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周大人
作者:青青紫紫的荒古龙族   长兄在上最新章节     
    另一边,松山书院。
    谢琛去书院待了一个多月,祖母那边便派人来,让他们准备回府。
    国公府都知道老夫人说一不二,做事也极为可靠。谢琛没有犹豫,也不敢违背祖母,向书院夫子请假后,便吩咐书童收拾一下和谢宴周谢琰一起回府。
    三人一同坐在马车内,有种莫名尴尬的气息在几人之间蔓延。
    几人都未开口说话,只静静的坐在车中,看着也是早就适应了彼此的沉默。
    今日本来有三辆马车,只是另外两辆马车的车夫昨晚一块吃饭,不知是不是吃坏了东西,今日便不方便驾车。
    谢琛他们都没有细究,都是男子,又没有男女大防,干脆便坐上了同一辆车。
    谢琛平日和谢宴周有往来,谢宴周作为大他一岁的堂兄,学问也比他好些,所以他偶尔会向他请教。
    至于谢琰,他平日一个人独来独往,时常连书童都不带。他试着向前搭过话,谢琰根本不理他,如此多来几次,他便也不想热脸贴冷屁股了。
    谢宴周和谢琰,两人关系更是尴尬,谢琛也没见他两人说过话。
    所以说,侯府的这一代男丁,几人之间虽然年岁相差无几,但也算得上互相不算太熟。
    谢琛一开始想找个话题开口聊聊,奈何少年心气也高,想了一会儿干脆放弃了。三人平日都是这样相处的,没必要刻意打破。
    一路前行,马蹄声哒哒作响,外头是尖锐刺耳的蝉鸣,随着日头上来,车内温度也慢慢升高了些。
    马车内的几位少年眼中并无不耐,只是依旧沉默着。
    马车从松山书院出发,一开始晃晃悠悠走着山路到后面进了京城郊外官道,路面平稳起来,终于到了午后,众人回到了国公府。
    一听到表哥回来的消息,玉珠就知道,她等待已久的时机终于来了,而且自己只有这一次机会。
    按照上一世,过了年姨母就要开始为她相看合适的人家,玉珠记得,当时姨母也是费了极大的心思。因着她尴尬的身份,婚事实在不好找。
    书香门第自然是看不上她,姨母也不敢去问,怕到时候伤了女儿家的脸面。
    上一世也相看过几家耕读之家,耕读之家虽不算富贵,但可以赌一个男子往后的前程。且这种家风一般不错,一家人愿意齐心协力也有上进之心。
    可是耕读之家人家娶媳妇要么就是娶个助力,要么就是找个门当户对。很可惜,她这两项都不符合。
    最后只能寻些富贵人家,富贵人家正是需要定国公府这个名气,虽然她和国公府关系也不大。
    这一世,她不想再走这条路了。不是觉着富贵人家怎么样,而是如果成婚,她想找一个只有她一个的男子,哪怕对方不够喜欢她,她也要那男子只忠诚她一人。
    谢宴周,却是最好的选择。
    前世这个时候老夫人便是请了朝中刚退下不久的周大人来给谢家子弟讲学。
    玉珠前世听徐氏说过,周大人是能臣,历经三朝,这次告老,本打算回乡颐养天年。没想到却被老夫人请了过来。
    老夫人自然也是希望家中子弟有个好前程,也是思量许久才决定去请周大人。
    周大人作为能臣,自然身上也是惹了不少官司。京中的人家不会留他,唯恐惹祸上身。
    可她定国公府不怕,她丈夫儿子都没了,而且儿子还是救驾没的,就这个功劳,谁敢说闲话。
    如若自家孙儿庸碌,那就等着及冠后做个闲散公爷过一辈子,也可尽享清福。可是自家孙儿并不是庸碌之辈。
    包括谢琰,还有庶子家的谢琛,虽然她不甚关心,但看着往后都不是泛泛之辈,自然不能误人前程,定然得竭尽全力去托举他们往更高的地方迈进。
    松山书院学些学识自然可以,可是官场以及朝廷上的事,却不是松山书院的那些教书先生可以教出来的。
    自家的国公爷和老国公爷又没了,根本无人指导他们这些。
    所以她再三思量,终是趁周大人离京之前下了帖子,又亲自备礼去拜访了周大人。并表示自家孩子可以认个干亲,到时侍奉他终老。
    周大人对旁的倒无兴致,侯府认个干亲并侍奉终老他却心中觉着可行。
    一是他自己并不想离开这他待了几十年的京城,这京城内里风起云涌,他既然能在官场待几十年,历经风雨却苦苦支撑,不愿告老还乡。
    除却喜欢为天下百姓做一些实事,也是因为他享受这权利带来的刀光剑影,他享受在属于他的战场厮杀。
    二是国公府富贵,由他们养老送终自是不错。
    他知道老夫人是将门出身,他在朝堂自然也和已逝老国公爷和国公爷打过交道,不说旁的什么,大家都是在其位谋其政,但至少是个真心为民的。
    想清楚后,他私下偷偷去松山书院看过他要教的这几位少年,确实人才、学识各方面都不错。
    他做了一辈子的纯臣,所以身边也没个交好的同辈。他自小家中贫困,由祖母抚养长大,身边的亲戚尽是豺狼。真让他还乡,他也不想。
    考中后便回乡成婚,又马上被外放南地,便带着夫人祖母去了那边,那边乡人野蛮,需要教化,他自小吃过的苦头不知多少,自是不怕这些。
    熬了九年,得了政绩,才得到官家青眼。
    后面成婚十年夫人也未有孕,找大夫看了发现是他无法生养孩子。他内心矛盾痛苦过,男子无法生育确实是让他体面尽失,可是久了也就不在乎了。
    他的一生,又不是为了有个子嗣,只是连累他夫人一辈子没个子女,他觉着愧疚。
    等送走祖母,他便带着妻子留京,开启了做官的漫漫长路。
    因为少年时对族中人印象不好,他心中隐有忿恨,所以也没想过过继。
    等年岁大些,官职越来越高,心也开始软了,却更加不想了。他作为纯臣,背后没有靠山,很可能朝不保夕,万一出了事,孩子也遭连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