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话剧戏和钢琴
作者:凤凰北斗   崇祯重振大明最新章节     
    对于此次千秋节的效果,朱由检十分满意。
    尤其是在经过报纸宣传后,所有人都知道了皇帝对皇后的宠爱,对千秋节发生的事情津津乐道。
    之前的唐藩案和楚藩案,很快就无人关注。人们讨论更多的,是皇帝创作的词和戏。
    词是文人议论的热点,很多文人从这首词看到了皇帝的文学水平,认为不亚于古之名篇。
    戏则被人传唱,京城大街小巷,都有人唱着“谁料皇榜中状元”。
    这段唱词实在简单,曲调也很明快,很多人听一两遍,就能哼唱出来。
    他们笑着唱戏,对写出这段唱词的皇帝,自然也感觉极为亲切。
    文人虽然觉得这段戏太过直白、不适合皇帝创作,但是在殿试即将举行、要出现状元的现在,谁也不会杀风景说这段唱词不好,应该怎么怎么改――
    因为戏声中欢快的氛围,实在太符合京城的气氛了。
    那些有资格参加殿试的士子,都在等着中状元,参加宫里的琼华宴。
    可以说,朱由检通过词和戏,成功拉近了自己和士子百姓的距离。
    这让他很是高兴,催促李玉根据这个唱段,改编出来《女状元》。
    但是李玉之前就苦思冥想了好几天,实在想不出来要如何写。因为直到现在,他连这段戏的曲牌都不明白,更别说以此创作一整部戏剧了。
    为了避免皇帝以后怪罪,李玉实话实说,告诉皇帝自己写不出来:
    “这段戏和现在的戏大不一样,臣勉强写了几段,实在写不出全篇。”
    “这几个唱段,也远远不如陛下所写。”
    把自己写的唱词献给皇帝,李玉内心之中,实在有些赧然。
    因为“谁料皇榜中状元”这段唱词,任谁都能听出它的直白。但是能把直白的戏唱出来,还唱得那么欢快,唱出“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感觉,李玉觉得实在太难了。
    他真的没有信心,写出这样的唱段。
    朱由检却觉得他写的唱词还不错,虽然不能和“谁料皇榜中状元”那个唱段比,但是已经算可以了――
    后世那么多戏剧,都没有多少唱段比上它。
    经典的唱段可遇不可求,哪有那么容易创出来。
    所以他没有感到失望,而是安慰李玉道:
    “你写的唱词已经不错了,不用对自己要求太高。”
    “这部戏可以更直白些,不要太追求文雅。”
    说着,他把自己对戏剧的要求,向李玉道了出来:
    “朕推广戏剧的目的,是为了娱乐大众,让百姓知道什么是乐。”
    “还有就是推广官话,推广礼部正在制定的《大明正音》。”
    “所用言语,越口语化越好,要让百姓知道,正音如何发音。”
    这是朱由检的一个目的,也是他在制定拼音时发现要做的事。
    拼音制定之后,必然要选择一种语音做正音。
    这种语音要如何推广,朱由检最先想到了戏剧――
    毕竟在没有广播、也没有电视的情况下,戏剧和音乐这种发音的艺术形式,最适合推广语音。
    所以他已经决定了,要在确定正音的同时,对昆曲进行改造,把昆曲所用的中州韵,转变为新的大明正音。
    新编的戏剧自然要用大明正音演唱,让所有戏剧从业者,必须使用正音。
    《女状元》这部戏,便是朱由检的试验。希望李玉用大明正音,编写出一部广为传唱的戏剧。
    李玉听着皇帝的期望这么高,更觉得有些惶恐。他在今年以前,一直以奴仆之子的身份生活。纵然才华横溢,也无法得到施展。
    如今骤然成为皇帝近臣,并且被皇帝寄予厚望。他心中实在有些惴惴,担心撑不起来。
    所以他一再推辞,请皇帝多找几个人,一同编写戏剧:
    “臣现在都不知道,这种戏剧要如何编。”
    “写几个唱段还好说,完整的戏剧实在写不来。”
    “冯先生、凌先生擅长戏剧,臣请和他们一起创作。”
    朱由检微微点头,答应了李玉和冯梦龙、凌初一起创作的要求。
    但是他这时也明白了,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凭空创作新戏种非常难:
    『从昆曲到黄梅戏,中间隔了几百年,戏剧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方面都不同了。』
    『让李玉一下迈过几百年,创作类似黄梅戏的新戏,难度实在太高了。』
    『得降低点难度,要求更简单点。』
    这么想着,朱由检很快想到了,冯梦龙、凌初擅长什么,能写出什么样的戏:
    『话本!』
    『这两人都擅长话本创作。』
    『如果把话本搬到舞台上演成剧,不就类似话剧?』
    『可以把话剧和戏剧结合,让大明的人更容易接受。』
    推广话剧这件事,朱由检一直都在绸缪中。他之前让吕祥设计的辟雍大讲堂,就有让学生编排话剧的用途――
    毕竟在他的印象中,话剧大多是科班出身的学生表演的,观看话剧的也大多是有文化的人。
    所以他打算把推广话剧这件事,放在太学等学堂。
    但是如今才发现,话本和戏剧结合,似乎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大众化。而非放在学堂里,变成所谓的文明戏。
    越想越觉得这样更容易推广,朱由检道:
    “让冯梦龙和凌初写各个角色的对话和旁白,推动戏剧情节。”
    “你在各个情节的关键处,写段唱词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这种话剧戏,你能创作出来吗?”
