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回家挨板子
作者:用户34418841   大明风采最新章节     
    说起给朱雄英找老师,朱元璋巨认真。
    朱雄英的功过自然在心里过了一遍。
    根据传回来的消息,大孙子雄英最近很飘,玩的很嗨,新名词一个接一个的往外蹦不说,干的事一直在挑战朱元璋的底线。
    镇江府闹水患干了件好事,但是咱也不差,就问咱的刀子快不快吧。
    虽然砍了几个面熟的兄弟,那是他们该死。
    到了杭州府也不赖,医学府给咱解决了老百姓看病的问题,咱也没有想到最后会影响如此之大。
    成了天下从医者心中圣地。
    培养郎中无数。
    到了苏州府,蓝玉水师成型之快是朱元璋想不到的,更想不到的是,自己坐在奉天殿,踏马的欠了一屁股债。
    我洪武帝朱元璋,什么时候欠过别人的钱?
    不过看在蓝玉水师剿倭寇的份上,咱忍了,谁让大孙子是亲生的呢?
    可是,到了广州府,这孙子干了啥?
    天高皇帝远,这五个字在他身上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怂恿朱亮祖和徐本对那么多人动刀子,幸亏老子反应快,要不然广州府反了个屁了。
    要不是怕他死在外面,老百姓受二遍苦,老子非要去广州府打死他。
    操碎心了。
    不过现在看来还不错,要是让他尝到甜头,是不是他能把天下都给改了?
    不行,要找个人好好管管他,让他明白谁才是大明的皇帝。
    朱元璋对朱雄英又爱又恨。
    爱的是敢想敢干,用大势挟裹着朱标和朱元璋一起干,要么你们看着广州大乱,反贼四起。要么放开兵权,谁反杀谁。
    恨的是,这孙子胆大妄为,结党营私,勾结外臣,目无君上,把朝廷和百姓玩弄于股掌之中。
    私设刑牢,开办私盐,擅自挖矿,通海经商,篡改朝廷政策,把朝廷法纪践踏的一文不值。
    朱元璋忍住思绪,说一天也说不完。
    摇摇头,这样的逆孙,一个老师绝对不够。
    继续道:“陶凯要的。”
    朱标心道:“这个行,国子祭酒,名副其实的大儒。”
    朱元璋继续道:“宋濂也要的。”
    宋濂最了解广州,可以认才施教。
    朱标,老学究了,很行。
    朱元璋道:“子徽有才智,刚决不可犯,詹同翰林承旨。”
    要给朱雄英普及下大明律法。
    朱元璋看看朱标道:“这些人怎么样?”
    朱标使劲点头:“我看刑,严师出高徒。”
    反正老子提心吊胆的几个月,你小子一路跑,老子后面擦一路屁股,死道友不死贫道。
    剪完指甲,朱标道:“父皇,我心里也有两个人,不知道父皇舍不舍得。”
    朱元璋笑道:“给大孙子做老师,我哪里有这不舍得?”
    笑的一点不自然,甚至有点期待。
    朱标道:“钦天监叶兑,陈遇。”
    陈遇,敬诚先生。
    陈遇奇才,朱元璋见了都以先生称之。
    世人知道朱升广积粮,缓称王。
    而不知陈遇献策每次必胜。
    大小事务,朱元璋决定不了,想不明白的事情,最先想到的就是陈遇,一路从南砍到北,陈遇莫大功劳。
    这个人很怪。
    朱元璋给他什么官,他都不要。
    给他儿子做官,他都拒绝了。
    并且,朱元璋请他做朱标的老师,他都不肯。
    朱元璋眼睛睁的大大的,好半天结巴道:“标儿,你是真敢想啊。”
    朱元璋琢磨开了,请不到陈遇,那么能不能请到另一个人呢?
    天下人只知道刘伯温算无遗策,却不知大明还有两个人的才智绝对不在刘伯温之下,一个是陈遇,另一个就是叶兑。
    被文人称之为,四梅先生。
    叶兑更加淡泊名利。
    不争名,不斗艳,孤芳自赏,天下奇人。
    在老家教村里孩子读书。
    还有一道一仙,道为铁冠子,仙为周颠。
    这两个云游去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但是钦天监一直有他们的名字,朱元璋到死念念不忘。
    请他们是没门,不过怎么能请动四梅先生叶兑呢?
    这是一个难题。
    朱元璋什么话也没说,踢打着布鞋,背着手走了。
    朱标眼巴巴的看着朱元璋走远。
    能不能行你倒是说句话啊?
    第二天早朝,朱标看到了几个熟面孔,苏州返回的戴元礼和徐达,广州,广西回来的汤和邓俞。
    还有宋濂,和李善长。
    夏元吉。
    涂节,陈宁已经被羁押,至于最后九族消消乐,还是三族消消乐,那要看朱元璋的心情了。
    在望望换了一遍的朝堂大臣,奉天殿空了一半。
    好像不那么挤,也挺好。
    朱标想起朱元璋的话,当官就像割韭菜,一茬一茬的多的是。
    朱标坐好身子,尽量舒服点。
    朱元璋看一眼东倒西歪的朱标道:“标儿,你是骑马还是跑步?”
    朱标打个哆嗦,急忙坐好。
    为了训练朱标的身体,朱元璋骑马,朱标后面跑,这几天已经增加到两公里了。
    朱标感觉自己的肺都要喘出来了。
    宋濂汇报了广东的所见所闻,陈宁那点破事,一句也不敢提。
    朝堂之上静悄悄的,都在琢磨可行性。
    按察使子晟道:“启禀陛下,臣有本要奏。”
    朱元璋就知道安生了不,声音非常洪亮:“子晟爱卿要参何人啊?”
    子晟道:“启禀陛下,臣发现有大船宁波蹬港,向福建,漳州,泉州,兴化,福州,福宁五州。
    浙江温州,台州,宁波三洲贩卖铁器农具,大小铁制商品,实为走私,请朝廷彻查。”
    朱元璋微微愣神,直接怀疑是不是听错了,大明朝什么时候买过别人的铁器?都是大明往外走私铁器好不好。
    朱元璋不相信,又确认一遍。
    监察使子晟言辞灼灼。
    朱元璋摸摸胡子,看一眼朱标,朱标端坐,眉毛微微跳动。
    朱元璋立马琢磨开了,莫非朱标知道?
    知子莫若父,朱标那点小动作怎么能瞒得了朱元璋?
    朱元璋一点都不傻,朱标别说挑眉毛,撅撅屁股就知道拉什么屎。
    朱元璋心里顿时就不舒服了,看向督察院左都督御史安然,右都督御史吴伯仲。
    朱元璋道:“两位爱卿可有奏报?”
    安然走了一步行礼:“是有耳闻,并不确定,督察院已经派人去查了。”
    朱元璋不大高兴:“谁去的?”
    其实这句话不该问,谁去查案,安然把名字一说不是暴露了吗?
    安然也是一愣,张张嘴还是回答道:“监察史邓士元。”
    朱元璋不知道是哭还是笑,看来查不出来什么结果了。
    其实朱元璋问,就是提醒朱标,别太过分,老子替你把名字问出来,你耗子尾汁。
    朱标和朱雄英合伙走私,这事算是被朱元璋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