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布依族婚俗(2)
作者:画虎成猫   房车环游记最新章节     
    歌声一落,众人纷纷举杯。
    虎永刚和宁静也随着大家一起,感谢主人家的热情款待。
    这便当酒入口,香味醇厚、柔中带甜、口感很好。但虎永刚知道,这种酒和老家人自己酿造的米酒一样,虽然度数很低、酒味淡,喝的时候很爽口,但它的后劲十足,一旦贪杯喝醉,厉害的可以让人三天不醒。
    如此三轮过后,新婚夫妇开始敬酒。
    敬酒的过程中也是歌声不断。虎永刚虽然听不懂歌词,但也能感受到那曲调中淳厚、简朴、恬适的古风古韵。
    那姑娘一一给解释,这唱的是《敬酒歌》,那唱的是《谢酒歌》,那人唱的叫《吃酒歌》,现在正唱的叫《问酒歌》……
    来敬虎永刚夫妻时,新娘唱的是《劝酒歌》。夫妻两人盛情难却,全都一饮而尽。
    敬酒过后,主食五色花米饭和布依族的糍粑上了桌,这就意味着,中午的婚宴已经接近了尾声。
    但婚礼还远远没有结束,还要一直继续下去,只是饭后的喜庆活动转移到了门外的空地上。
    这活动其实就是对歌比赛,不过有个说法,叫做“唱荷包”,就是获胜者会得到一个荷包。
    这荷包有女方的“送亲婆”带来,里面装的是白果、花生之类,寓意是早生贵子。不过要得到它也不容易,要连赢12首歌才行。
    布依族的男女都热衷于参加这“唱荷包”,唱得好的人,不仅可以当场得到宾客们的赞赏,日后也会声名远播,成为他人心仪的对象。
    所以,参加的人非常多,时间也就比较长,有的地方一唱就是一通宵。
    内行看门道 ,外行看热闹!
    这看热闹的外行,说的就是虎永刚夫妻俩。
    那姑娘虽然跃跃欲试地也想要去参加,但又不愿冷落了他们,就一直陪着给解说。
    她不仅说了他们布依族的婚礼过程中有《定亲歌》、《送亲歌》、《接亲歌》等等,还把他们青年男女从恋爱到结婚的整个过程说了一遍。
    布依族的人,不仅从小要学会唱歌,还有一门技艺人人都必须掌握,那就是吹口哨或吹树叶。
    因为这里的姑娘小伙儿,到了十六七岁就要开始“浪哨”了。
    这“浪哨”是布依族语,意思就是自由自在地谈恋爱。
    小伙儿在路上遇到心仪的姑娘后,就会对着她吹口哨或吹树叶,吸引她注意。
    如果姑娘停步甚至坐到草地上,小伙儿就会马上唱山歌来试探对方,这叫“客歌”,也叫“问路歌”。
    如果姑娘也有意,就会还歌对答,然后就可以进一步唱“花园歌”,也就是情歌了。
    如果姑娘没有那个意思,就会掩嘴一笑,继续赶路。
    虎永刚心里想的却是:你们都要学吹口哨,虽然你们说得好听,叫“浪哨”,也许就是一段浪漫爱情的开始,如果我们汉族人对着姑娘吹口哨,只怕十有八九要被骂成流氓了。
    不过他没有说出来煞风景,而是静静地听那姑娘继续说。
    姑娘小伙儿产生感情后,就会互赠信物。通常姑娘送一些自己亲手做的布鞋、鞋垫之类,小伙儿则送丝巾、毛巾、相片那些。
    双方感情深厚不能分开,想要结婚,就必须要走下一步“问亲”。这其实和你们汉族上门提亲是差不多的意思,不过这里可能要繁琐一点、仪式感强一些。
    问亲呢,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浪哨”认识的男女,双方都有了感情基础,又有约在先,只要媒人上门,女方家里一般很快就会答应这门亲事。
    还有一种,不是自由恋爱的,那就比较好玩啦。
    男方父母相中的姑娘后,找人合一下生辰八字,如果符合,就会请媒人上门去问亲。
    媒人不能空手去,通常也只要带一包糖。女方父母呢,不管同意不同意,第一次都不会答应下来的。