    李玉听着皇帝的想法,思索了一会儿道:
    “似乎有些像杂剧,和戏剧也差不多。”
    “只是更注重对白,只在关键时唱戏。”
    朱由检闻言大笑,抚掌道:
    “正是如此!”
    “甚至可以不要唱词,用对白表演故事。”
    “话剧戏可以用姿态、动作、对话、独白、唱词等等塑造形象,演员的妆也不要化得那么浓。要让剧院里的观众,能欣赏到表情、感受到演员的情绪。”
    “这样塑造的人物形象会更鲜明,而不像传统戏剧的生旦净末丑装扮,有些千篇一律。”
    “在服装、道具、布景等方面,话剧戏可以更写实点,更加生活化接地气。”
    说着这些要求,朱由检越来越想到,似乎有一部戏,很符合自己说的话剧戏。
    他皱眉苦思,终于想起了这部戏的名字:
    『《朝阳沟》!』
    『它不就是我说的话剧戏吗?』
    『只不过这部和《女驸马》几乎同时出现的戏剧,在后世被称为现代戏。』
    『和它同类的戏剧,似乎还有一些。』
    耳濡目染听到过一些戏,朱由检仔细一想,发现《朝阳沟》等现代戏和传统戏剧的布景、对话、唱词等等有很大区别。似乎是吸收了话剧的艺术形式,更加注重对白和人物塑造,服化道和布景也更写实,更加贴近生活。
    这种戏在后世广受欢迎,甚至发展出用于政治宣传的样板戏。只是因为牵涉到政治斗争,导致这条戏剧现代化道路被打断,让戏曲改革停步不前、甚至出现倒退。
    如今朱由检想起这些,顿时觉得自己的思路是正确的,话剧戏是正确的方向,甚至有可能取代历史上取代昆曲的地方戏的地位:
    『地方戏虽然不错,但是用的是方言,和我推广正音的方向不符。』
    『如果发展出相比地方戏更生活化的话剧戏,它的前景会很广阔。』
    『这条戏剧发展方向,是正确的。』
    找到了戏剧发展的方向,朱由检十分欣喜。
    甚至他想到了,从话剧戏这种艺术形式,发展出真正的话剧。
    未来胶片出现后,电影也能基于戏剧和话剧自然而然诞生。
    这种艺术形式,可以说很有生命力。
    李玉看着皇帝兴奋地来回踱步,也在思索着皇帝提到的话剧戏。越想越觉得皇帝才华横溢,佩服得五体投体。
    熟悉戏剧的他,这时已经能看出,话剧戏出来以后,会比昆曲吸引人――
    里面生活化的对白,天然更受人们欢迎。夹杂的戏剧唱段,也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皇帝短短时间就想到了这个新戏种,甚至还降低了他创作《女状元》的难度,让他如何不敬畏。
    尤其是想到话剧戏会在自己手中诞生,第一部就是皇帝参与的《女状元》,他更是仿佛看到了,青史留名的机会。
    所以他极为高兴地道:
    “陛下放心,臣必竭尽全力,完成这部新戏。”
    朱由检勉励了几句,又问道:
    “先前朕让你组建皇家乐团时,你说要改造乐器。”
    “现在改造得如何了?有没有什么成果?”
    说到这个,李玉就兴奋了。在皇帝开出大庶长的赏格后,他就一直思索着如何把泰西传过来的大键琴,改造成所谓的钢琴。
    只是因为之前没有钱,也没有大键琴改造。所以他虽然有了方案,却无法实践。
    被皇帝任命组建皇家乐团后,他终于接触到宫中的大键琴。让仿制的工匠按自己的设想,造出了一台钢琴。
    如今皇帝问起,他立刻请求把自己制作的钢琴抬过来,认真介绍道:
    “陛下请看,这台钢琴,被臣重新调整了键位。”
    “以端清世子确定的黄钟律高,作为键盘的中央键位。”
    “往右音律变高,往左音律变低。”
    “从左到右之间,一共六个音组、七十二个键位。”
    “可以用一台钢琴,发出七十二个音律。”
    “而且更妙的是,它上面五个黑键,正合宫商角徵羽。”
    “可以说这台钢琴,完全符合五声十二律。”
    对自己改造出符合五声十二律的钢琴,李玉非常满意,谈起来滔滔不绝。认为这台钢琴一定能打动皇帝,给自己授予勋级。
    朱由检看着李玉改造的钢琴,的确非常惊讶。因为他只知道钢琴天然符合十二平均律,却没想到把黑键独立使用时,会符合宫商角徵羽五声。
    这让他极为惊讶,让李玉细细讲解。如果这种大明特色的钢琴能完全契合五声十二律,以它作为重制礼乐的核心乐器,就不可能会有阻碍了。
    李玉讲了他对音组的划分,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划分十个音组;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作为黄钟、大吕、太簇等音律的名字。
    然后把大明黄钟律高定为己组子音,也就是钢琴上的中央键位,因为子时是深夜,所以定为黑键。往左往右各延伸三组音,成为七十二键钢琴。
    这种在六十键大键琴基础上发展来的钢琴,符合地煞之数。在李玉看来,已经能够交差。
    但是在他的设想中,七十二键钢琴还可以继续增加键位,把十组音的一百二十个音律,都用钢琴演奏出来――
    这才是他心目中,最完整的钢琴。
    朱由检听着他的设想,心中暗暗咋舌。实在没想到李玉能在钢琴上,给自己这么大惊喜。
    因为李玉这不但是造钢琴,还创造出来干支谱,把音组、音名都确定了,把大明的音乐,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他已经可以想到,在这种钢琴推广后,大明的音乐会更规范。各种乐器乐曲,都会蓬勃发展。
    这让他赞叹连连,高兴地对李玉道:
    “你造出的钢琴很好!”
