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高大师看走眼了
作者:淡然一笑很倾城   透视鉴宝,我能一刀暴富最新章节     
    “师父,丁大师和他的得意弟子孙小川,刚才都被开除了!”沈如月道。
    “什么?”高远山大吃一惊。
    沈如月急忙走到他身边,低声将刚才的经过讲了一遍。
    高远山听完,脸色瞬息万变,震惊莫名的望着叶知秋。
    “老丁,这也太不靠谱了!这可是一千六百万啊!玩了一辈子古董,连是不是正品还分辨不出来吗?”
    高远山既愤怒,又隐隐为丁大师惋惜。
    丁大师有一定的才华,但是为人心高气傲,根本听不得别人的半点规劝,否则的话,他的鉴宝能力绝不在自己之下。
    他既然被清雅斋开除,用不了多久,就会传遍整个江海市的古玩界。
    古董圈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那些开古董店的,或者私人收藏古董的玩家,彼此之间就算不认识,但经过中间人,肯定都听过对方的名字。
    丁大师一念之差,恐怕在江海市以后没人再敢找他鉴宝了。
    “知秋小友,以后我们就是同行了!”高远山走过来,主动握住叶知秋的手。
    叶知秋笑道:“高大师,你说笑了!我就是挂个名,真正还得需要你坐镇!我刚才纯粹是运气好,以后还得多多向你学习!”
    “还请前辈不吝赐教啊!”
    高远山哈哈一笑:“好说!好说!我们彼此互相切磋学习,共同进步!”
    “知秋小友,你陪我上二楼看看,再替我们掌掌眼,看看有没有赝品!”
    高远山拉着叶知秋的手,就往楼上走。
    叶知秋暗自皱眉,他真不想趟这趟浑水,但见高远山真心实意求教,他也实在无法推辞了。
    两人上了楼,率先映入眼帘的,是货架上一只暗紫色的宣德炉。
    宣德炉的两耳已经没了,外表遍布着密密麻麻的划痕。
    叶知秋伸手轻轻捧起那只宣德炉,底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字样。
    “这只宣德炉是前年,我和大少爷在京城潘家园闲逛时,在一个非常僻静的摊位底下发现!”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是假的!我反复检测,觉得是真的!三千八百万拿下!”
    “回来后,我做了热释光和器物分子鉴定,的确是真品!”
    “现在宣德炉水涨船高,今年价格已经达到四千六百万了!”
    高远山滔滔不绝,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对自己的这次交易,非常满意。
    叶知秋将那只宣德炉放回去。他凝聚注意力,只觉得一股清凉如水的气息流淌进双目中,眼眸异常的舒服。
    忽然间,眼前升起一团灰蒙蒙的雾气。
    “假的?”叶知秋大吃一惊。
    透视之眼绝对不会错!
    价值三四千万的宣德炉,竟然是赝品!
    没想到高大师竟然也打了眼!
    叶知秋不着痕迹的望了一眼身旁的高远山,虽然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但是神色丝毫不变。
    “知秋小友,你鉴定的如何了?到底是真是假啊?”高远山侧头微笑的望着叶知秋。
    他心中微微有些惊讶,别人鉴定古董,最起码的都要随身携带专用的放大镜和强光手电筒等简单的设备,虽然不敢保证,但是自己多少有点底气。
    可是叶知秋,竟然只凭肉眼和伸手抚摸,就能断定,实在匪夷所思。
    他知道,古董鉴定和中医一样,也有“望、闻、问、切”四个步骤。
    望,就是观察古董外在的形状,颜色,保存是否完好等等。
    闻,绝大多数古董都是古代的陪葬品,常年埋在地下,受到水、土壤、空气等的侵蚀,带有特殊的气味儿。
    就算是一些流传在市面上的传家宝,经过人们长久的接触,自然也沾染上特殊的气息。
    这些极其轻微的气味,只有那些真正的鉴定大家才能闻得到。
    问,自然就是询问卖家,古董的来历、传承,这是最简单的鉴定方式,若是真的历史上那些传承数百、上千年大家族流传下来的物件,就算再不通,因为有名人效应,肯定增值几十上百倍。
    切,就是上手触摸,各个年代的工艺不同,制造器物的材质不同,给人的手感完全不一样。
    这四个步骤,看似简单,可是却都已经失传了。
    现在的鉴定师,都只停留在初步的“望”阶段,再有触摸,借用一些先进仪器,基本上就可以检测真假了。
    若是有哪位鉴定师稍微能闻出器物的气味,绝对能称神,所有人都会顶礼膜拜。
    “难道叶知秋已经掌握了‘望闻问切’这么高深的鉴宝术?”
    高大师心中嘀咕着,随即又摇了摇头,自嘲的一笑。
    “怎么可能?别说这种鉴宝术已经失传了,就算没失传,以叶知秋小小的年龄,怎么可能学的会?”
    “知秋小友,不要紧,你如果觉得是假的,可以尽管说出来!我再重新检测一遍!”高远山笑道。
    叶知秋微微一笑:“高大师,你这就是难为我!”
    “我刚才在楼下都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这两次捡漏和先前发现那只玉猪龙是假的,纯粹是运气!”
    “我这刚接触古董,根本不知道如何分辨真伪!”
    叶知秋笑了笑。
    “不过,我听说宣德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用黄铜铸成的铜器!”
    “宣德皇帝亲自监督,这在历史上非常罕见!”
    “而我更听说,那一批宣德炉一共制造了三千只香炉!”
    高远山点点头。
    “有的文献上说只有三千只,有的记录上说五千只,虽然数据略有出入,但肯定不多!”
    叶知秋道:“据说,宣德皇帝停止铸造后,原来负责铸造的官员和工匠们,仍然采用原来的图纸,进行仿造。”
    “民间的古玩商也纷纷假冒。”
    “有无数的仿品可以和那些真正的宣德炉媲美,权威专家们也无法分辨真伪,因此,国内外虽然有无数的宣德炉,但没有一只被所有人公认是正品。”
    “也正因为此,宣德炉在国际市场上的拍卖价格也极低,远不如其他金属器物。”
    高远山颔首道:“是啊!宣德炉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开创了用铜制造香炉的先河,但是因为后世造假者众多,完全可以以假乱真,让他根本卖不出什么好价!实在不应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