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国家发媳妇了
作者:槟榔加烟五毒俱全   四合院我是何雨柱最新章节     
    十一国庆,
    刘光齐结婚,这是院里今年来的喜事,院里摆了6桌,何雨柱掌勺。
    每家出了一人吃桌,粮票提前收,刘海中在鸽子市和黑市买了不少的肉,每桌8菜一汤,馒头管够。
    院子里的人两桌,厂里的两桌,娘家人一桌,刘光齐朋友一桌。
    不得不说老刘对他大儿子大方,3转一响全部备齐,差不多把家底都掏空了。
    最后,宾主尽欢,没出现什么幺蛾子。
    何家是雨水去的,随了一块钱的份子。然后和老太太一起打包了饭菜在老太太屋里吃的。女人不上桌。
    何雨柱也不上桌,他是在厨房吃的,这也是规矩。
    最后,何雨柱收了6块钱,没要票,一个院的,不能和外面一样。
    晚上,刘光天送来了一个肘子,说是他爸对他今天中午争面的谢礼。
    你可以说老刘文化水平不行,但是你不能说老刘不守规矩。老刘是最好面子的人,他只是想人家对他说点好听的,巴结巴结他。
    人家后面还资助徒弟考大学,教徒弟用心,逢年过节家里都是来看他的人。所以老刘是真的不扣。
    刘光齐娶的是他上司的女儿,以后前途光明。
    小刘毕业后一直在为事业奋斗,平时很少回院子,这次结婚给老刘挣了不少面子,这几天老刘笑的都合不拢嘴。
    最近院子里一片和谐,易中海这两年也不来说教了,阎埠贵也没人给他东西了,连贾张氏都不闹腾了。
    对了,说到贾张氏了,不得不说是个人才,现在农村实行大锅饭后,已经有段日子没见过她了,人家回农村去了。
    没想到吧,其他四合院里坐牢都赶不走的贾张氏自己回农村了。
    贾家这几年不好过,全家靠贾东旭活着,虽然有易中海的接济,但过的也就那样,贾张氏都饿瘦了。
    现在农村大炼钢,吃大锅饭,还不限量,人家直接回去了。贾东旭每月给了三块养老钱,日子过的那叫一个滋润,现在叫她回来她都不回来。
    至于说什么贾张氏懒的,不愿意劳动的一定是没挨过饿的,建国还没十年,人们吃饱饭才几年,为了不挨饿,干点活怎么了。
    而且现在大炼钢,地里都没人管,也没多少活。
    秦淮茹有学有样 没事就带棒梗回娘家,每次带点糖或者其他农村不好买的东西在村子里很受欢迎。
    贾东旭也趁着这次不用为粮食发愁努力练习,今年年底又升了一级,现在已经3级了。
    不要以为小贾不努力,钳工是个复杂的工种,里面包含了很多技术,而且这个年代可是要下手的,不是全自动机器,还得会看图纸。
    轧钢厂平时接触的工件有限,考试的时候种类又多,加上年轻人心思活跃,静不下心,手就没那么稳,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讲,已经不差了。
    值得一提的是易中海已经8级了,人家是对这个行业真的有天赋。还是那句话,你可以怀疑他的人品,不能怀疑他的技术。
    原剧中,四合院内,只要何雨柱许大茂不闹腾,事就少一半,贾家孤儿寡母的,没人撑腰都翻不起花。秦淮茹一辈子只拿捏了一个傻柱,其他人谁管她。
    说远了。
    四合院里的人正在悄悄的屯粮,都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谁会相信亩产万斤的粮食。
    他们的想法没错,做法也没错,只是可惜没想到粮食危机持续了三年之久。
    对于何雨柱来说,自从雨水住校后越发的孤独,在这个没有娱乐的年代里他开始读起了书。
    何雨柱也试过没事出去逛逛四九城,他去过天安门,爬过长城,逛过故宫,游过王府井等等一系列的地方。
    这个拥有现代灵魂的人已经在这个时代小心翼翼的生活了5年,有时夜深人静的时候他都会想这是不是他在现代出事后变成了植物人做的一场梦。
    直到他掐了自己后传来的疼痛感才让他真的自己是个活生生的人,活在了这个时代。
    时间很快来到了1959年。
    1959年6月,兔子和大毛矛盾爆发,直接导致了局势动荡了起来。
    农村的大国饭也办不下去了,自然灾害来到了。
    市面上已经买不到什么东西了,个人定量更是一减再减。
    何雨柱也彻底清闲了下来,轧钢厂的小灶已经没了。工人都吃不饱饭了,领导们日子过的也艰难,这时候敢开小灶工人都敢拉你游街。
    何雨柱的私活也停了,这几年他攒了不少钱了,就算以后不发工资也能浪个十几年。
    何大清也已经有三个月没给他邮钱了。四九城已经开始有逃荒过来的人了。
    后世有人说这是人类史上最大的粮食危机,建国后最大的挑战。
    当然,现在急的都是上面的人,四九城虽然缺粮,但是民众都已经提前开始屯粮了,中华民族的人们对粮食都有种危机感。
    很多人认为只要把这一年熬过去就好,定量虽然减了毕竟还有,家里屯的粮食加上能买到的勒紧裤腰带熬熬都过去了。毕竟灾难才刚刚开始。
    “何雨柱,有你的信!”
