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陈年旧事
作者:一灯阑珊   谢邀,人在长安,正准备造反最新章节     
    若说对白旻的印象,简单的概括——高傲的世家子。
    段晓棠:“你大哥认识李二郎?”
    至少段晓棠从未在李君璞嘴里听他提起过和白家的渊源。
    白旻一个未出仕的年轻公子,知道的内情居然比白隽还多,最大的可能就是认识当事人。
    白秀然:“我大哥只比李二郎大两三岁,怎么可能不认识。准确地说我大哥更熟悉的是李大郎。”
    长安高门子弟各有各的圈子,通常按照派系、出身、姻亲、年纪来划分。
    如白秀然白湛一般只会和相熟人家的子弟玩耍,但白旻作为梁国公府铁板钉钉的继承人,交往的都是各大权贵世家的未来家主。
    偶尔带着白湛,主要是去认认人。当初的李君璞也是这样被他大哥带去的。
    白秀然回忆一会,“李家兄弟年纪差的有点大,李二郎的大哥叫李君玘,年纪应该和楚国公相当,比我大哥大六七岁的样子。”
    李家兄弟的年龄差并不意外,否则三年前谁敢让一个刚及冠的小将领兵。
    段晓棠诧异,“楚国公不该和你爹一个辈分年纪吗?”
    天下勋贵之首的楚国公居然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
    “论辈分和我爹是一辈,但年纪只比我大哥大一点。”白秀然遮住半边唇,小声道:“主要他爹比较厉害。”
    先楚国公两朝权臣,而先梁国公在白隽七岁时就去世了。
    白秀然转回正题,“李二郎婚事内情我不清楚,但他如今仕途不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陈国公去世兄长兵败。”
    祝明月:“靠山倒了但根基还在。”
    行军打仗有几个常胜将军?军武世家只要男丁还在,扎根军中总有翻身之日。
    白秀然点头附和,“三年前大吴与突厥一战,我原以为李大郎是主帅,后来仔细打听才知道他只领兵一路,主帅是陈国公的儿子,李家兄弟的亲表哥。”
    “败师回长安,几位主将差点被推出去砍了,朝堂诸公求情方才保住性命。但其中被削得最狠罚得最惨的是李大郎。”
    这话信息量有点大,段晓棠歪着头,“偏将扛主责?”
    “这场战事前因后果父亲和大哥并未细说,我也看不到军报。但结果这样的。”李君玘失误最大还是被推出来的替罪羊不得而知,“但李二郎心里肯定清楚。”他是内行又是半个当事人焉能不查证。
    祝明月:“那他怎么不继续从军。”做着不尴不尬的县尉。
    昨日十七娘话里穿盔甲的少年李君璞已成执念。
    白秀然:“他是从不了军。”
    段晓棠:“军武世家不从军?”子承父业不是大吴人民根深蒂固的观念吗。
    白秀然:“当年李大郎也许是想携征突厥的战功,让两个弟弟出仕的起点高一些,没想到功亏一篑。”
    段晓棠:“两个弟弟,还有一个李三?”
    “你不知道?”白秀然奇怪,段晓棠常与李君璞比试,来往甚密,居然连对方的家庭情况都不清楚。
    段晓棠咽咽口水,莫名有些紧张。“我只知道他大哥爱养老虎。”还在长安郊外跑丢了。
    也不是真的一无所知。
    白秀然:“听说李三郎后来去郡县做官,也是文职。”
    处处透着诡异,祝明月:“很奇怪。”
    白秀然不故弄玄虚,“根源要往十几年前推,推到先楚国公和陈国公身上。”
    先楚国公,现任楚国公的亲爹,上一代权臣。
    先陈国公,战功赫赫的将帅,李君璞的亲舅舅。
    “楚国公和陈国公早先是一党,当今陛下刚继位根基未稳之时,他两联手把持军中大半壁江山。”
    既然说联手,想必主次分得不是特别明显,更像是合作者。亲舅舅,当朝权臣的合伙人,把持国家大半军队。
    祝明月段晓棠头一次对李君璞祖上曾经阔过有了深刻理解。
    白秀然:“后来陈国公或许觉得羽翼渐丰,不甘于人下,想另立山头。”消息来源是白隽,真实性相当有保证。“但随着两位国公先后去世,事情便不了了之。”
    人死万事消。
    祝明月抱着手,“但嫌隙已然种下,所以三年前现在的楚国公袖手旁观甚至落井下石。”只是奇怪主要矛头对准的是李君玘。
    不然一个能主动捞践踏青苗纨绔的权臣,还保不下自家昔日属下?
    白秀然无法肯定,“可能是吧。”毕竟在内宅,朝堂上的刀光剑影并不清楚。
    祝明月还是不理解,“这顶多让李家兄弟起点低些,可以从士兵小军官做起。”
    “这就不得不提现任楚国公了,”白秀然招招手示意两人坐近一点。“文韬武略,在世家和官员中名声甚佳。”
    祝明月段晓棠挪动椅子靠近,对这一评价保留意见。
    白秀然:“但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缺点——器量不大。”
    “妒才,不大可能,”段晓棠不信,“他两年纪差那么多。”对武将而言,十岁差不多算一辈。
    “这件事是我大哥提的,你们别往外说。”白秀然再度提醒,“早年楚国公大寿,陈国公带李二郎去贺寿。一番考校后,楚国公当场说:“你终当坐到我的位置”。”
    先楚国公什么位置,天字第一号的权臣。
    家长之间互相夸夸的话听过就算,唯一例外的是这个评价太高了。
    段晓棠:“两家不是闹掰了吗?”
    “是关系还好的时候,”白秀然补充,“楚国公以会识人着称。”说这话绝非无的放矢。
    冯晟是舅舅对外甥的看重,先楚国公则是站在国家重臣欣赏英才的角度。
    “当时勋爵贵戚文武官员都在,李二郎早年声名一大半是楚国公抬起来的。”
    白秀然终于说到重点,“但我大哥说,现任楚国公听到这句话时,脸色马上变得极难看。”
    不过很快调整过来,若非白旻当时年纪小定性不稳,四处张望还未必能发现得了。
    这才是白旻更深知的内情。
    前尘往事,当年李君璞顶多十岁出头,现任楚国公却已经是成年人。
    一般人听到自家阵营未来将有一个天才加入,作为下一任当家人最可能的表现是欣喜。
    谁会去妒忌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