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我便是唯一的光
作者:宅小书   金句制造机,我一手打造最强电台最新章节     
    “群体只乐于接受最简单明了的号召和主张,不关心证据和论述。
    越是迎合人群需求的简单主张,就越容易得到群体的拥护和支持。
    因为整体智力的下降,所以群体特别易于被暗示所误导,相信并传播荒诞不经的传言,接受稀奇古怪的理念……”
    有完没完?!
    到底有完没完?!!
    蕤雅绝望地看到,随着顾知书对“乌合之众”剖解得深入,直播间里的实时在线人数,在不断减少。
    杀伤力太大了!
    虽然顾知书没有指名道姓,说他所指向的到底是哪个群体。
    但只要是经历过这些时日三行情书大赛相关事件的亲身经历者,都很容易对号入座。
    知道最气人的是什么吗?
    是你明明知道对方在骂你,刚要愤怒反驳的时候,忽然见对面轻飘飘地来上一句——
    “请勿对号入座!”
    瞬间能把人憋出内伤!!
    此时和蕤雅一样难受到心态爆炸的,还有苏小丽。
    她眼下的心情,就像是吃了刚从粪坑里爬出来的苍蝇一样,难受到不行。
    听听顾知书说的都是些什么话?
    迎合人群需求、不关心证据和论述、易于被暗示和误导……
    虽然每一句话都是在指向“群体”这个特定的概念,
    但她身为独立的个人,怎么就听着这么刺耳,这么讽刺呢?
    她已经能够想象,第二天电视台办公大楼里的人,会在私底下如何议论这件事了。
    作为全权拍板做出处理措施的电视台负责人,她的所作所为,可不就和顾知书口中的“乌合之众”,不谋而合吗?
    关键是,顾知书说群体的智力水平,是在平均水准线以下的……
    岂不是说,她苏小丽的智力,也在平均线以下?
    可如果真的是这样,那都算了,问题是,苏小丽知道,她做出决定的原因,不是因为盲从和误导啊!
    对于顾知书是被冤枉、被污蔑、被陷害这件事,她完全是心知肚明。
    匆忙下令发出那则道歉通告,完全是出于其他目的,想要借势给顾知书来个下马威。
    但这个目的,只有她自己清楚,旁观者可不会这么“体贴”地站在她的立场思考问题。
    而且,她能出面解释吗?
    对同事和公众说,我不傻,我其实对事件的来龙去脉都心里门清,只是为了敲打下属才做出这个决定……
    根本就不能解释!!
    此时此刻,苏小丽总算是理解了那句“冤枉你的人比你更知道你有多冤枉”。
    她知道顾知书是被冤枉的,顾知书也知道她在冤枉自己,于是顾知书反过来又在冤枉她,她也明知道顾知书是在故意冤枉她……
    而她却对此束手无策、哑口无言!
    简直憋屈到想要吐血……
    但来自下属的刀刀暴击、真实伤害还没结束。
    她一口气还没咽下去,又听见顾知书在节目里说道:
    “群体心理的第二个特征,就是自信心爆棚,想干就干,横冲直撞。
    甚至有点无法无天的感觉。
    因为他们会觉得人多力量大,能完成许多胆大妄为的事情。
    另一方面他们会存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以为躲在人群之中,就不会受到应得的惩罚……”
    苏小丽已经失去了愤怒的情绪了,越听心里就越是拔凉拔凉的。
    接下来的将近两个小时时间,几乎成为了顾知书的单方面理论输出。
    他总结了乌合之众的三个重要特征——
    低智商、高自信、情绪化!
    他分析了乌合之众的产生与发展,区分了导致群体出现的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
    他强调了领袖是群体现象中一个很特殊的角色。
    因为群体是在领袖的带领下,展开行动,如果领袖是失败的,群体也注定会随之滑向深渊。
    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这下子,蕤雅和苏小丽的脸色是彻底变成铁青了。
    顾知书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个响亮的耳光,扇在他们的脸颊上。
    火辣辣地疼。
    而她们却不能因此发作,因为——
    “请勿对号入座哦~~”
    但顾知书也并非完全按照《乌合之众》的原文来进行诠释。
    比如古斯塔夫·勒庞在书中曾提出过一个很具争议,并且放在当今年代会引爆舆论的可怕观念——
    他把群体类比成为“妇女、儿童和野蛮人”,意思是讽刺这三种人不通过大脑,而是通过脊髓神经来支配行动。
    顾知书即便是胆大包天,他也万万不敢原封不动地把这部分内容在节目里抛出来。
    虽然勒庞的观点和他所处在拿破仑时代的社会背景相关。
    但顾知书觉得,还是保命要紧,直接删除了这部分的内容。
    “最后,我想借着今天分享的这本《乌合之众》,来谈谈个人在现代社会里的选择问题。
    毕竟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生存。
    假如个体在群体的洪流面前,被裹挟进浪潮之中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妥善处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呢?
    是该随波逐流,还是选择独善其身?
    在此,我不由得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两段话。
    他说——
    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的,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了,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他还说——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当顾知书说完这两段话后,全世界好像都瞬间陷入到沉寂。
    张子青摘掉耳机,不顾身旁被惊醒的夫人,冲入书房,摊开了纸张……
    季皋双手捂住了嘴巴,眼神闪烁着不可思议的光。
    安卉整个人愣在了原地,有种全身鸡皮疙瘩竖起的刺激。
    陈乐瑶、杜夕月、杨铭、林薇、汤光远等等一众年轻人,胸腔里好像有一股气在酝酿,在荡漾,仿佛有一颗参天大树的种子,在发芽,在成长,即将要破土而出。
    蕤雅和苏小丽,以及许多带着戏谑心情而来的网红水军们,此刻齐齐面如死灰,一言不发。
    没人想到,顾知书在谈了一晚上的乌合之众后,竟然在节目的最后,直接对内容进行了升华。
    而这用于升华的两段话,竟是这般振聋发聩,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