    一般会这样回复:“你老人家是好心,这事要慢慢来。辛苦你老人家多来几次。”
    女方父母征求女儿意见,同意后就派人走访男方家中的情况。
    等媒人第二次上门,仍然是得不到明确的答复的。如果女方有意,会再说“多来”之类的话;如果不同意,就会说“我家姑娘还小,过几年再看”之类的话来打发,媒人一听就明白,不会再上门。
    布依族问亲,之所以要“三回五转”,是因为布依族有古老的习俗“一锄挖不成窝,一刀削不成筷”,所以“问亲要多来”。
    通常情况下,媒人第三次上门,女方家基本是同意了的,但仍然回复“要慢慢来”。
    聪明的媒人听到这话,就会说:“无论如何,我要把这桥搭通,非要办成这桩婚事不可,我要叫他们家准备,找个日子就来‘吃鸡’。”
    如果女方同意,就会客气地说:“只要不嫌我家穷,看得起我的女儿,就来吧。”
    媒人就随口应答:“他家哪天来,你家一定要做饭等。”
    这事就算成了一大半。
    接下来,就是“认亲”的环节。
    男方家会寻找一个恰当的机会到女方家认亲。去的人员是有讲究的,必须是中年妇女,七、八人带着礼品过去。
    礼品很简单,一般就是糖、酒之类,但数量多少,视女方家族户数而定,要求每一户一包糖、一瓶酒。
    女方家则杀鸡盛情招待,族中亲属也派代表来陪客人。同桌吃饭,双方认识之后,彼此呼称亲家,晚上唱“亲家歌”。
    通过了“认亲”环节,男女双方家族便正式结成了亲家。日后若有红白喜事,就彼此来往,互相帮忙。
    接下来的环节是“更该”,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媒人说的“吃鸡”,也叫“吃小酒”,相当于汉族的订婚。
    这次男方家一同去女方家的人,必须是偶数,一般是八至十二人。带去的信物,相当于汉族的聘礼,要有礼钱封、礼品、一对蜡烛和一串炮竹。
    礼钱封数额都不大,数额多的也就几十元,小有只几角钱,但种类繁多。
    十元以上称为大礼,十元以下称作小礼。大礼的种类有养育礼、母抱礼、舅家礼等,小礼的种类有斟酒礼、厨师礼、升炮礼等。
    礼品与认亲时基本相同,糖和酒之类。但另外必须增加一方猪肉和一对糍粑。猪肉要“六”的重量,意为“福禄”;一对糍粑是作为供奉女方祖宗祭品。
    男方家的人到女方家以后,第一步就要将带去的蜡烛点燃,插在女方祖宗的香火上,再摆上礼品。
    待供祀仪式完毕,就燃放带过去的爆竹,女方着手开席,席上必须要有鸡。
    席间,女方父母会当众拆开“礼钱封”,一一查验。若少一项,就要男方家当场补上。
    不过,场面从头到尾都是有说有笑,气氛热烈又融洽。
    布依族“更该”的当日,还有一项重要议题,那就是女方家给女儿置办嫁妆的费用,布依族语称之为“卡交”,翻译成汉语是“财礼”。
    这笔钱是要男方家出的,因为这些陪嫁都是要带到男方家去的。
    这“卡交”的金额要在席间议定、明确,女方家绝对不会狮子大开口,只是按照实际置办的陪嫁来计算。
    一般也就是一些箱柜,加上蚊帐被子什么的,女方姑娘自己的女工就不算,因此这笔花费并不大,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就在2000元左右。
    男方去女方家参加“更该”的人,当日必须返回,女方家要准备回赠的礼品。通常有一只鸡腿、两双布鞋和一张床单。
    宁静不禁用家乡话感叹:“这边结个婚真是简单啊!”
    虎永刚也用家乡话回应她:“所以,我就叫你不要看不起这地方的落后与贫穷,他们有很多地方是可以让我们羡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