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玄魔宗的内奸
作者:流局   大唐之盛世大柱国最新章节     
    乔洮阳素来厌恶他人追溯过往陈年旧事,然而赵德言至关重要,对其了解越深入,收集的信息越详尽,则对于破解当前疑案裨益越大,因此只能耐着性子聆听杨纂讲述那些尘封往事。
    “黎阳仓之战后,昔日的妖匪得以招安,赵德言遂归顺李神通,此时李神通尚未成为淮安王,攻打聊城之时,宇文化及粮草耗尽请求投降,神通却不允,并亲自督战。赵德言身先士卒攀上城墙,李神通......”
    “李神通唯恐赵德言抢了头功,竟鸣金召回己方兵马,此举让赵德言怒不可遏,愤而离开李神通,转而投奔隐居的太子李建成,助其讨伐刘黑闼,再次立下赫赫战功。待窦建德之事平定后,赵德言被提拔至东宫任职,受命担任贝州刺史。”
    “贝州不就是清河么?”乔洮阳脑中灵光一闪,杨纂笑着点头回应:“没错,他原本便是清河邪修之首,太子此举实则是将其故土交还给他。设若你是赵德言,是否会心怀感激,效忠太子呢?”
    “这么说,赵德言因忠诚于太子,在玄武门之事发生后,遭到了罢黜?”
    何乐为沿着这条线索推理下去,然而杨纂却摇头道:“具体情况不得而知,有人传闻他曾力劝太子先发制人,也有人声称他秘密向秦王,也就是当今陛下通风报信......”
    “总而言之,此人在某个时刻突然消失匿迹,官场上同僚私下相传,或许因其善于阿谀逢迎,不研修炼之道,一味钻营权势,惹得房相大人不满,因而逐渐失去了官职。此事在官场中被视为禁忌话题,久而久之,赵德言就如同消失般无人提及......”
    乔洮阳不屑地撇了撇嘴:“无人提及不代表此人不存在,既然留下了文书记载,必然可以追查到蛛丝马迹。”
    说着,他便径直拉过杨纂桌案上的名册翻阅起来,可不过瞥一眼,眉头便紧锁起来。
    何乐为见状也凑近一看,脸色立刻变得凝重,原来杨纂先前指点出的几页,竟然已被朱砂涂抹得面目全非!
    “连吏部的档案都不敢动?”
    杨纂淡然一笑,又翻开几页,只见后续诸多官员的记录同样遭到涂抹,更有甚者整页都被撕去......
    “有些秘事,非吾辈所能揣摩……”
    何乐明心中透彻,那吏部的仙籍名录,乃何等重宝级的仙廷文书,凡夫俗子怎敢随意篡改或是损毁,便是吏部天官恐怕都不敢轻举妄动。
    就算真是吏部天官所为,亦须思量再三,背后究竟有何神圣旨意?
    事实上,李世民曾试图令齐遂良窜改修真纪事与其他古籍文献,以期在仙史之上留得美誉。然而那些史官皆是铁骨铮铮之辈,断然不会轻易屈服。
    在此种境况下,该如何应对呢?
    何乐明瞬息间便代入其中,找到了解决之道:既然史官不愿改动历史,那么不妨将其他部门一些敏感的仙籍资料尽数抹去,即便日后仙史中有所记载,也将无从查证。
    但赵德言究竟是何许人也,竟让李世民不惜删除其个人仙籍记录?
    此人若是李世民亲命剔除仙籍者,现今却又成为神秘的隐仙,私下频繁出入东宫,并与太子李承乾交好,李承乾为何胆敢这般行事?他又存有何般图谋?
    此事无论怎样推敲,已渐显诡异,一旦牵扯开来,届时恐怕会有无数仙宗弟子因此陨落。
    “杨侍郎,对于这位赵德言,坊间可有什么别的传闻?或许别人不清楚,但杨侍郎您肯定知晓一二吧?”
    何乐明话中有话地询问,杨纂脸上显出难色,终究还是低声回应:“卑职听闻赵德言曾背叛仙界,投身魔族,正是他引导魔族侵犯中土,致使便桥之战发生,陛下盛怒之下,将他彻底剔除仙籍……”
    “叛仙?”何乐明震惊之余,细细梳理,愈发觉得棘手。
    投靠魔族,且亲自引领魔军攻打至长安城下,迫使李世民签订城下之盟的赵德言,竟然成为了太子李承乾的秘密顾问。
    秦英和韦灵符受太子之令,竟用成玄英仙尊的名义购买的隐秘仙府赠予赵德言作为栖身之处,而赵德言又将此宅转交给铁匠小五和狱卒居住。
    如此看来,赵德言极有可能是魔族打入大唐仙界的密探。一旦真相确凿,太子李承乾勾结魔族密探的重大罪名,必然板上钉钉。
    太子李承乾读仙籍时开小差都会被文官导师告状到李世民面前,如今私通已被李世民亲手剔除仙籍之人赵德言,一旦此事败露,李承乾不仅会丧失东宫之位,恐怕连自身仙首都将难保!
