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登闻鼓-正妃开局
作者:紫竹君   学霸穿越成侧妃,咱不卷了最新章节     
    杨芸儿静静站在崔婉儿的身后,看着晨光为崔婉儿镀上一层淡淡的金色轮廓。
    回想初次见面,崔婉儿如同古典画卷中走出的美人,贞静柔顺,全身上下都流露着温婉的气质,是那种毫无锐利棱角的柔和。
    然而,如今这个最最最传统的女子,已跨出了后宅的门槛,为了守护她的家人,她的理想,勇敢地拿起了鼓槌。
    杨芸儿心中感慨,她做了一个深呼吸,将昨日羽墨出殡以来,留存在心中的郁结之气全数吐出,任其消散在晨光清冷的风中。
    看到眼前目光坚毅的崔婉儿。杨芸儿愈发相信,只要守住本心,自己便不会迷失在这个时代。
    虽然自己正被这个时代悄然同化。但同时,她也凭借着自己心头一股真气,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周围的人。
    一切都会好起来。
    静鞭三下响,衣冠拜冕旒。
    大臣们鱼贯入宫,崔婉儿鼓声不止。
    昨天王府发丧之事已经传遍京城。
    天子面前的近臣,都是狐狸级别的。六王府这是要反击了,今日看起来有好戏了。
    大家面上不显,但都心照不宣。路过崔婉儿身旁时,除了太傅面露心疼,其余皆目不斜视,反而较之平时,脚下更加快了几分。
    景泰帝早就听到了宣德门外的动静,这是,终于来了?
    他看了眼洪都知,吩咐道:“去,看下怎么回事儿!”
    洪都知识趣地退下,很快便回来禀告道:“回禀陛下,是六王正妃崔娘娘在敲登闻鼓。”
    “崔氏?”景泰帝挑了挑眉,“不是杨家认的那个干女儿?”
    “回陛下,侧妃杨娘娘跟在崔娘娘身后,还有丫鬟抱着血衣,并几名侍卫扛着老虎,这阵仗,显然是有备而来。”
    景泰帝捋了捋胡须,眼中满是玩味:“朕记得那个崔氏是个最没脾气的,此前一味纵着暄儿胡闹,这次居然能打头阵?”
    这可有点意思了。
    景泰帝由着近侍整理好衣冠,给了洪都知一个眼神,吩咐道:“将外头的人全都带上来吧。”
    洪都知躬身领旨,拖起一声长调:“上朝~”
    “宣击鼓人入殿。”
    崔婉儿由檀云扶着,一步一步走得很稳,杨芸儿则不紧不慢跟在后面,嫣红捧着血衣,后面老耿和赵二及几个王府亲卫扛着两具虎尸。
    到了大殿中央,崔婉儿稳稳跪下,向天子行大礼后,高声陈情:“臣妾崔氏,六王正妃,今日击鼓,特为夫君鸣冤,为百姓叫屈。”
    杨芸儿也跟着跪下,来到这大瑞的权利中心,她心情反而平静下来,这是一场硬仗,自己需要稳住。
    说辞都是之前准备好的,事先与崔婉儿演练过好几遍,杨芸儿相信不会出错,但她没有料到婉儿姐姐今日发挥超乎寻常的好。
    对于杨芸儿而言,她将击鼓鸣冤当做一个必须完成的项目或者挑战来推进,她一腔热情大多出于道义和责任感,因此更偏向理性。
    而崔婉儿,此刻是真真实实替自己的夫君鸣冤,动得是真情。
    一口气陈情完毕,婉儿神色哀戚,将血衣等证据一一呈上,然后带着王府众人,再次稽首叩拜。
    礼毕,婉儿几乎带着哭腔,言道:“臣妾实在不忍看到王爷一片赤忱之心被污。请陛下明查,还王爷以清白。”
    崔婉儿声音虽一如既往的婉转柔美,但今日明显柔中带刚,那种强忍着泪意也要把话说完的执着与隐忍,只要听者尚存良知,必然动容。
    只可惜,大殿之上,良知是个稀缺品。
    景泰帝听完,心头倒有几分触动,不想崔氏恶族竟也能有如此深情且有大义的女子。
    可他身为帝王,需不偏不倚。
    儿媳为儿子鸣冤,这虽是他暗示的结果,但帝王面上却未曾显露半点嘉奖或偏颇之意。
    景泰帝冷冷环视一圈,见殿堂上百官神色各异,不由眉头紧皱起,搭足帝王架子,用不怒自威的声音问道:“崔氏鸣冤,众卿以为如何?”
    帝王搭台,棒子已经有人扛来了,接下来就要看谁接棒唱戏了。
    然而,此刻朝堂上鸦雀无声。
    往日杨相国总是第一个揣度圣意,快速接棒。可此时他并没有急着出列接棒。
    自干女儿与李泓暄结亲后,他几番示好,李泓暄都不阴不阳不接茬,已位极人臣的杨文山已非当年蜀中阿杨,早养出了几分气性。何况近日他得了宫中消息,张更衣腹中胎儿极有可能是男胎。
    杨相国的心思早活泛开来,驰禁之局,背后必有黑手,自己何不隔山观虎斗?