    邮递员递了封信给他,开始何雨柱并不在意,以为是何大清寄的。
    到家后才发现是从津门寄来的。
    “雨柱吾徒,见字如面。
    自上次一别,已相隔数载,我也不知你什么时候收到这封信,自年前起我越发感觉身体不济,这是找人代笔提前写的。
    我大限已到,跟人约好,走后三月再寄,所以不用奔波,亦不用悲伤。
    我原本以为这辈子就把手艺带入地下,没想到晚年还能遇到你,虽然只教导你一年,但你的天赋让我非常欣慰,吾此生已无憾矣!
    给你这封信没别的什么事,只是想告诉你,好好做菜,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勿忘。
    师父:郭富强
    1959年3月1日”
    何雨柱看着师父的信,泪水慢慢的流了下来,然后又咧开嘴笑了起来。
    师父文化水平不高,厨子的文化水平都不高,有文化的也不干厨子。
    白话文掺着之乎者也的信看着有点搞笑,但是那个给过自己温暖的老人确实已经不在了。
    何雨柱并没有悲伤太久,见过生死的人对于死亡不会太恐惧和伤悲。日子总要过下去。
    9月底,天气已经转凉了,四九城逃荒的人越来越多,晚上外面已经不太安全了,大街上已经有公安和保卫科的人巡逻了,快活不下去的人没有什么对错,都是为了生存。
    自己也该找个媳妇了。
    今年,孙媒婆经常上门,四九城的姑娘愿意嫁厨子了,不再嫌弃他这个下九流的了。
    何雨柱已经打定主意,准备在这个时候找个逃荒的,或者在当地农村找个,只有吃过苦的人才会知道好日子的来之不易,才会珍惜眼前。
    星期天,何雨柱来到街道办,找到了出现无数四合院的王主任,也没带什么礼品。
    “王主任好,我是95号院的何雨柱,当然,也有人叫我傻柱。”
    王主任抬头一看,
    “原来是小何师傅,这几年你的手艺可是很响亮啊,你做的席面我都吃过好几回了。说到席面我想起来了,你可是我们街道的老大难了,孙媒婆给我说了好几回了,怎么说,今天是想找媒婆再给你介绍个?”
    “哪的事,我今天来确实是来解决个人问题的,我听说现在街道发媳妇,准备来领一个。”
    何雨柱笑着回到。
    王主任听到后眼前一亮,然后说道
    “你可想好了,这批逃难来的是有不少女孩,但是都没定量,到时候怕你不好养啊。而且以后有了孩子也是农村户口。”
    “您放心,我是个厨子,养的起,您也知道,我相亲相了几年了,一直不顺利,现在既然国家发媳妇了,我一定得把握住啊。”
    “行,我带你去救济站喽喽,有相中的我直接开证明,你那边需要轧钢厂开证明。”
    “好的,我知道了,主任。”
    王主任忙完手头的工作,亲自把何雨柱领到了救济站。
    原本她是不用亲自来的,但是现在街道人手不够,加上逃荒来的人越来越多,每天消耗的粮食也是巨大的,现在粮食不够吃,上面要求各个街道都来安排这些人,每个街道都有指标的。
    何雨柱本来就是街道的大龄青年,都可以说是老大难了,这回过来直接解决了街道的一些压力,所以王主任决定亲自去把这件事办成。
    两人骑着自行车很快来到了救济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