    “两位,此事关乎重大,切勿触碰已被剔除仙籍之人,以免惹祸上身,到时候谁也担当不起……”
    似乎仍心有余悸,杨纂又提醒道:“另外,今日虽轮到你们值勤,但我从未允许你们进入签押房,更未曾与你们有过交谈,即便有人追问,我也绝不会承认。”
    言罢,杨纂庄重地合上了仙籍卷宗,神情凝重肃穆,不见丝毫阿谀奉承之意,只让人感觉深不可测。
    “杨侍郎的好意,我们铭记于心。”何乐明致谢,杨纂自然颇为欣慰,微微一笑:“何公子若不踏入官场,实乃仙界一大憾事啊……”
    尽管诸多人口中皆言此语,然而自杨纂之口道出,何乐为却感其话语蕴含深沉的说服力。
    与乔洮阳离开修为管理局之后,何乐为暗自思量,是否应继续深入追查此案,毕竟涉及到了皇储李承乾,并且很可能引发一场修炼界的腥风血雨。
    “你有何打算?”
    何乐为这般发问,乔洮阳一时愕然反问:“有何打算?”
    稍顷,乔洮阳抬起头,眼神决绝地道:“自然是查清此案!”
    接着他又看向何乐为:“这桩案子是你引入其中的,你可别先行脱身啊。”
    “铁匠小五与那位狱卒极有可能隶属于赵德言的势力,这些人很可能都是域外邪族安插的奸细,要么罪孽深重,死不足惜;要么即使死去也无法洗净他们的罪行。就算此案不了了之,混淆视听,也不会有人多言半句……”
    乔洮阳这一席话,无疑是对何乐为的一种贬低与挑衅。
    即便可能波及到皇储李承乾,但若事实确凿,哪怕牵扯到他,那也是他德行不配地位,咎由自取,他人又有何过?
    “查!”何乐为吐出一字,字字铿锵有力。
    乔洮阳首次对何乐为投以赞许的目光,旋即又道:“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你了。”
    “交给我?”
    “要想找寻赵德言的线索,只有一处所在,那地方我无法涉足,只有你能进去……”
    “都水监?”何乐为聪颖异常,在吏部文书尽数被抹去的情形下,唯有都水监的典籍库或许还能留存有关赵德言的消息。
    “难道杨纂对我施加的最后一重试炼便是此地?”
    \"毫无问题,朝散仙请稍作停留,贫道立刻返回。\"
    裴洗玉的回答令何乐为感到意外且有些猝不及防,然而他旋即察觉此事恐怕并不如表面那般单纯。
    不出十五息的时间,裴洗玉已怀抱一只硕大的乾坤箱回归,箱内赫然陈列着各类卷轴,分门别类,确系都水监正阳司的仙籍名录。
    然而何乐为略一翻阅,便察觉其中猫腻——此非任何秘档,而是都水监明面上关于凡间水域官吏的记载,甚至连长上渔师这样的修炼者信息亦未载入,明显是在搪塞应付何乐为,怪不得他对何乐为欲查探何人之事全然不顾,原来是一心敷衍。
    \"裴真人,您似乎有所误解,我所寻找并非此类资料。\" 何乐为最终出示了刻有长上渔师标志的修炼令牌。
    裴洗玉眼神一眯,瞥了一眼令牌,脸上的笑意瞬间消逝。
    \"我清楚李朝散所需为何,只不过单凭这块令牌,你还未能具备足够的资格。\"
    他的话语坦率直接,反而令何乐为放心些许。若对方兜圈子,反会增添麻烦。
    收回令牌,何乐为又自怀中取出杨续赠予他的那只炼器宗师打造的铁扳指,示之于裴洗玉:\"令牌或许还不够,但这枚扳指呢?\"
    裴洗玉惊讶之余,伸出一手问道:\"可否容我一观?\"
    \"自无不妥。\"
    何乐玉将铁扳指递给他,后者便将其反复审视,确证其真假,良久方长长一叹。
    \"李朝散欲寻之人,究竟何许人也?\" 裴洗玉终究选择了妥协,递回铁扳指,并以双手呈上。
    \"贝州刺史赵德言。\"
    提及这个名字,裴洗玉不由得抬首望向屋顶,沉吟半晌,眉头逐渐皱起。
    \"赵德言一事,颇有些棘手啊,李朝散确要一探究竟乎?\"
