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文臣——苏轼
作者:斩孽缘   救岳飞建强宋最新章节     
    赵涛领着艳春,艳夏像一个纨绔子弟的闲逛。
    这时候侍卫沿着热闹的集市寻找着三皇子。
    老远就见三皇子身穿一身白色紧身书生衣,拿着一把八骏全图竹纸扇,和一个商贩讨价还价。
    侍卫急匆匆的走过去:‘三殿下,你找的人,岳飞,关胜,苏轼都到了。’
    正在享受砍价乐趣的赵涛听到历史名人找到了。
    扔下手中的东西。
    “在什么地方快领我去见。”
    侍卫早就打听好了他们三个住处,
    领着赵涛来到了苏轼的府邸。
    苏轼和弟弟刚放下行囊,
    接受家里夫人,母亲的询问。
    “儿啊,你廋了!”
    “夫君,一路可好?”
    苏洵比较沉稳,
    :‘我以为这次受贬,你我不能 再相见了,没想到啊,没想到啊!’
    一家人都感慨世事无常1
    下人来报告。
    “老爷,老爷不好了,有人闯进来了!”
    “谁啊?”
    苏轼和苏辙也惊讶,
    心想,刚回来就问罪?
    正在焦虑....
    只见一个面如玉冠的年轻人,领着两个丫鬟,和四个侍卫堂而皇之的进来了!
    苏洵作为一家之主。
    走出客房,来到门口。
    苏轼和苏辙也跟着出来。
    苏洵开口:“请问你是??”
    还没问出口。
    惊讶道。
    “你是三殿下?”
    赵涛也惊讶:你认识我??
    “臣是苏洵苏学士。十五年前,去府上教三殿下学习启蒙。三殿下性情好动,不爱学习,给臣放假了,
    放了十五年!”
    “啊!是你?我只记得有个老学究要教我学问,原来是苏学士啊。”
    其实当年赵涛刚五岁,
    皇帝老儿就让其学习四书五经,对于穿越来的赵涛,当然不会死板的学习,见都没见这个先生,让其回家养老了。如果先生不回家,就诛九族!
    但是官职还挂在三皇子府邸。这就变相的打入冷宫。不过是带朝廷俸禄的冷宫。
    赵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也觉得尴尬。
    还好,苏辙机灵。
    向前一步。双拳一抱。
    “苏辙拜见三皇子”
    “好说好说!”
    看着说话的苏辙,旁边站着一个高大俊秀的男人。
    赵涛开口道:“这位就是你哥哥,苏轼,苏东坡先生吧!”
    苏轼立马:“臣当不起先生。”
    “有啥当起当不起的?早闻苏通判大名,今日有幸一见,不必拘礼。何况今天非正式拜访,你我以朋友相称可好。”
    突如其来的热情,让苏轼惊讶。
    “臣惶恐,三殿下是皇子,兼任监国大任,小人只是四品通判。”
    “我说了一切繁文缛节,免了!”
    说完,不由分说的拉着苏轼进屋。
    好像这是自己家一样。
    苏洵,苏辙也跟着进来。
    心里想,三皇子这么礼贤下士吗??
    进入会客厅,
    赵涛直接坐下,
    这也没办法,身份尊卑在那里摆着。
    苏洵,苏轼,苏辙站着。
    赵涛:“坐,坐,都坐,刚才说了,去掉一切的繁文缛节。”
    苏洵见三皇子这么随和,坐在了赵涛的对面,
    苏轼和苏辙坐在了两侧。
    苏洵:夫人,快去看茶。
    茶上来了。
    赵涛抿了一口茶
    开始端详一门三父子。
    唐宋八大家之中的三人。
    就这样看着,看着,
    尤其看苏轼,眼睛都发光。
    看的苏轼心里直发毛。
    只要在后世。
    那个爱好文学的不崇拜苏东坡呀。
    这个千古流传的人,现在能面对面见到真人。赵涛也很激动。
    然后赵涛站起来,双手抱拳,
    向苏轼一拜,
    这一拜,吓了三人一跳。
    “三皇子,使不得,使不得。”
    “怎么能如此啊”
    “三皇子,这是何故啊?”
    “折煞臣啊!”
    赵涛严肃的疏导:‘熙宁三年,九月。有一本奏章写到
    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
    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
    如木之有根,灯之有膏,鱼之有水,农夫之有田,商贾之有财。
    失之则亡,此理之必然也。
    自古及今,未有和易同众而不安,刚果自用而不危者。陛下亦知人心之不悦矣。
    祖宗以来,治财用者不过三司。
    今陛下不以财用付三司,无故又创制置三司条例一司,使六七少年,日夜讲求于内,使者四十余辈,分行营干于外。……..
    …….
    熙宁三年,腊月:大致内容如下
    夫制置三司条例司,求利之名也;
    六七少年与使者四十余辈,求利之器也。造端宏大,民实惊疑,创法新奇,吏皆惶惑。
    以万乘之主而言利,以天子之宰而治财,论说百端,喧传万口,然而莫之顾者,
    ………..
    ..尽为执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纪纲一废,何事不生!臣之所愿陛下存纪纲者,此也。”
    苏轼听着自己写的奏章,
    眼眶湿润了,
    就是因为这两篇奏章,触犯了皇家的脸面。
    而不得重用。
    多次被贬。以畅其义。
    在朝堂上,众人都在拥护皇帝颁布的新政。
    重用王安石。
    听不得一丁点的非议和直言,
    亲贤臣,远小人,重民生。
    皇帝闭塞言路,只听的好话,歌颂新政。
    苏轼体恤民间疾苦,
    冒死奏表。
    那是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苏轼的奏章,冷静的推理,举证。
    没有苛刻的批评,引证经史,以畅其义。
    为文公巧而真诚,言出足而动人,都是根据皇帝不听建议,刚愎自用给出合理的谏言。
    苏轼奏章里深情忧民,因事而显民苦。
    每一件事都调查的清清楚楚,没有半点夸大其危害。
    可是皇帝就是听不得半点新政不好。
    那时候,反对的司马相公都被罢黜,
    朝堂没有一人反对,
    这时候苏轼还要上书。
    苏东坡预料到,自己即使不遭大祸,至少罢黜。
    板上钉钉的事情。
    但是他还是上奏了。
    无人知道他的一腔热血,
    无人能知道他一心的为国为民。
    此时。
    这个三皇子,竟然背出了自己的奏章。
    所有的委屈都得到了释怀。
    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者死的感觉。
    赵涛背完,
    过去拉着苏轼,
    “朝廷有苏爱卿,国家幸已,苏爱卿,愿意跟着我整顿朝纲吗?”
    说完这句话,
    苏轼再也忍不住了
    扑通跪了下去,
    痛哭道:‘愿为三殿下,效犬马之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