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病魔,放马过来!
作者:宅小书   金句制造机,我一手打造最强电台最新章节     
    有时候真的会感到很奇怪,顾知书在今晚的节目里,有提及哪怕一句抑郁症相关的话题吗?
    并没有。
    甚至他全程都和陈乐瑶在演双簧,搭档相声,以一种幽默的风格,将王阳明的生平事迹与功业展示出来。
    他并未歌颂苦难,对于王阳明在龙场的遭遇,也没有着重于困难方面的描写,几年下来吃的苦头,往往被一笔带过,反而是心境的变化,悟道的过程,浓墨重彩,渲染颇多。
    可以说,和很多所猜测的那样,顾知书可能会在节目里,描述一个出身苦难,但最终通过自己不懈努力,战胜困难,获得新生的主角,截然相反。
    从一开始,王阳明就和所谓的“苦难”显得格格不入。
    无论是他自己跳脱的性格,还是几乎完美的家庭背景,都让王阳明和普通的抑郁症患者,仿佛身处于两个世界之中。
    甚至,假如不是王阳明“自讨苦吃”,做出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举止,比如上书弹劾刘瑾啥的,他这一辈子,估计都能在顺风顺水之中度过。
    从出生到死亡,就没有尝过“愁”的滋味。
    这种人生剧本,估计能羡慕死当今99%以上的人群。
    但直到本期的《故事人生》结束,网上似乎都没有出现过“跑题”的声音。
    没有人跳出来指责顾知书的故事货不对板,和“定制题材”格格不入。
    更没有人跳出来阴阳怪气,说顾知书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扯了个虚构的故事。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顾知书已经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知行合一!”
    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可能她们已经寻找过了很多的名医,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很多的“方法”。
    有人说,多笑,哪怕是假笑,笑得多了,自然也就会内心变得开朗起来。
    也有人说,要多和朋友谈心、聚会,通过社交的热闹和欢乐来驱逐内心的恐惧和孤独。
    还有人说,要多读书,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然后就可以对抗抑郁。
    美食、旅行、登山、运动、冥想、健身……
    无数的“建议”如雪花般飞向那些抑郁症患者,每个人都对这个可怜的群体,报以极大的善心,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你能说这些建议是错的吗?
    估计不能。
    因为其中的某些建议方法,的确对个别患者,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也的确帮助到了一些人,从抑郁症当中康复,或者缓和下来病情。
    然而,这些具体的方法,其实并不能对每一个人都适用。
    有的病人觉得热闹会有助于自己的心情愉快,而有的人只会觉得吵闹,从而内心变得更加烦躁。
    有的病人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下,可以静下心来,享受安宁的愉悦,而有的则会陷入恐惧,宛若坠入深海之中,连呼吸都感觉困难。
    每个人的喜好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对同样一个事物,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即便是医生,都没有办法提出百分百正确的建议,因为有时候病人说的话,也不一定就是真心话。
    或者有些病人根本就连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都一无所知!
    这种情况下,任何建议都是不负责任的,甚至有可能好心办坏事,让别人的病情加速恶化。
    而顾知书借王阳明的故事,提出来的这个建议,就不一样了。
    抱歉,我不能给到你具体的建议,但我可以为你指出对抗病魔的方向。
    那就是阳明心学,也就是“知行合一”。
    只有你,才是最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那个人,只有你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好的医生。
    很多人都说,抑郁症的治愈很艰难。
    但世界上再难的事情,还有比做圣贤更难做到的吗?
    我知道你可能会很迷茫,很无助,找不到要发力的方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病情所压垮。
    没关系,这很正常。
    即使是天赋背景堪称完美的王阳明,也有过类似的迷茫经历,努力坚持了那么多年,却始终都看不到希望。
    甚至现实里发生的一切,都与他的愿望背道而驰。
    可他放弃了吗?
    并没有。
    人生本就是起起落落落落,失败才是对大部分人而言,永恒的主题,即使成为圣贤之前的王阳明也不例外。
    但坚持就能看见希望。
    不要畏惧,不要退缩,去大胆面对你的病情,去了解你的病症,去直面你的心魔,了解清楚你的敌人到底有什么本事,又是哪里让你感到害怕。
    这便是“知”。
    然后,不要盲目地去对抗它,因地制宜,因时而动,找到合适的方法,再精准动手,一击毙命。
    这就是“行”。
    当你能够做到“知行合一”的时候,你将无所不能,将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听上去可能很虚,但也许,这就是抑郁症患者,真正需要的力量。
    来自心灵的力量。
    她们往往并不缺乏具体合理的建议,她们更多时候缺少的,是走下去的动力和勇气。
    正如“要乐观积极的喵喵”在听完节目后,用另一封手写信,在论坛上所回复的那样:
    “曾经,我试图去了解过抑郁的起源,去探究其根本原理。
    最早关于抑郁的记载,来源于公元前两千年的米索不达米亚,抑郁的拉丁文意思是‘压下去’(deprimere)。
    然后我听说了这么一则故事——
    【他躲在卧室,吓得浑身发抖,四肢虚弱到了极点。若他对神与国王怀有愤怒;若他时常惊恐万分,噩梦连连,昼夜难眠;若他(由于)缺少食物和饮水而虚弱;若他(在交谈时)忘记想说的话;那么,是(他的)神将愤怒降于他身上。】
    在这些文字中,抑郁症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精神问题而非身体问题,可能是由恶魔附身引起的。人们通常不会寻求医生的帮助,而是需要向牧师祈祷。
    那时我便时常开始恐惧,人,怎么可以对抗神的力量呢?
    后来在20世纪60年代,抑郁症被诊断为一种情绪障碍,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物理治疗共同起作用。
    但随着一个又一个的病友离去,我开始怀疑,这些所谓现代的医学方法,真的能够起到效果吗?
    我应该选择相信宗教还是相信科学?
    我应该祈祷还是吃药?
    如果我选择了其中之一,但却选错了方向,是不是意味着我和健康越来越远,距离死亡越来越近?
    过去的自己,一直都在害怕做出选择,在怀疑的恶性循环中,变得怯懦,胆小,被恶魔所嘲笑。
    但现在,我突然明白了。
    世界上哪里有一开始就注定是正确的道路呢?
    即便有,那也不是书本、医生和任何人能够指引你走到路上的,只有你自己,能够明白你内心向往的地方。
    所以,我决定了,从明天开始,我早上去教堂礼拜,中午去佛寺烧香,晚上去诊所接受医生的诊疗。
    我星期一笑,星期二哭,星期三找朋友聚会,星期四在家里冥想一天,星期五看喜剧电影,星期六看虐恋小说,星期天我抽签,重复一次前面的操作。
    病魔,来吧,放马过来!
    我倒要看看,是你折磨得我难受,还是我把你折腾得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