    虽则都水监乃李世民秘密掌控的修行界情报机关,而何乐为原本仅存试一试的心态,但现在看来,他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裴真人尽管取出便是,我仅需一观,怎会有甚麻烦。\"
    裴洗玉犹豫再三,终摇头步入内室,捧出一份尘封已久的卷宗。
    \"多谢。\"
    何乐为拱手致谢,随即坐下细细研读这份卷宗。
    其中记载并不冗长,语言朴实简练,赵德言的一生与他先前所了解的基本吻合,唯独最后一段让他感到惊异:
    \"德言之媚,过于逢迎,以至于触怒圣上而不自知。皇上震怒之下,将其贬谪为民,逐至北方蛮荒之地。\"
    在李世民这位对臣下最为宽容仁厚的帝王治下,他可谓是史上罕有的开国后未诛杀功臣的天子,当然,功臣之中仍有两位因谋反之罪被处决,即侯君集与张亮。然而大唐朝众多官员之中,既有魏征那样的忠耿直言之士,也不乏善于迎合拍马之人。如此看来,若仅仅因为赵德言喜好阿谀奉承,李世民便将其贬黜为民,流放至北方边陲之地,此事实在不合常情。
    \"裴真人,这赵德言究竟是犯了何事,竟遭此重惩?\"
    裴瑾瑜对于赵德言的认识,显然远超那份卷宗所载,否则何乐尘方才提及此名之际,他断然不会瞬间拧紧眉头,更不会在尚未查阅卷宗之前便开始警示何乐尘,这一切都表明裴瑾瑜必定掌握了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那是多年前的事情了,具体详情已然模糊不清,仅听说他曾在宫廷之内妄议秘事。”
    触及禁忌之语?
    皇宫之内之事或轻或重,毕竟关乎皇家隐私,倘若仅仅因为这一点,赵德言作为一名有罪之人,为何会让裴瑾瑜如此忌惮?
    “我所欲闻并非朝廷之上那些泛泛之谈,裴典事切莫再敷衍于我。”
    何乐尘摩挲着手中的铁戒,眸光锐利如刀,令裴瑾瑜不禁心生怯意。
    “赵德言遭驱逐之后,竟引来突厥蛮族大军南侵,直逼长安,迫使陛下签订便桥之盟。那时大营之内仅有四人,圣上携贴身侍卫安元寿同行,而颉利可汗随行的便是赵德言……”
    “那一役,陛下险些就在大帐之中斩杀了赵德言,事后,赵德言便成为无人敢再提及的名字……”
    何乐尘未曾料到赵德言竟然能得到颉利可汗如此器重,近几年来,李靖等大将率军征伐突厥,而赵德言却暗中潜入长安城内,甚至藏匿于东宫之中?
    这件事无论如何看都觉得诡异异常。
    “如今赵德言身处何处,裴典事是否知晓?”
    裴瑾瑜眼神闪烁不定,何乐尘便已明了答案:“杨大人一直清楚赵德言藏匿于东宫之内?”
    “故此本官才会赠与李朝散一番忠告,切勿轻易触碰赵德言……”
    杨续知情,那么李世民自然也知情。当年那个誓要将赵德言赶尽杀绝的李世民,为何如今竟默许其频繁出入东宫?
    铁匠武大郎勾结突厥人买卖禁物,赵德言则是背后的联络人;再加上颉利可汗对赵德言的信任倚重,恐怕突厥潜伏长安的细作首领便是赵德言无疑。
    倘若李世民明知赵德言藏匿于东宫之内,他又怎能容忍此人在天子脚下悄然潜伏、窥探朝政,甚至迷惑储君呢?
    身为皇帝,绝不可能坐视赵德言这般老鼠在皇太子身边出没肆虐而不采取行动。
    既然杨续对此事了如指掌,为何还让自己涉险调查?
    何乐尘百思不得其解,只觉得陷入了重重迷雾之中,问题不在案情本身的扑朔迷离,而在这些人背后的政治算计。
    一旦牵扯进政治考量,何乐尘便无所适从,究竟应否继续深入,下一步该如何行动,他也犹豫不决起来。
    若是李世民确有更为深远的战略布局,而自己此刻却无意间阻碍,不仅会激怒李世民,万一扰乱了他的军国大计,对整个大唐而言都将造成难以挽回的危害,那才是真正的千古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