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内容统一,做好开头!
作者:武剑仙   我一个国家队,混娱乐圈很合理吧最新章节     
    对于自己接下来的工作内容,李景霖已然有了思路。
    主要抓的是学术方面的这个文化艺术资料片,毕竟,这是需要以较为学术的形式面向国际。
    至关重要。
    在逐渐夺回文化话语权的当下,学术上是必须要跟进,支棱起来的。
    这是自己最需要重视的内容。
    刚巧,在这之前,非遗的全国记录,可以对本次工作有着不小的助力。
    根据之前形成的最新统计与记录,形成基础框架,然后往里填即可。
    而其次重要的工作,便是大型舞台文艺作品。
    在这方面,自己并不需要亲力亲为或者指手画脚,和以往不同,这次只需要把控一下这大型艺术作品里里外外的内容与方向即可。
    不需要完全参与进去,但需要有具体的关注。
    然后才是去配合文化旅游的人,去搞相应的娱乐性质的文艺演出等等。
    这个主要是去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
    自己也不需要急啥。
    就在那一杵,等人联系自己,找自己帮忙即可。
    确定了自己工作内容的重心后,李景霖便开始动了起来。
    要搞关于敦煌艺术文化的内容?
    那直勾勾的扎在敦煌?
    显然不合适。
    如果是以往,是以一个内容创作者的思考角度来说,这样是很正确的。
    可一但视角放在了更大的范围来看。
    这就显得很小家子气。
    华夏最不缺的就是人才,现在的李景霖,要做的并不是将这些人才们比下去,而是要将这些人才的潜力调动起来。
    所以,视角要更放大一些。
    自己如果能以一系列的内容,引发文化圈,艺术圈,对于敦煌文化作品创作的热情与关注。
    那才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在内容上,李景霖看准了最该优先提上日程的内容。
    【河西走廊】
    正是因为如此,李景霖便直接打了一个飞的来到了长安。
    在飞机上,李景霖便已经开始构思起一些内容的安排。
    实际上。
    敦煌文化,河西走廊,大部分是在甘肃。
    起于乌鞘岭,终于玉门关。
    而之所以去往长安,主要便是因为.
    这里,是敦煌文化诞生的起点,这里是一切的发源地。
    敦煌,作为融合的东方与西域的文化艺术圣地,一切的开端,起源于汉代的张骞,起源于那丝绸之路。
    从这里。
    重走丝绸之路。
    对于这需要放送到国际上的文化艺术资料片,李景霖是很有野心的。
    学术,但绝对不仅仅只有学术。
    学术也可以很浪漫,也可以很生动,更是可以很艺术。
    纪录片,天花板还是可以很高的。
    资料片,也并非没有艺术价值与娱乐价值。
    寓教于乐,这资料片虽然主教,但也可以有乐。
    没了乐,那只是单调的学术展示,有了乐,却可以加深其影响力。
    于是。
    在李景霖的设想中。
    这纪录片,或者说,资料片。
    完全可以利用一种更加文艺的表达方式。
    比方说。
    【演】
    通过服道化与场景的设计,能够更加让人有直观的体验。
    而和电视剧不同的是.
    这种演,不需要有演员说台词,说台词,反而会很出戏。
    最好的方式,是利用服道化,音乐,场景,文物,甚至是地理图等剪辑,用这些背景作一個无声的信息注入。
    而内容,仍然是由资料片与纪录片常用的旁白来进行叙述。
    这样的话,可以保证虽有偏向娱乐的部分,但不失专业知识的庄重,有着严谨的学术支撑,但不至于严肃到看起来如上课般令人昏昏欲睡。
    在确定了自己的想法后。
    李景霖来到了各个需要接洽的部门,与各分项的负责人进行谈话。
    一走一过的,从长安,干到兰州,并且,直接通过画大饼+忽悠的方式,将资料片项目的总负责人唐文景,与大型文艺作品的总负责人的高明,全给拐走。
    直接拉到路上。
    顺着史书中记载的路线,先是拐了个弯,来到呼和浩特。
    旋即便从呼和浩特往河西走,打算穿越疆域,跨越帕米尔高原,来到吉尔吉斯,途径塔吉克,来到当初张骞走到的终点。
    乌兹别克。
    真的。
    还没等从呼和浩特到达河西,高明和唐文景便开始有那么一丢丢“后悔”。
    玛德失算,看到李景霖这位传奇人物,一时之间有点激动,糊里糊涂的就被忽悠着上车。
    “我说,小李同志,咱有必要这么形式主义吗”
    唐文景忍不住吐槽了起来。
    身为一个学者,唐文景虽然身体不差,但也肯定不算太好。
