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粉条作坊
作者:生活进行时   六零之本想做咸鱼,结果成了青铜最新章节     
    但是钱小满说没揉起劲,还要继续接着揉,直到面团用手拉成细条不容易断就可以做粉条了。
    让杨绣荷帮忙往面盆里加了小半碗凉水,杨绣枝接着再继续揉,直到水和淀粉糊完全融合在一起,用手把面团提起来,流下来像一条条细线似的粉条不容易断,就说明面团已经揉好了。
    最后一步就是做粉条了!这一步杨绣枝会做。
    杨绣枝加了大半锅水,又让杨绣荷准备了一盆冰凉的井水,钱小满还是帮忙烧火。
    把水烧开后,就用开始“漏粉”了,“漏粉”也就是下粉条。
    “漏粉”也是个技术活,漏勺的高低决定了粉条的粗细。
    漏勺抬的越高,粉条就会越细,反之,就是漏勺放的越低粉条就会越粗。
    这一点小技巧难不倒杨绣枝,她站在一个小板凳上,揪了一把揉好的面团放在漏勺里往下使劲的挤压、不断的敲打漏勺。
    一根根粉条就从漏勺的小圆孔里被挤出来,直接下到开水锅里,大火煮成半透明,粉条就漂了起来,这时说明粉条已经熟了。
    这时杨绣枝让杨绣荷赶紧把粉条捞起来,杨绣荷用高粱秆做的长筷子捞起来放进装有井水的木盆里。
    姐妹俩带着钱小满在灶房折腾了一个下午,晚上吃的自然是用粉条做的菜了。
    杨绣枝晚上还特意做了一锅二米饭,炒了一个腊肉末版的蚂蚁上树,还炒了一个素菜是辣炒粉条白菜。
    又炒了一个酸辣圆白菜,虽然六个大人加三个孩子九个人一共只炒了三个菜,但是菜量大。
    钱小满想喝粉条汤,于是杨绣枝又做了一个西红柿粉条汤。
    等晚上吃饭的时候几个菜一端上桌,杨老太十分诧异地问道:“我记得咱们家的粉条早就吃完了,老大,你这是什么时候换的?”
    杨绣荷十分傲娇的回道:“娘,哪里是大姐换的,是下午我跟大姐还有小满在咱们家灶房里自己做的!”
    正在埋头扒饭的杨老汉十分吃惊的抬起头来问道:“自己做的?老大,你会做粉条?你什么时候学的?怎么没听你说过?”
    好嘛!杨老汉一下来了个十万个为什么!
    杨绣枝笑眯眯的回道:“爹,您先动筷子尝尝这个蚂蚁上树,不,是腊肉炒粉丝,您尝尝是不是那个味,等尝完了咱再说。”
    杨老汉也不再问,拿起筷子就夹了一筷子离他最近的蚂蚁上树。
    他是一边吃一边点头说道:“味道没错,粉条软而不黏,根根分明,这个炒粉条不错,看这个粉条的颜色应该不是红薯粉做的吧?”
    杨绣荷抢着回道:“大姐说是土豆粉做的,爹,好吃吧?这是下午我跟大姐一起刚做的新鲜的,没想到新做的粉丝比干粉丝还要好吃。”
    杨绣枝看杨老汉直点头,于是趁机说道:“爹,我是这样想的,咱们东北最不缺的就是土豆和红薯,咱们杨家庄离县城也近,您觉得在咱杨家庄开一个粉条作坊怎么样?”
    这时杨老太插话道:“老大这个主意不错,这样既方便村里人,把粉条卖给城里的收购站也可以给村里增加收入。”
    杨老汉还是点点头,想了一下就问道:“老大,你这个主意倒是不错,现在已经十月中旬了,是到了该做粉条的季节了。
    就是咱们东北天冷的早,十月底十一月初就会下雪,而且外面温度很低。
    我听人说过做粉条需要冻粉,只有到了冬天才能做,但是粉条也最怕冻,冻狠了容易碎影响品质。
    咱们东北的冬天温度实在是太低,如果真在咱们村里开作坊,可能在冬天做不了太长时间。”
    杨绣枝听杨老汉这样说,知道事情有门。
    于是就说道:“这不碍事儿,只要提前做好准备,最起码能做一个多月。
    咱们可以趁现在天气还好,先把村里没分完的红薯和土豆先做成粉面后晒干保存,到时候温度合适可以直接做。
    这样就不用像每年那样担心土豆会发芽,红薯会长霉,等到明年开年不那么冷的时候,咱们还可以继续接着再做。
    就像娘说的那样,如果做成了,不仅自己吃方便,村民们也有个进项。
    村民们还可以按一定的比例用红薯土豆来作坊换粉条,也可以去周边村里用粉条换红薯土豆。
    再用土豆红薯做粉丝赚些人工费和红薯渣土豆渣喂猪。”
    杨志刚插嘴问道:“大姐,这个粉条做起来难不难?”
    杨绣荷插话道:“一点都不难,就是揉面团的时候费些力气,这个活计如果是你们男人来做是最好的!不过,要是有个机器就更加省事儿多了。”
    杨绣枝一想,还真是,特别是要把红薯和土豆粉碎取淀粉的时候,有个粉碎机就更省力气了。
    不过,现在乡下连电都没通,就更加不要说用粉碎机了,还是别想美事儿了!
    这时杨老汉说道:“开粉条作坊是大事儿,不仅需要人手和技术,还需要准备不少家伙什,这件事情还是要跟村长和村干部们开会商量。
    对了,家里还有粉条吗?”
    杨绣枝回道:“还有不少,都用绳子晾在后院里。”
    杨老汉回道:“好,我知道了,现在都赶紧吃饭,一会儿功夫天就该黑了。”
    于是一家人不再说话,埋头吃饭,洗漱好后就各自回屋躺下了!
    晚上尽量不点灯,自然是为了节约灯油钱,关键是这个年代买灯油要钱不说还要灯油票。
    现在是计划经济,每家每户每个月的灯油供应都是定量的,如果不节约用完了就得等下个月。
    乡下人家都是这样,都是秉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习俗,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乡村里的夜晚是十分的安静,要不是远处偶尔会隐隐约约传来一声声动物的叫声,都会以为这里是个世外桃源。
    第二天早上,早饭都没吃,杨老汉就去后院抓了一把半干的粉条去了他堂哥家,也就是村长家。
    他去自然是说粉条作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