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京师的信
作者:毕奇   大明:开局气疯朱元璋,死不登基最新章节     
    第四百六十七章:京师的信
    迎面而来的女人让朱棣下意识的站了起来,目光有些愣神的注视着她。
    这女人身着一身高丽服饰,发髻规矩的盘在脑后,一张俏丽的鹅蛋脸稍显有几分苍白,眉眼如画般柔顺,身着白色的窄袖短衣,下服裙裳,裙装为旋裙,和汉服有一定差距。
    这身衣服有一些元朝的元素在里面,不过也不难理解,高丽中兴那段时间就是元朝鼎盛时期,加上两国国都相聚很近,所以收到了一部分的元朝服饰影响。不过这身衣服看起来倒是尊贵,上有刺绣云纹,还有锦缎在其中,一看便是身份不凡的人。
    女人身边围着两个侍女,后面是几个文官模样的人。
    她步伐轻盈,脚步也十分轻缓,走到朱棣的面前,缓缓拜下,以汉人礼仪行万福礼,柔声道:“高丽永华公主,见过大明天朝燕王殿下,殿下万福金安。”
    朱棣还在愣神。
    倒是陈顺咳了一声。
    朱棣忙回过神来。
    “咳咳……,公主有礼!”朱棣大声的回了一下。
    那永华公主掩唇轻笑,一颦一笑倒是淑雅恬静,还可见几分少女的调皮。
    朱棣起身,也微微还礼。
    两国邦交,虽然朱棣身份高一些,不过还是应该给予公主该有的尊重,朱棣轻声道:“此次是我大明考虑不周,差点让贵邦使者落难,本王深感愧疚。”
    后面的文官也纷纷回礼。
    在高丽,由于王室王家对于大明态度良好,所以基本上都会让高官跟王室学用汉话,永华公主就是从小朝鲜语跟汉话都在学,所以会用两国语言。
    这是下邦对上邦的顺从。
    文官们出奇的没有责怪朱棣,反而还说着大明的好话。
    并且表示愿意和大明一直保持通商的关系,他们会用国内的矿产和特产来进行购买!
    如此谦卑的态度,让朱棣的面色一直比较冷淡。
    因为这些高丽官员给的价格,太实惠了。
    一千斤铁矿石,只换一百斤钢材。
    而在大同,一千斤可以炼出三百多斤的好钢。
    朱棣想起了三哥的一句话。
    ‘最便宜的东西往往是最贵的。’
    所以他全程没有给这些高丽人好脸色,看着他们形容的天花乱坠,夸大明夸得来劲,朱棣心里却是暗自警惕起来。
    永华公主匆匆说了一句之后,便带着高丽文官们下去休息,准备这两日即刻启程前往京师。
    堂屋里只剩下朱棣和陈顺。
    “好让人动心的物价。”
    陈顺微微一笑,脸上带着几分讥诮之色。
    朱棣也淡淡道:“若是真这个物价,那咱们可就赚的盆满钵满了。”
    两人相视一笑。
    “他们要钢材,要么是有战事,要么是想要扩军。”
    陈顺声音淡淡,跟着晋王和燕王这些年,他也学会了透过事情去看更深层次的含义。
    朱棣点头:“并不难理解,他们没有大明炼铁的工艺,更没有足够的匠工,想要高质量的钢铁,只能有求于我们。不过他们似乎并不担心我们看出来这些,而是大大方方的就承认了,这算不算……,诚意?”
    “两国邦交,怕是没有这么多的诚意。”陈顺摇头。
    “三哥的信还没到?算算时间应该快到了吧。”
    “十二天了,就这两天应该到了。”
    朱棣捏着下巴,心里想着那个高丽的永华公主。
    那个女人……倒是漂亮。
    ……
    一连两天,整座港口都在进行忙碌,那十艘出海的船也顺利回来,随后就被人用枪指着一个个乖乖下船。
    只不过,这十艘大船带回来的东西让朱棣差点眼珠子都瞪出来了。
    “昆仑奴!还有这么多黄金?”
