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直不起腰的好官
作者:毕奇   大明:开局气疯朱元璋,死不登基最新章节     
    第二百一十七章:直不起腰的好官
    这话在朱棡看来,显得很是滑稽。
    你连造反都敢造,你有什么对不起百姓的?
    赵和说自己不愿反抗。
    但朱棡很快回信。
    大致意思就是。
    “不,你必须反抗!”
    造反的名号已经喊出来了,你不反抗怎么行。
    蔚州城内,知州赵和沉默的坐在自己的公堂之中,看着面前的信件,久久没有动弹。
    赵和已经四十多岁,看上去有些年迈,和同年龄朱元璋那样的身子骨没法比,坐了一会,赵和长叹了一声。
    正在他露出挣扎之色的时候,外面匆匆进来一个书吏。
    “大人,灵丘县林家的乡老求见。”
    赵和微微凝眉:“林家?他们此时来作甚?”
    书吏面露几分无奈:“林家老爷带着三百族中男丁,手持农具,都来助阵了。”
    赵和一下子身体一震,整个人如遭雷击。
    “快!快让林乡老带人回去!”赵和一拍书案,怒道。
    林家是灵丘县的人口大族,一家子有三百多户,赵和刚到蔚州的时候,林家三百多户人,吃不饱饭,被周边的其他家族欺凌。
    赵和知道这种情况,将官道改道到灵丘县,从此灵丘县有了官道的存在,可以在沿路开设小的摊位,日子才好过不少。
    书吏匆匆而去。
    但很快去而复返。
    “怎么回事?”赵和问道。
    书吏无奈的道:“林家的人都在衙门外坐着,不肯离去,而且他们说,要是朝廷打来,他们愿意为大人守城。”
    “不……,不可!”赵和下意识的站起身。
    无奈之下,赵和朝着衙门外走去。
    只是刚刚走到中庭,就被人拦下。
    拦住赵和的是一个白面书生,书生面容冷漠,淡淡道:“赵大人,如今正值关键时刻,还是不要见一些不相关的人好。”
    两人于屋檐下对立,赵和看着书生,道:“百姓是无辜的!”
    “赵大人,你是反贼。”书生漠然的提醒。
    “是,我是反贼,但百姓不该死!”赵和咬牙。
    书生见赵和态度坚定,有些愠怒道:“莫要忘了你是什么人!什么身份?赵大人是真的把自己当成是父母官了?”
    “你的作用是什么,不用某多言!做成此事,你自可隐姓埋名,从此逍遥一生。”
    “可若是做不成……。”
    书生没有继续说。
    赵和面如死灰。
    两人相继沉默之后,书生叹了口气。
    “赵大人,早日挣脱,了却心魔吧!这么多年你给蔚州百姓做的事,已经得到了回报,心里的愧疚,也该散了。”
    赵和面色苍白的坐下。
    他面色呆滞,又哭又笑。
    “散了吗?没有……,散不了……。”赵和摇头:“这一辈子都散不了。”
    话没说完,外面就有人传来消息,蔚州城城门受袭。
    “赵大人,带兵守城吧!”
    书生脸色阴郁的提醒了一句,便匆匆离开。
    谁也不知道这书生的身份和目的,也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对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一切,都藏在赵和的心中。
    赵和带着人赶到城楼的时候,便看到下面有好几百明军,赵和心头一定,不过区区几百人,想要攻破城门无疑是痴人说梦。
    只要能够坚守半个月,事情闹大,上面的人目的也就达到了。
    “大人,咱们……。”赵和手下的兵曹司兵参军疑问道。
    赵和摆手:“准备弓箭石块,敌军若是攻城,便全力还击。”
    他目光深深的看了一眼城下的明军,眼神充满了无奈。
    若是,自己当初没有委身,自己是不是也能堂堂正正的做个人?
    而不是活的好似一条丧家之犬。
    在城楼上观望了许久,明军没有攻城的迹象,赵和这才转身下了城楼。
    只是刚刚走下城楼,便看到许多百姓全部站在下面的街道上,赵和心头一震,脚步停顿。
    “乡亲们……这是……。”赵和不解,不安的双手僵在半空,疑问道。
    百姓们痛哭流涕。
    “知州大人,咱们愿为大人上万民书,大人,收手吧!”
    这句话,让赵和心头一痛。
    他何尝想造反?
    所谓造反,不过是这局棋局之中的一场变法罢了。
    一老者上前,道:“若是大人执意造反,老朽愿为大人马前卒!”
    说着,老人脱下自己身上的衣裳,露出了满是疤痕的上身,虽瘦骨嶙峋如枯槁一般,但老人身子还算精壮。
    赵和面色惨白,躬身道:“本官何德何能?”
    后面的百姓道:“大人是好官,咱们不愿见大人死。”
    赵和呆立原地,这一刻,他只觉得心如刀绞,痛彻心扉!
    自己真的是好官?
    不是为了赎罪吗?
    老者上前,喊道:“大人,咱大同蔚县和朝廷无半点瓜葛,但咱们还是认你这个父母官!只因您让咱们吃得饱,穿得暖,如今大人蒙了难,咱们也不会袖手旁观。”
    “我们蔚县人,是有骨气,知恩图报的人!朝廷要削官,我们不依!”
    “对,我们不依!”
    诚如朱元璋所说。
    百姓是最淳朴,最好骗的。
    只要对他们好,他们就听话,叫他们干什么他们都会答应!知恩图报的人或许不是全部,但绝对是大多数。
    北方人向来仗义豁达,不拘小节!为了大义抛头颅洒热血,不是为了成就美名,而是为了心中的气节!
    这一刻!
    站在百姓前面的赵和已经是面如金纸。
    他羞愧!
    他悲痛!
    为什么,为什么自己不是朝廷的官,而是班家的官!
    面对百姓,他赵和直不起腰。
    他悔!
    为官五载,赵和绞尽脑汁的改善蔚州百姓生计,五年来,他一分未贪,一分未动!蔚州从一个连百姓都只有两千户的贫困州,变成如今欣欣向荣的散州,他赵和功不可没。
    所有人都认为赵和是好官。
    是青天大老爷。
    可赵和心里,一直埋藏着自己秘密。
    他从小出身寒门,八岁开蒙之后被卖入班家为陪读书童,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班家的教育和恩惠。
    家族唯大的观念,在他脑中存在了几十年。
    吴元年,朱元璋杀一百多浙东氏族,班家及时扭转风向,投诚朱元璋,并举荐文人官吏供朱元璋使用。
    赵和,就是其中之一。
    朱元璋为了避免赵和跟浙东还有关联,将其远赴北方为官,而到了大同,赵和起初几年确实脱离了班家的掌控。
    但自从班用吉贬官外放到山西之后,他又再次见到了昔日的主子。
    而班用吉找到他的第一件事,就是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