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我户部之事,与你何干!
作者:山泽   朱元璋:逆子,这皇位非你不可!最新章节     
    “臣等领命!”
    “臣等领命~”
    朱标摆了摆手示意退朝后,转身便朝后殿走去。
    而等朱标离开,殿内群臣却多是哀叹。
    朱标如此严苛,甚至一意孤行要将那玉石运至京城。这在不少官员看来,乃是劳民伤财,苦耗国力之举。
    此番行径,甚至与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一般昏庸无道。
    他们不仅叹此举劳民伤财,更叹息素来英明,体恤百姓的朱标竟也有如此昏聩令旨。
    本以为朱标白玉无瑕,当是千古难出的圣人明君。
    本以为服侍圣君,他们这些当臣子的,或许也可以青史留名。
    可没想到.......
    仅凭朱标运送玉石的这道令旨,便是朱标卓卓功绩中,难以抹去的一个污点。
    “尚书大人!”
    费成仁走到李俨身旁,小心问道:“如果国库可还能拨出一百万两,用来运送玉石?”
    “年节在即,诸多庆典已是不能再拖。”
    “况且!”费成仁看了眼前方的蓝玉,压低声音的同时, 语气也有些不满道,“武将陆续返京,朝廷必将论功行赏。”
    “诸多开支堆在一起,国库当真还能拨出一百万两,用于运送玉石?”
    “既然费尚书心有疑虑,方才为何不直谏殿下。”
    “这.....”
    费成仁有些尴尬,一时也不知该如何作答。
    他在朝中树立的形象便是敢于直谏,他想给老朱、朱标,以及诸多朝臣留下的印象,也是冒死直谏的清流之臣。
    况且朱标对他极其信任,甚至面对司广清等人的弹劾,毫不掩饰袒护他费成仁。
    按理说!
    无论是方才老朱教训朱标的时候,亦或是老朱走后,朱标下令运送玉石的时候。
    出于臣子本分,出于报答朱标的原因,他费成仁都该出面谏言。
    只不过.....
    他只想给朝臣、给天家留下直谏不畏死的印象。
    可他心里,却还是顾惜性命和高位的。
    方才老朱正在气头上,甚至不顾朱标储君威仪,当着朝臣的面便动手教训朱标。
    那时候他费成仁怎敢劝阻!
    但凡他出言劝阻,毫无疑问必然会死于老朱的天子之怒。
    至于后来老朱走后,朱标下令运送玉石。
    当时陶新晨刚一开口便被朱标免去三年俸禄。
    傻子都能看出来朱标心意已决。
    他费成仁虽然想博个清流之名,可他更知道,自己的高位乃是朱标破格拔擢。
    一旦惹怒了朱标,他怎么可能在吏部尚书的位置上坐的长久!
    “适才.....”费成仁看了眼李俨,尴尬说道:“事发突然,本官未能考虑清楚。”
    “不如大人同本官一起求见太子殿下,言明运送玉石乃是劳民伤财?”
    “本官自不会去!”
    李俨冷冷瞥了费成仁一眼,旋即甩了甩衣袖,故意与他拉开距离。
    “本官愚钝,不如大人机敏,腹中也没那么多谏言。”
    “本官只知道,既然殿下下令运送玉石,本官身为户部尚书,主管天下钱粮,自然要极力为太子殿下分忧。”
    “可是国库支应诸多庆典已然很吃力,哪有钱财运送玉石?”费成仁连忙追问道。
    闻言,李俨意味深长的看了费成仁一眼,旋即幽幽说道:
    “事有轻重缓急,殿下如此钟爱那块玉石,自然要以运送玉石为先。”
    “至于诸多庆典,能拖则拖。”
    “可.....”
    费成仁还准备打听李俨想推迟哪个庆典之时,却见李俨微微拱手,直截了当道:
    “费尚书忧国忧民,忧虑极广。”
    “只是我户部自有一定之规,便不劳烦费尚书操心了。”
    语罢,李俨似早已不愿和费成仁饶舌般,大步便朝门外走去。
    也是看着李俨的背影,费成仁更是满心不爽。
    他哪里是为户部操心,他乃是为自己的前途考虑。
    一旦运送玉石,朱标名声必然受损。
    那他身为朱标重视之臣,自然没有清流之名可言。
    更重要的是!
    若推迟的庆典乃是朱标的登基大典,那对他费成仁来说也不是个好消息。
    毕竟方才朝会时,费成仁明显发现老朱对他观感极差。
    倘若接下来朱标依旧只是太子,那他便必须要在老朱这个皇帝与朱标这个太子之间做出个取舍。
    是继续以清流自居,为老朱效力。
    还是一心追随朱标,无论朱标下达什么令旨,他都尽力去办。
    两者的取舍,决定他日后的行事准则,更决定了他将来在哪位爷的手底下讨生活。
    老朱、朱标性子各异,甚至老朱压根不喜欢什么过于迂直的清流之臣。
    也是因此,从李俨那里打探消息对他来说,乃是至关重要。
    只是李俨,似乎对自己有几分成见。
    吏部衙署内。
    费成仁刚一坐定,吏部官员吕思平缓步走了过来。
    “下官拜见尚书大人。”
    “你是.....”费成仁微微一顿,“你是文选司的司务吕思平?”
    “大人对吏部当真是如数家珍,没想到竟知道下官。”
    吕思平诚惶诚恐,似得了莫大的恩惠般,连连赞叹。
    也并非是他小题大做。
    只是文选司乃吏部下属部门,主管的乃是官员升迁、改调之事。
    按理来说,文选司的官员地位应当极高,也应被朝臣及地方官员格外敬重。
    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
    如今的大明,皇权牢牢掌握在老朱的手中。
    但凡四品以上的官职任免,老朱都会问询并且决断。
    至于其他官员的升迁调度,吏部左右侍郎、郎中便能同吏部尚书一起决议。
    他们文选司几乎不涉及五品以上官员的升迁调度。
    而吕思平一个文选司司务,官职只有从七品(成组后为从九品)。能被费成仁这位尚书记住姓名,当真是值得感激的事。
    “尚书大人明察秋毫,下官佩服.....”
    “你此来何事?”费成仁不愿与吕思平多说,直接开门见山问道。
    也是看出费成仁脸上的不耐烦,吕思平满脸笑意,甚至还带着几分神秘说道:
    “大人,如今京城流言四起,下官特来禀报大人!”
    “流言?什么流言!”
    “多是非议太子之流言。”吕思平不敢卖关子,直接说道:“听闻太子殿下因喜好玉石,故而大兴土木,准备将那东海玉石运抵京城。”
    “京中士子多口出非议,言说殿下虽是英明,可也有如此之失,尚不足以承继大宝......”
    “放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