    昆仑奴,根据旧唐书记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
    就是指的东南亚一代的棕色人种,大多以卷发居多,在唐代时就已经作为奴仆供给各大氏族,富人们在得到这些昆仑奴之后,大多会让他们精习乐舞,供人娱乐,或为奴仆,供主人役使。
    而在明代,这种昆仑奴已经不多见。
    因为明代禁海,所以昆仑奴很少能够在明代出现。
    而这十艘船,上面居然有七百多个昆仑奴,这些人衣不蔽体,皆以布片挡住下体,浑身肤色深棕泛黑,油量且粗糙,尤其是他们的嘴唇,肥厚粗大,看起来很是憨厚。
    “这些人哪来的?”朱棣问道一旁被拘押下来的船管事。
    船管事已经被打了好几顿,鼻青脸肿的跪在地上哀求道:“是……是那些色目人卖给我们的,一个只要一包茶砖就可以买来。”
    我靠!
    朱棣彻底惊呆了。
    一个茶砖买一个人?没开玩笑?
    “这些金子呢?”
    朱棣指着地上一箱箱的沙金问道。
    “是……是色目人的奴隶们从河里淘来的。”
    朱棣再次震惊。
    河里淘黄金?
    这下子,朱棣的牙都要咬碎了。
    大明朝居然让这些王八蛋在海外经商这么多年,这么多年,损失了多少钱啊!!钱啊!那可是钱!
    以前对金钱毫不在乎的朱棣在见识了朱棡用钱堆战力的行为之后,也深深明白了钱的重要性。有钱,就能以少胜多!有钱,就能扩充军队!
    钱,才是强国的关键。
    “统统给我拉下去审!!”朱棡咆哮。
    他有些气的肝疼。
    陈顺走了上来。
    “王爷,炮舰到了。”
    朱棣大喜:“终于来了!老子还有个人还没收拾呢!”
    “这是从京师送来的信。”
    “三哥的信?”
    “是,除了晋王殿下的,还有燕王妃的。”
    朱棣忙接过信,思索了一下,撕开了媳妇给自己写的信。
    信的内容很简单,谢素这段时间一直在家里织衣,随行送来的就有谢素给朱棣做的夏装和秋装,还有两个香囊,都能安神。
    “夫君操劳民事,想来定是忧心忡忡,香囊可安神,夫君若是难眠,可放在枕边。家中一切安好,虎儿也在锦衣卫之中跟着操练,今年年末便可作为锦衣卫外放出京。”
    “母后那里妾身三日去一次,去的时日少了些,只是母后这些天大病初愈,不堪受扰。夫君在外切勿操劳过度,按时休息……。”
    谢素的信语句很淡,但即便是如此,朱棣也看到了信笺上那一抹淡淡的泪痕,他坐在码头的一块石头上,眉宇间有些愁容,眼眶也陡然烫了起来。
    双指不停去捻那一抹泪花干涸后的地方,随后轻轻一吻。
    海鸥乘着海风从天上掠过,带起一阵喧嚣的声音。
    谢素的信看完,朱棣又打开了三哥的信件。
    三哥的信件内容不多,但事情都很明了。
    第一件事是朱雄英和马皇后的病情,这件事朱棣已经知道,所以只是说了一遍事情的结尾,看到朱雄英和马皇后痊愈,朱棣的心里放下了一块大石头。
    第二件事,是对于朱棣下一步的动作。
    ‘山东之地乃文化之地,但这些年山东之地氏族墙头草来回摇摆不定,丑态一览无遗。父皇登基之时,和某家关系匪浅,虽定好两边进水不犯河水,但事在人为,某家近百万子孙……。’
    朱棡意思就是,朱家和孔家虽然关系很好。
    但换言之,他们跟谁关系又不好呢?
    谁当皇帝,他们就是谁的人。
    家里一百多万人,总不能靠着种地生存,私底下肯定有一些自己的产业。只要找出这些产业,总能找到他们的把柄。
    “三哥高见。”朱棣叹了口气。
    三哥所说一字不差,孔希言这座港口就是支撑孔家生存的不正当生意!没想到三哥已经提前看出来了。
    第三点,就是要朱棣将这段时间的盈利运回京师,京师纸钞虽不至于通货膨胀,但一下子抛出一百多万,势必会下降纸钞的信用程度,朱棡要一不做二不休,将纸钞直接推广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