粉笔写就,依然挥洒自如,横竖转折间,甚至已经有了几分独属于自身的气韵。

    书法之最难者,在‘气韵’也!

    太多人,练字练了一辈子,都不过是在前代书法大家的框架里腾挪,到了也琢磨不出一点自己的东西。

    眼前这少年,才十六岁啊!

    怎么可能?

    孟文康疑惑的同时,教室内,少男少女们的目光也都落在了苏杭身上,且不说对比另外两个直接卡在那里的呆瓜,还在于……苏同学的字,好漂亮啊!

    虽然是外行看热闹,但,达到一定境界的书法,那种美感,和这世间所有美好的物事一样,都能让人在欣赏过程中产生本能的愉悦。

    因此,短短七十余字的一段《劝学》,当苏杭快速写完,不知是谁,忽然发出一声小小的叹息。

    怎么就完了呢?

    继续啊!

    正遗憾间,苏杭紧随的动作,让刚刚有些失落的众人再次提起了精神。

    没完。

    结束自己的一段,苏杭同样感觉意犹未尽,或许是这种‘梦里不知身是客’的特别意境让他超常发挥,自己都觉得,等睡醒后再来,应该不会再有当下的感觉了。

    就像王羲之,事后重写过几次《兰亭序》,都没能超越自己的最初。

    既然如此,那就继续。

    看了眼身旁捏着粉笔呆站一旁的贺鑫磊,苏杭走过去,轻轻挤开同桌,随意用手把某人留下的几点鬼画符擦掉,稍作酝酿,换了另一种楷书,再次落笔。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一段近百字,有些长,又是楷书,苏杭写得慢了许多,却丝毫没有卡顿,依旧流畅如水,乃至沉浸其中,很享受这种感觉,甚至有些物我两忘。

    讲台下,见苏杭写完自己的一段,转眼替贺鑫磊写了起来,一些人不由张大了嘴巴。

    还能这样?

    不过,大家很快又发现,这次的楷书,好像比之前行书还漂亮啊。

    见苏杭替自己默写,特别是发现苏杭这一手漂亮字体后,这一年来相处关系也非常好的贺鑫磊不以为耻,反而趁着班主任不注意,朝台下挤眉弄眼,一副同桌牛逼就是我荣耀的得意模样。

    讲台另一边,苏杭继续,孟文康不仅没有阻止,还下意识上前一步,扶了扶眼镜,观察片刻,脑海中也浮现另外一个名字:柳公权。

    颜筋柳骨。

    不同于刚刚王羲之行书的张扬,孟文康这次看到的,是一种内敛,一种同样不该出现在眼前少年身上的沉稳积淀。

    拧身看久了,身体有些僵,孟文康动了动,顺便扭头瞄了眼台下,自己的学生们也都一个个仰着头,丝毫没有了最初的嬉笑调侃或者幸灾乐祸,其中一些女生还瞪大了眼睛,表情里带着明显的仰慕。

    不由微笑。

    这些学生,特别是女孩,应该是更喜欢柳楷的,因为,抛开内韵,在许多人看来,柳楷字体显得非常秀气,比王羲之的行书还要顺眼。

    讲台上。

    第二段写完,苏杭自己也很满意,还旁若无人地稍稍退后,顾自欣赏了片刻。

    随即,再看一边的胖子李逸飞,那就有始有终吧。

    同样把某人挤开,开始第三段。

    刚刚两段,如同饮酒,已经让苏杭过了微醺阶段,他不是一个喜欢大醉的人,没有了一定要继续的念头,就顺势换了一种能够更快完成的字体。

    草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即使只有一个背影,换了草书之后,苏杭快速运笔时的那种恣意,也让教室内诸多少男少女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触动,恨不得跟随苏杭一起挥洒。

    孟文康也再次上前了一些,一只手还不自觉地搭在讲桌上,跟随打量,很快从少年的草书字体中得到又一个名字。

    怀素。

    草圣怀素,与张旭并称‘颠张狂素’。

    已经从最初的惊讶疑惑转向赞叹感慨的孟文康一边打量,一边忍不住想着,这到底怎么回事?

    王羲之,柳公权,怀素。

    三位史上有名的大书法家,一个少年,竟然都能写得这么好!

    以前可没发现啊。

    稍稍回忆过去一年苏杭的作业笔迹,这学生应该是从小练过书法的,字体也算漂亮,然而,却无论如何都达不到今天的程度。

    难道是日常纸质作业太限制,没能发挥出来?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