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图穷匕首现
作者:惠子521   大明:皇兄,你的江山我来守!最新章节     
    四月二十日。
    在与\&天子\&的\&商议\&未果之后,朝廷重臣聚集在吏部衙门,就\&皇族\&离京就藩之事展开朝廷辩论。
    春天的天气变化无常。
    早晨还阳光明媚,现在却下起了倾盆大雨,给渐渐变得\&燥热\&的京城带来了一丝凉意。
    然而外面的大雨并未影响到吏部衙门,官员厅堂里的气氛异常\&热烈\&,穿着各式官服的大臣们反应各异。
    有人面无表情,事不关己;有人怒目而视,带着讽刺;更多的人面色涨红,呼吸急促,似乎刚刚经历过一场争吵。
    大概是意识到众官员心情不好,来往伺候的吏员小厮也都小心翼翼地屏住呼吸,不敢发出一点声响。
    即使必须为厅中的大臣们添茶倒水,他们也会谨慎行事,生怕惹恼了这些官员。
    厅中的\&争论\&已经持续了一个上午,但仍然没有结论。今天这场关于是否让\&皇族\&离京的朝廷辩论,依旧没有结果。
    \&廷议\&通常是明朝选拔重要官员的方法,规定由内阁和六部九卿的官员参加,对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进行讨论,并提出几位\&候选人\&供\&天子\&最后决定。
    随着时间推移,\&廷议\&除了选拔官员外,也逐渐承担了其他职责。
    比如像当前\&皇族\&离京这样的悬案,就可以通过\&廷议\&来做出最终决定。
    按照常理,\&廷议\&应由\&天官\&即吏部尚书主持。但自从前任吏部尚书周应秋因\&天子\&治罪入狱后,这个掌握官员升迁大权的职位一直空缺。
    因此,今天的廷议由三位内阁大臣主持。
    看到争论许久仍无定论,且已到下班时间,坐在首位的三位内阁大学士不约而同地起身,向周围的同僚点头示意后,在吏员的陪同下离开。
    尽管今日\&廷议\&无果,但他们毕竟是统治天下的内阁大学士,所以厅中的大臣们无论心中有何想法,都起身相送。只有新入朝的詹事府少詹事钱龙锡依然坐在原位,看着三位阁老渐行渐远的背影露出得意之色。
    除了钱龙锡,还有几位身着青袍的官员在交换眼神后,默契地笑了。
    他们的官职虽不高,但作为\&清流\&的翰林,他们是未来大明的中坚力量。
    要知道,自从成祖朱棣迁都后,大明就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无翰林,不入阁”。自从“宁锦大捷”后,朝廷对辽东将领和东江的毛文龙的封赏就一直争论不休。尽管经过天子的“力排众议”,最终做出了决定,但在不明真相的百姓看来,朝廷此举颇有卸磨杀驴之嫌。想到这里,钱龙锡脸上的得意更加明显,若非周围还有兵部尚书王在晋等人在场,他恐怕已经笑出声了。
    既然当今的天子被誉为“中兴之主”,这样的赏罚不公的抱怨自然就落在了三位大学士的头上。当前“宗室出京”的议题在廷议中仍无结果,在风雨交加的局势下,这三位阁老“无所作为”、“执政无方”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那位“帝师”孙承宗是东林出身,刘鸿训刚被天子“起复”,不宜轻举妄动,但天启朝遗留至今的李国普恐怕得引咎辞职。
    目前礼部和吏部尚书的职位空缺,督查院一直是东林党的“大本营”。如果李国普辞职,东林党就能一举收复失地。到时候,钱龙锡就会毫不犹豫地接手“内阁”,主宰天下。东林党已经太久没有在崇祯朝占据重要地位了。
    ...
    ...
    仅仅过了两柱香的时间,廷议无果的消息就被送进宫中,报告给了天子。知道天子心情不佳,司礼监秉笔王晨恩行事格外谨慎,生怕惹怒天子。
    “有消息了吗?”
    看到司礼监秉笔唯唯诺诺的样子,天子随手放下奏本,不置可否地问。
    “回禀皇爷,有...”
    面对天子审视的目光,王承恩有些犹豫地回答。
    “未能达成共识吧...”
    闻言,案牍后的天子轻轻一笑,似乎有所感触地说。
    这话一出,王承恩心里咯噔一下,酸楚无比。虽然他没说什么,但他的反应已经说明了一切。自古以来,能成为皇帝侍从的宦官都不是愚笨之人,更何况朱由检已登基半年有余,王承恩耳濡目染,自然也变得“成熟”多了。
    现在的他明白,这些气势汹汹的“东林”别有用心,目标并非眼前的天子,而是直指朝中的三位阁老。尤其联想到“东林”过去的行径,王承恩的脸色更加难看。昔日“众正盈朝”的东林官员为了排除异己,不仅猛烈抨击政敌,让他们失势,还要彻底摧毁他们的名誉,使他们无法再踏入朝廷。如今的大明好不容易才稍微“安定”下来,这些“乱臣贼子”又跳出来兴风作浪。
    考虑到王承恩的脸色更加阴郁,如果他有当年“九千岁”的五分决断,他应该在京中舆论愈演愈烈之时,直接出手干预。
    如果他再“果断”一些,现在就不会有如此混乱的局面。
    “没什么大不了的。”
    “朕倒要看看,这些人还能玩出什么把戏...”
    与王承恩的预料相反,坐在案牍后的天子并未显露出一丝颓唐,反而浮现出一抹轻蔑的微笑。
    沉默片刻,朱由检从案牍后起身,慢慢推开窗户,坚定的目光直视远方。
    那个曾在崇祯朝掀起风雨的“党争”终于不期而至,但他不会再像历史上那样无动于衷。
    在司礼监秉笔惊恐的眼神中,朱由检缓缓伸出双手,任凭窗外倾盆大雨打湿他的脸颊,然后用只有他自己能听见的声音低语:“起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