    他见景泰帝目光向他扫来,故作捻须沉思状,还煞有介事的摇摇头,似乎因为状告之人有自己的干女儿,自己不得不避嫌。
    杨相国一派官员见相国本人未动,也都按兵不动。
    而崔氏、左氏一派则因此番赈灾事宜,李泓暄提出的一揽子募捐及减税之策,或多或少触动了他们的利益,本就心存不满。
    拥有崔氏血脉的太子死后,他们虽急需扶持新人,可一个不听话的皇子于家族无益,自然得给他些教训。何况景泰帝年前已宣旨开春重新纳妃,未来还真不好说。
    朝中主要的两派大臣均默契地不动。
    杨芸儿默默观察四周,今日文德殿是常朝,需五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参加。
    殿堂之内年长者居多,根据之前罗先生搜集过资料,到这个品阶的官员以世家为主,以及这几年被景泰帝扶持起来的杨氏一党。
    不知是因着此前罗子昂有意引导李泓暄与世家疏离,还是李泓暄本人不入这些老家伙的眼,目前看起来六小王爷在朝堂上,还真是孤家寡人啊。
    怪不得这皇子当得憋屈。
    眼见气氛僵持在那里,景泰帝的脸愈来愈黑。
    太傅终究心疼自己的学生,颤颤巍巍站了出来:“启奏陛下,老臣觉得六王妃言之有理,应该对猎苑驰禁之事重启调查。”
    见太傅出列,翰林院学士林大人也跟出来支持好友:“臣附议。”
    杨芸儿松了一口气,终于有人站在王爷这边了,可她一口气还没有完全吐出,就有人出列反对。
    来人正是赫赫有名,今日凌晨被人泼粪的御史台陈大人:“臣反对,六王爷玩忽职守,致使行宫被毁,这已是铁证如山,如今不知哪来的血衣,真伪难辨,陛下怎可轻信妇人之言,任由其胡乱哭诉,扰乱圣听。”
    景泰帝皱了皱眉,心道又开腔了。他觑了眼底下跪得规规矩矩的人,等着那个伶牙俐齿的小女子开口驳斥。谁料对方只是跪在正妃身后,毫无存在感。
    景泰帝心生疑惑,难道自己看错了,这竟是个银样镴枪头?
    崔婉儿闻言,向着景泰帝方向,膝行几步,哭诉道:“陛下圣明,臣妾所言句句属实,王爷真的是冤枉的呀。王爷当日虽亲往乡里传旨,可从未说过百姓可以去行宫伐木呀。”
    陈御史根本没有将一个弱女子看在眼里,也并没有对孕妇有任何谦让之心,开口便是一通带着羞辱的言辞,直接将李泓暄及崔婉儿贬到尘埃。
    崔婉儿自然不是专业言官的对手,全然没了刚进殿陈述的气势,整个人弱了下去,只一味的哭求。
    儿媳于朝堂不断痛哭,反倒将景泰帝先前的几分同情给哭没了。
    身为帝王,景泰帝非常厌烦这种无效的哭泣,他皱了皱眉,心道这崔氏女依然是个扶不起来的。
    至于另一个究竟是不是大和尚口中可助暄儿的“客星”,景泰帝摇了摇头,是大和尚批错了,还是自己看走眼了?(39章)
    他正这么想着,那个客星就开始叫了起来:“姐姐,姐姐,你怎么了?你要当心腹中胎儿啊!”
    后面檀云也立即爬了上去,她身份低微,不敢于大殿喧哗,只在背后死死抵住崔婉儿,扶着崔婉儿缓缓倒地,确保自家娘娘不曾受伤。
    景泰帝一个走神,自己那个崔氏儿媳就在一片惊呼中,倒在地上了。他当下也是一惊。
    儿媳腹中到底是怀着自己的亲孙子,这回九五之尊的神色难能可贵的紧张起来。
    洪都知立马上前,尖声叫道:“快,快传太医。”
    大殿之内一团混乱。
    杨芸儿抓住崔婉儿的手,用力握了一把,感受到对方无声回握,便定下心来。
    她抬眸对檀云悄悄点了点头。
    檀云会意,跟着赶来的内侍,将“昏迷不醒”的崔婉儿扶上软榻,一同去了偏殿,由匆匆赶来的太医替六王妃诊治。
    景泰帝目送儿媳出殿,胸中涌起一股闷气,都是不中用的!
    他刚想发作,便听得底下一个清亮的声音响起:
    “妾六王侧妃杨氏,替六王爷及正妃鸣冤,御史台诸御史,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出言不当,口无遮拦,致使六王正妃当场晕厥,危及腹中皇嗣,其心可诛。”
    朝堂是个狼虎窝,自然得费点手段。
    现成的孕妇当然得狠狠碰个瓷,先挫挫那些不知尊重女性的御史锐气,为接下来的舌战烘托气氛。
    景泰帝先是愣了一瞬,旋即嘴角微翘,原来如此,自己怎么会看错眼呢?
    他眯起眼,看了眼立在一旁气得炸毛的陈御史,心下冷哼,老陈,今天朕要看你阴沟里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