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9章 好生照料
作者:一灯阑珊   谢邀,人在长安,正准备造反最新章节     
    大军开拔,慈州境内只留了一部分低阶校官维持当地局势。行营之内庄旭做主,但他到底是武官,并不多搭理陆德业郑奇文两人,只要注意别让人死在他手上就行。
    陆德业郑奇文大约自觉有倚仗,不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暂时没生出自杀保全“清名”的念头。
    庄旭说陆德业“病”了,那就是病了。不信?有太医的诊断和药渣作证。
    谁是我的敌人,谁是我的朋友?开口第一句就要分辨得明明白白。
    眼前一群官员少说在官场上混过许多年,哪怕真与陆、郑二人有几分旧交,亦只能立刻撇清关系。
    新任的汾州刺史纪建白客气道:“陆侍郎在此本该去拜会一番,但既身体不虞,便不打扰他养病了,还请庄校尉多劳心照料。”
    陆德业位置紧要,在朝堂上也算有名有姓的官员。如今没名没分的陷在昌宁行营里没有一丝消息,或者只是他们的位置得不到消息。
    人人都知道他坏了事,但朝廷没有明文处置,故还挂着吏部侍郎的衔。
    所以纪建白等人尊重是尊重,但见就不见了。让庄旭“照料”能是什么好结果。
    说到底他们一群人也是被官场欺负的“老实人”,好地方好官职够不上,才来补这个缺。
    比杜乔等人好在,他们不是被哄骗来的,根基深些抗风险能力更强。
    如今也就慈州刺史情况好些,辖区内的乱军都被扫平,只待正式上任。
    另外两位刺史没那么好的运气,他们的辖区还在打仗,甚至能不能打下来正式上任还是未知数。
    这么一想,吏部一直压着派官的请求也在情理之中。地盘尚未收复,官吏过来无事可干,且平添危险。
    庄旭咬牙回应道:“同朝为官,自该照料。”
    虚情假意大家都清楚,抛弃种种外在条件,庄旭和陆德业的官阶着实差得有点大,再加上文武之别,八竿子打不着,哪来的照料。
    庄旭哪来那么大口气,敢放言去照料一个六部侍郎?但现在不是特殊情况么,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纪建白:“庄校尉,不知我等何时可去拜会世子?”
    庄旭:“三日后会有一批粮草运送去前线,诸位大人可与之同行。”
    以这些人快马赶赴行营的劲头,再加上两卫军队对已经攻占地区的巩固。
    哪怕放他们往前线跑一趟可能都不会出事,但若是运气不佳,一出事就是大事。
    所以庄旭一方面派人给吴越送信,一方面把这群官员塞到粮草队伍里,安安全全的送到吴越跟前去。
    想打劫两卫的辎重队伍,那是熊心豹子胆。
    纪建白果断借坡下驴,“那我等三日后再来行营。”
    他们不愿意住在这儿,规矩大忌讳多,不如转回昌宁县城。
    庄旭无需多客套,“下官稍后派人护送诸位大人回驿站。”
    “点到”的意义不在于来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来了,表达臣服。
    一行人只来行营打个转便离开,陈镇混在人群之中并不突出,眼神收敛的观察着营地的布置,一座标准的战时行营。
    纪建白身体微微一侧,挡在他身前,低声提醒副手。“定安,莫要做多余之事。”
    朝堂上每个人都背景复杂,孤臣尚且有几门亲戚,遑论他人。
    陈镇族弟的岳丈就是刚辞官的吏部尚书,这份关系说来不远,但较真起来,也可以是没关系。
    陈镇被平调来此,显然没靠上这门姻亲的助力。
    纪建白担心陈镇因着这丝关系,帮骆闻打探陆德业在行营的虚实,最后牵连到自己。
    陈镇不过从前在边郡历练过,与军队有所接触,故而习惯性地多看几眼。他又不是军事奇才,哪能一眼看透营地虚实。
    陈镇不曾想到纪建白怀疑他私下为骆闻做事,只知军营重地忌讳颇多,应道:“是。”
    一行人走出行营翻身上马,却不忙着疾驰回昌宁,反而任由马蹄轻踏缓缓行走在道路上。
    纪建白望向附近的一片翠绿,目光幽深,“都是种的菜啊!”
    而且是两卫种下去的,百姓种地不会这么种。
    这是不是侵占民田,当然!吴越若非身份太硬,说不定被人参得灰溜溜返京。
    可法理之外尚有人情,他们一路行来,路上偶见民居却是荒凉破败无人居住,周边的土地自然抛荒成了无主之地。
    两卫耕种一季,至少延缓了土地荒芜的时间。
    百姓归来能接着往下种不必重新开垦,如果他们回得来的话。
    陈镇手指着远处,“都到收获的时候!”
    田地里有不少人挑着箩筐摘菜,看返回的方向是行营。
    隔得远辨认不出是何种蔬菜,但哪怕生长期最短的几类青菜也需一个半月左右,倒推回去大概刚立营的时候就洒下种子。
    一支在外征战的军队尚能沉下心种菜养活自己,只让人莫名觉得安心。
    庄旭刚开始筹备种菜的时候,确实打着省粮的主意,再者就是段晓棠提醒,人若一直只吃主粮,没有蔬菜肉类补充,很可能又回到夜盲的状态。
    军士们对此自然没有异议,一天到晚尽吃饭只会噎着。往里头添点菜蔬那叫改善口味,反正他们能吃饱,若是多点肉食就更好了。
    后来庄旭又发现一桩妙处,军营整体氛围压抑,上了战场是生死关头,下了战场又要面临不知何时再度开启的战事,人都是绷着的。
    外头有了一块菜地,空闲时去翻翻土浇浇水,心都能平静几分。
    一群官员回到昌宁时,万宜民等人早在城门口候着,来时附近荒芜的土地早就分下去,重新补上种苗,如今刚冒出一片绿意。
    只要不往内里走,忽略城门进出的稀少人数,看起来也是安宁祥和之景色,谁能想到这里刚经历过战乱呢。
    万宜民殷勤地将诸位上官请到驿站中,里头各色沐浴清洁的物品都准备妥当,官场上迎来送往是基本素质。
    想当初他们过来时,哪有这么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