    当初,听李景霖描述这段路,唐文景单纯以为会坐着飞机飞一圈,感受一下当年张骞穿越大漠翻越高原,到达直线距离都有四千多公里的终点,又再次返回大汉的奇迹。
    可万万没想到。
    他踏马不是用飞的,直接是用走的。
    “哈哈,还是有必要的。”
    李景霖笑着点点头。
    看似无用,但实则影响深远。
    有些东西,只在纸面上谈,真的不够直观。
    “看,我们坐着先进的动车,一路从长安来到呼和浩特,又从呼和浩特来到武威,光是坐着,就已经很累了。”
    李景霖忍不住感慨了一声。
    “可是,当年的张骞,从长安起步,被困于草原近九年,九年的坚持,却仍然毅然决然的继续西行,穿越直线距离四千多公里的土地,沙漠,高原”
    “不更细致的感受一下,真的很难理解,这是何等的奇迹,张骞又是何等的毅力。”
    听了李景霖的话。
    唐文景的目光闪烁着。
    虽然很累。
    但并未反驳,更没不满。
    唐文景今年五十八岁了,年纪很大。
    他的父亲,便是上一代专门研究西汉文化历史的学者。
    因为很喜欢自己所研究的东西,便给儿子起名为“文景”。
    意喻着传承,也冀希望于孩子,能够打造盛世尽一份力。
    盛世,不只是衣食住行的盛世,也应该是文化的盛世。
    终于,在唐文景五十八岁的今日。
    也终于有了这文化盛世的曙光。
    不走一遍。
    唐文景确实感觉,可能会后悔。
    “直线都有近四千公里张骞能够安然无恙的回到华夏,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个奇迹,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意外中的意外,历史长河中,一个极低概率的兑现。”
    高明也忍不住开口吐槽了起来。
    一边走着,一边连连摇头。
    越走越感觉张骞真踏马生猛。
    想象一下。
    现在有个人,骑着一匹马,带着最基础的地图,通过捏吗日月星相辨别方位,从长安往河西走,走半路被抓回呼和浩特,软禁九年,继续开润。
    一润便是润到中亚,又从中亚润回来。
    都不说中间的艰难险阻和战乱了,哪怕是现代人走这么一路,那都得丢个半条命,运气不好,没命了也真的不稀奇。
    而在那个年代,那样恶劣的条件下,居然还能回来。
    这个概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那真的就是单抽出奇迹。
    而这样的奇迹,对历史的影响极为深远,甚至直接影响到了两千年后的今天。
    “小李同志的用意,我现在理解的更加深刻了。”
    高明呵呵一笑。
    这一路,对于高明这位从事过大型文艺作品创作的人来说,带来的触感是极深的。
    而李景霖的用意,更是让高明读懂了许多。
    眼前三位,一位是总管项目安排的,两位是负责单独项目的。
    经过李景霖安排的三人旅游。
    对接下来的工作内容,也进行了一波侧面的确认。
    【以“河西走廊”的故事为中心!】
    不仅是高明。
    唐文景也能明白这一层的含义。
    不免多看了几眼李景霖。
    总觉得,这小家伙这套路是真的深。
    越看越觉得李景霖老奸巨猾。
    如果李景霖上来就确定了工作项目的任务目标,以及围绕的中心主旨。
    虽然自己两人不会有什么反对的情绪,但也就是以对待正常工作的态度。
    若是稍微处理不好,或许还会对李景霖的“颐指气使”有所反感。
    毕竟。
    李景霖太年轻了,自己两人这么大年纪,面子上肯定抹不开。
    可李景霖啥话没说。
    以一种略带年轻人玩闹性质的“坑蒙拐骗”,带着自己两人重走丝绸之路,并且是这么“笨拙”,这么“充满形式”的走法。
    更进一步的感受历史带来的震撼。
    自己两人自然就会感受到更深刻的工作动力,将原本的“工作”,化作了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与“责任”。
    并且。
    确定了两人分管项目的主题内容,并且进行内容的统一。
    这内容的统一好处自然很多。
    互相协调中,彼此互利互助,交互度更高,并且,更加节省资源。
    “之所以选择河西走廊为入手,其实,主要还是为了开启一个有关于西域的创作热情。”
    李景霖轻轻一笑。
    “昭君出塞,封狼居胥,丝绸之路,西域诸国,敦煌的融合,历史的浪漫”
    有些话,李景霖还是没说。
    说了就会有些过分。
    比方说.
    进一步唤醒国人对西域文物丢失的记忆。
    铭记历史,牢记使命。
    重新夺回对敦煌历史文化的定义与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