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绝对安全
作者:黑咖啡少糖   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最新章节     
    张长庚刚听到军事缓冲期的时候,和周培公一样,感到非常满意。
    不过,明商在湖广境内自由行动非常不可控,让他十分为难。
    如果真不折不扣地实行,那么湖广就会大门敞开,迟早被细作渗透得千疮百孔。
    明商可以在湖广推销食盐、采购四川紧缺的各类物资,甚至还可以在湖广招募劳工开荒,为将士聘娶媳妇……
    除了还能保持军事占领,还能征收田亩赋税,湖广和重归大明治下有什么区别?
    至于朱由榔提出的,督抚们把一部分家眷送往广东的提议,更是让人匪夷所思。
    张长庚不认为这是一种善意,倒像是居心叵测的阴谋。
    自古只有遣子为质,哪有遣妻为质的道理。
    张长庚道:“伪帝这是在招降我们啊!你们呢?可他为什么又要审判我们,难道伪帝竟狂妄至此,招降之前还要先给咱们定个罪吗?”
    着,他又看向刘兆麒,问道:“咱们在湖北还有七八万将士,难道伪帝真觉得,咱们非降不可了吗?”
    刘兆麒虽是文官出身,却自幼熟读兵书,深谙韬略。
    自从看到明军主力舰队路过武汉,便深知单靠湖广已被彻底压制。后来,听周培公完军演见闻,更是深受打击,求胜之心荡然无存。
    见总督发问,他长叹一声道:“若朝廷再不派大军来援,光靠咱们,确实难以取胜。可若朝廷会派兵来援……我等岂会窘迫至此?”
    “那伪帝也不能如此折辱你我,真是岂有此理。”
    张长庚大声嚷嚷起来,直言大明子欺人太甚,如此苛刻的条件,他绝不会降。
    未招揽,先降罪,真是狗屁不通。
    周培公道:“两位大人,学生有一言,不知道当不当讲。”
    “什么当不当讲,快,快!”
    “学生纵观伪帝这几年的所作所为,并非滥杀滥伐之人。云南、广东那么多降官降将……武将倒杀了一些,文官几乎一个都没樱所以两位大人放心,所谓‘公正审批’云云,只是一个法。公不公正,还不是他一句话的事。再,湖广百姓都给咱们立生祠了,难道谁还敢,咱们是大奸大恶之辈不成?”
    这一番话有理有据,张长庚不禁心悦诚服。
    他迅速转变思路,开始认真考虑朱由榔的提议。他发现,如果对方真的信守承诺,对于他个人而言,无异于多上了一重保险。
    如果京城不治他的罪,他还可以在湖广总督的位置上继续干下去;如果京城有所异动,比如将他调往别处,他就带着家眷改投明军请求庇护。
    反正明军的战船都在江上巡逻,出了城门登上船就安全了。
    从这个角度讲,明军对长江的控制力越强,军力越强盛,他越安全。
    反过来,如果明军遭遇重大挫折,或者像十年前那样败退云贵,自己反倒有性命之忧——连管效忠那样在江宁打了大胜仗的督抚,都不免被秋后算账,全家送到辛者库为奴。
    湖广弄成现在这样,如果没有明军威胁,不定京城早就派人来“满门抄斩”了。
    想到这里,张长庚决定接受朱由榔的条件,不再讨价还价。
    刘兆麒早就灰心丧气,当然不会反对,反而决定派出长子到广东看看,看看伪帝到底是怎么弄的,几年时间,竟然打造出这么可怖的御林军。
    当晚上,周培公返回家中,便让夫人收拾行装,准备过几就动身前往明营。
    周夫人自然大吃一惊,丈夫明明是清廷的官,自己怎能前往贼窝?
    “夫君难道要降明了吗?那边给你许了多大的官?”
    “还没有,不过依军国大势……估计也快了。”
    既然妻子要前往明营为质,周培公便详细解释了一番。
    正所谓北方靠骑兵,南方靠舟船。
    只要京城找不到克制明军水师的办法,沿江各省就不能互相增援,以一省对一国,迟早要投降。
    以明军纵横长江的实力,不出几年,至少是划江而治的局面。
    周培公还提到,他早就看出大明子是一个心肠很软的人,而且很守信用。
    那个人连满洲俘虏都很少杀,要么送去当苦力,要么拿来交换人质,可见此人对杀戮没什么兴趣。
    妻子去到广东,不会有生命危险,比留在武汉安全多了。
    周夫壤:“守信,还不喜欢杀人?这的人也能打胜仗?不会是装出来的吧?”
    “如果伪君子能装一辈子,和真君子有什么区别?”
    周培公数起自己和子的历次交易,发出一声感叹。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守信用,那么世界上的战争就会少很多。
    至于仁德之君就不能治乱世,仁义之师就不能打胜仗,那更是无稽之谈。
    比如湖广家喻户晓的刘备刘玄德,以弘毅宽厚着称,便能纵横下,鼎立西南。
    朱由榔承大明正统,凭什么不能?
    蜀汉有卧龙凤雏和五虎上将,大明亦有李定国、郑成功、张煌言、文安之等文臣武将,哪一个差了?
    就是郝摇旗、李来亨、马宝这些次一级的将领,也是身经百战,骁勇善战。
    可见,冷酷有冷酷的打法,仁德有仁德的打法,不可混为一谈。
    周培公道:“我周培公未曾做过一件有损大明的事,手上未曾沾过一滴血,又有什么好怕的呢。既然他想当一个仁德之君,便不会在咱们身上破戒的,放心好了。”
    周夫人被深深动,同意领全家老前往明军大营做质,再随军前往广东安身。
    最后,她问道:“既然陛下那么仁义,夫君为何不直接弃暗投明,到那边当官呢?”
    周培公道:“这你就不懂了。我一介举人出身,在这边两时间就升到武昌知府,没有比这更快的了。所谓‘公正审暖,自然要议罪降职。知府投过去,不定只能当知县。我先在这边升到布政使,投过去才能保住知府的位置呀!”
    几后,周培公带着湖广督抚的数十个家眷前往明军大营做质,并表示答应朱由榔的所有要求。
    在那里,周培公还偶然遇见另一个熟人——平西王世子吴应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