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作者:宅小书   金句制造机,我一手打造最强电台最新章节     
    顾知书情知自己不是虚构,没有被封号的危险。
    而且他处心积虑,在节目里疯狂打窝,也是存了私心的。
    他尽管没有剽窃前世经典作品署名权的打算,但身为重生者,顾知书的骨子里还是商人习性。
    没理由放着重生者的巨大优势不去利用,将到手的宝山拱手让人。
    作品是一定要放出来的,但顺序很重要。
    尤其是第一本拿出来的作品,更是重中之重,顾知书必须要弄清楚自己首先要获得什么,然后才做决定。
    早在安卉联系他之前,他就已经想清楚了这个问题,并且提前做了准备。
    如今,
    正是顺水推舟的时候。
    “是的,那些作品,都是真实存在的。”顾知书点头道。
    安卉眼中忽然像是有神采闪烁,清冷的脸庞也一下子变得有人情味起来。
    “我,能先一睹为快吗?”
    “当然。”
    顾知书从背包里,取出一沓打印纸。
    安卉接过一看,眉头上挑,脸上是难以掩饰的意外。
    她怎么都没想到,顾知书递给她的作品,竟然是一本在《深夜巷话》里面,从未被提及的书籍。
    名字是——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什么鬼?
    再看副标题——
    “一本为所有人而又不为任何人的书”?
    安卉已经不知道有多久没看过这种故弄玄虚的标题了。
    她用耐人寻味的目光看了顾知书一眼。
    对任何一本书籍来说,起这种似是而非的标题都是利害参半的。
    好处是能很大程度上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
    比如,读者会去猜测,什么书是写给所有人看,但又不是为了任何人写的书。
    好奇心作祟下可能会从茫茫书海之中,将这本书捡起来,翻看两眼。
    但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在拉高读者期望值后,一旦内容上稍有瑕疵,就会引发反噬。
    就这?
    什么玩意也敢起这种标题!
    如今电子书大行其道,公众号和博客的出现导致阅读碎片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加上铺天盖地的排行榜和专业书评可以随意查看。
    已经越来越少作者敢在书名和标题上,玩太多花样了。
    而顾知书则可谓是胆大包天,第一本对外出版发售的实体书,就敢起这种莫名其妙的书名和故弄玄虚的副题。
    他真不怕被反噬,从而引来骂声一片?
    安卉沉住气再往右下角看去,只是一眼她的眸光就像是被定住了一般。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着。
    是他?!
    原来他的全名,是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吗?
    安卉感觉心中忽然有一股莫名的颤栗感升腾而起,让她浑身都酥酥麻麻的。
    清冷的脸上也浮现出一抹轻微的淡红色泽。
    她怎么都没想到,昨晚刚从灵魂上和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男子,产生了强烈共鸣,今天就能一睹他的着作。
    本来她还打算在谈妥前面顾知书提及过的书名后,主动开口约稿尼采的书呢。
    如今却是正好,省去了她许多的功夫。
    安卉迫不及待地翻到了第二页,
    由于顾知书是打印出来的稿件,因此行文十分整洁,阅读起来没有丝毫障碍。
    而让安卉万万没想到的是,顾知书在这份稿件之中,上来并非正文,而是一段关于尼采生平的简要概括。
    真不知道是该说这男人入戏太深还是善解人意,总之算是做戏做全套了。
    不过,正合我意!
    安卉轻抿了一口苦涩的冰美式,提振了精神,开始认真地阅读起来。
    【一 忧郁的小诗人
    1844年10月15日,尼采诞生于德国东部一个僻静的小村庄勒肯……】
    咖啡馆墙上的时钟在滴答滴答地走动,时间也随着舒缓的钢琴曲,在不知觉中流逝。
    安卉一开始的神态是放松之中带着一丝挑剔的。
    她也不相信在网上根本查不到的人物,能被顾知书详细地介绍出生平履历。
    这是比虚构一部不存在的“着作”更艰难的事情。
    她其实倾向于网上的另一种猜测,那就是包括《鹊桥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诗歌作品,其实都是顾知书的原创。
    之所以假借一个不存在的历史人物之口,是为了更好地传播推广,是一种另类的营销手段。
    反正,无论你怎么解释,人们都只会相信自己亲眼看见的事物。
    当所有人都只看到你顾知书在口若悬河,而尼采、普希金、秦观等查无此人时,自然而然会将署名权安在你顾知书的头上。
    从而实现名利双收。
    比起自己来为这些作品声嘶力竭地呐喊,这种被动享受读者们“黄袍加身”的行为,反而更具戏剧性和影响力。
    当然,安卉也没有“揭穿”顾知书的打算。
    反而她有配合对方演出的充足理由,毕竟,出版社也是要考虑新书宣发效果的,不是吗?
    除此之外,她也乐意在心中保留一个“尼采”的形象。
    假如尼采的脸变成是顾知书的话,她会有幻灭感的。
    自欺欺人的感觉,有时候真是相当不错!
    但读着读着,安卉的心态就发生了变化。
    似乎,事情的进展,和她来之前的构想,有那么“一点点”的出入啊。
    顾知书在前言之中,为尼采写上的生平概括,是不是也太详细了点呢?
    他写了尼采的童年,4岁丧父,造成了他孤僻不合群的性格,喜欢在郊外踽踽独行。
    十岁开始写诗,一年之中写了50多首,晚祷的钟声、父坟、生命的无常、幸福的虚幻,这些都是十几岁少年创作的主题。
    他写了尼采对音乐的爱好、对古典文学的精通、对爱情的羞怯、对挚友的攻击和批判等等。
    尤其是前言之中,还提及了尼采的另外两本书——
    《悲剧的诞生》以及《权力意志》。
    最后,更是重点描写了逝世前尼采因精神病而疯狂悲惨的晚年:
    他走出寓所,看见一个马车夫在鞭打马匹,于是他冲上前去,护住了那匹马。
    随后他就昏倒在地,醒过来时已经疯了。
    途经水上城市时,他站在桥上诵读了自己的优美绝唱——
    我的心弦被无形地拨动了,
    悄悄弹奏一支船歌,
    战栗在绚丽的欢乐前。
    你们可有谁听见?
    ——
    没有人听见他的心声。
    他从小到大得到的爱和理解都太少了。
    孤独使他发疯,他也终于在疯狂中摆脱了孤独。】
    通过这几段概括性的生平描写,尼采在安卉的心目中,顿时变得立体且有血有肉起来。
    她决不相信有人会为了一个“虚构”的人物,写出这么一大段从幼年到暮年近乎是“啰嗦”的生平履历。
    她更是找不到顾知书会这样做的半点合理解释。
    除非……
    在他的心目中,是真切有存在过尼采这么一位人物。
    而他想要把尼采的思想,通过这部作品,传递给所有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