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假象与真相
作者:我是小民   滚烫的精华注入仙女的体内最新章节     
    听闻孙子用了“禀告”二字,朱元璋神情变得严峻,炽儿从京城归来,想必遭遇了重要之事。
    \&祖父,近日京师的流民日益增多,孩儿也亲身遇见了一位。\&
    提及流民,朱元璋的面色瞬间变得复杂,眼中闪烁着难以名状的神色,似忧虑又似无奈。
    \&归途之中,孩儿遇到一个名叫杏花的小女孩,她因饥饿而夺走了一个馒头,店主态度粗暴,孩儿便介入,从中得知了一些流民的情况。\&
    \&听说他们暂居于东边佛寺的临时棚屋,原先有官员在那里施舍粥食,但从数日前开始,施粥的地方就不见了,流民们无粮可食,才纷纷涌出。\&
    \&岂有此理!\&
    朱元璋听罢,压抑的怒火再次燃烧,自古以来,温饱是百姓的基本需求,天灾造成困境尚可理解,但若因人为因素让百姓饿死,那就必须追查到底。
    孙儿所述之事已持续多日,却无人禀报,看来朝中又有蛀虫滋生。
    流民的存在并不可怕,毕竟有些灾难难以预防,但不救助流民,反而侵吞朝廷的救济款,这就令人胆寒了。
    \&炽儿,不是已命令户部拨款救济了吗?\&
    朱元璋深呼吸,无论如何,不能对孙儿发脾气。
    \&祖父,你每日在皇宫批阅奏章,外面的事情自然不易知晓。有人贪墨,派出大理寺的人去调查便是,切勿伤了身体。\&
    朱高炽看出朱元璋的愤怒,忙出言安慰。但他自己也是首次面对这样的问题,无计可施,便向脑海中的人物求助。
    \&朱小子,这还不好办!\&
    秦始皇率先开口,对于帝王的决策,他最有发言权。
    \&在我看来,流民只是过剩的人口,要让他们生存下去,只需提供生计之道,换句话说,给他们找些工作,一味的救济只会使他们产生依赖。\& \&秦皇所言极是,天灾年年有,我们必须换种思路,不能只依赖救济这一途径。\&
    五人的声音在朱高炽的脑海里讨论起来,他从中汲取建议,形成了最佳对策。
    \&祖父!\&
    回过神,看到朱元璋的忧郁,朱高炽降低了语调。
    \&其实我有办法解决流民问题。\&
    \&哦,那你有何建议?\&
    朱元璋抬起头,心中燃起一丝期待。
    \&治理流民如同治理洪水,宜疏不宜堵,所以我提议以工代赈。\&
    \&民众因洪水侵袭,家园尽毁,才纷纷涌向京都寻求庇护。如果我们能找到办法,将难民转化为劳动力,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孙子,你的见解爷爷并非不懂。\&
    朱元璋揉了揉眉心,轻声叹息,这主意固然高明,但他担忧的是执行者是否真心实意。
    \&炽儿,你皇爷爷当年也曾漂泊,身陷难民之列。那时我只渴望朝廷能开仓济民,给我一线生机。再说,国库的丰盈源自百姓,用国库来救助百姓,理所应当啊。\&
    \&当年我如此期盼,今日京师的难民亦然。而我,始终坚守这一信念。\&
    \&但炽儿,你可知我为何对难民之事忧虑重重?\&
    朱高炽默默摇头。
    \&如今的官员尸位素餐。洪水的消息一到,我就开始策划救援计划。然而,政策颁布了,又有几人真正执行?若非你告诉我粥棚已被撤,我恐怕至今仍被蒙蔽。炽儿,试想京城如此,各地又将如何?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心忧?\&
    朱高炽听罢,心情沉重。若安置难民的措施得到实施,难民的数量本不至于日益增长。 \&我看不见,并非我不管!\&
    朱元璋的愤怒再次燃烧,百姓是他的底线,触及底线绝不能退让。
    他已决定,明日递交奏折之人一个不留,全部严惩。这种直接而强硬的手段,往往效果显着。
    发泄过后,朱元璋的心情舒缓不少。
    \&炽儿,你要牢记,百姓即天下,天下即百姓。\&
    朱高炽看到皇爷爷坚定的神色,郑重地点了点头。
    \&皇爷爷,其实孙儿提出的以工代赈,或许与您的设想有所不同。\&
    见朱元璋稍显轻松,朱高炽继续道。
    \&提到以工代赈,人们常想到让难民参与建设。我在闲时研读过一些水利书籍,发现水患根源在于河道狭窄,雨季水位上涨,导致泛滥。\&
    \&我想,如果能让难民参与水利设施建设,疏浚河道,不仅能减少水灾的发生,还能解决难民问题。\&
    \&此外,朝廷救济是持续的财政负担。若让难民自食其力,也能为国库节省开支,可谓一举多得。\&
    朱元璋听后,思路豁然开朗,嘴角渐渐浮现出笑意。
    朱高炽的视角总是独特,宫廷内外,恐怕只有他会钻研水利之学,他的直言不讳又比那些唯唯诺诺的臣子高出一筹。
    \&明智的孩子,父皇明白了。减轻自然灾害的发生,才是解决流民问题的关键,让民众安居乐业。\&
    问题迎刃而解,朱元璋的紧张也随之舒缓,看向朱高炽的眼神中多了几分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