    “朕现在就可以兑现承诺,授予你大庶长勋级、音乐大师称号。”
    “任命你担任皇家乐团团长,兼任首席指挥官。”
    高兴地给李玉授勋,朱由检命人传讯稽勋司,兑现这个承诺。
    同时让李玉担任皇家乐团团长,继续改进钢琴。
    看着这台七十二键钢琴,再听着李玉的一百二十键钢琴设想,朱由检想着后世的钢琴键数,说道:
    “钢琴的键位,当以八九十键为宜。”
    “太高或太低的音,已经无法听到,也很难制造出来。”
    “朕觉得你可以往左右再延伸一个音组,制造九十六键钢琴。”
    钢琴键位的数量,后世一般是八十八键,最多有九十七键,没有继续扩展。
    所以朱由检认为,能造出九十六键钢琴就行了,没必要制造一百二十键钢琴。
    他更希望的,是把这种基于大键琴的钢琴继续改进,完善成真正的钢琴。
    想着自己在后世看到的钢琴影像,朱由检把踏板、击弦机等说了一下,向李玉道:
    “钢琴不应该是双排键盘,一排应该就够了,而且要能按下键就持续发音,发出更优美的音色。”
    “如果有人造出更好的钢琴,朕会继续授勋,或者提升勋级。”
    “李卿,你把这台钢琴的结构和设想仔细写出来,让其他正在摸索钢琴的人按法制造,然后继续改进。”
    “当然,专利技术是你的,如果有人要售卖,你可以收取专利费。”
    对钢琴这种东西,朱由检不觉得有什么需要保密的,更希望有兴趣的人完善,推动它的迭代――
    他希望钢琴会像扬琴、唢呐等乐器一样,和中国其它乐器融合,成为民族乐器。
    然后,他又让李玉坐下,试着用这台钢琴,弹奏一支乐曲。
    李玉的弹奏技巧虽然称不上纯熟,但是他这些日子,却把自己创作的一首曲子,用钢琴完整地弹奏出来。
    听到久违的钢琴乐曲,朱由检很是缅怀。在李玉弹奏结束后,说道:
    “这首曲子不错,是谁创作的?”
    李玉道:
    “这是送别之曲,是前些日子送周茂兰兄弟回乡时,臣有感所作。”
    朱由检闻言更喜,再想着李玉今年十九岁的年龄,仿佛看到了未来的钢琴家在诞生。
    为了让他更熟悉钢琴这种乐器,他说道:
    “朕也有一首送别曲,你试着弹唱一下。”
    把自己耳熟能详的《送别》,轻轻哼唱了出来。
    李玉听着这首送别曲,顿时觉得自己先前所作,有些贻笑大方。
    皇帝这首送别曲,明显比他的好多了,而且很适合钢琴弹奏。
    所以他听着皇帝的演唱,立刻开始记谱,并且记下唱词。
    朱由检看着他的工尺谱,感觉很难看懂。想着记忆中的五线谱样式,又看着钢琴键位,忽然道:
    “既然是钢琴曲,就要用钢琴的记谱方法。”
    “你可以仿照钢琴键位,制定一种新乐谱。”
    说着,他粗略画了几条线,用实线、虚线和里面的区间,代表钢琴键位。认为用这种记谱方法,看着更直观些――
    这却是因为他虽然知道五线谱的名字,也在记忆中找到一些五线谱的图片。但是对五线谱上的符号代表什么,却完全没什么了解。
    所以就根据钢琴的键位,参考五线谱的样式,制定这种记谱法。用五条实线代表钢琴黑键、七个区间代表钢琴白键,记录要弹奏的钢琴键位。
    李玉看着这种记谱法,感觉的确适合钢琴。当即按皇帝的吩咐,转用这种记谱法。
    因为这种谱有五条实线,仍旧被称为五线谱,广泛用于记录大明的钢琴曲。并且随着钢琴曲的发展,逐渐得到完善,用于其它领域。
    现在虽然刚诞生,用来记录钢琴键位就够了,李玉很快用它记录了皇帝哼唱的送别曲,并且弹唱出来。
    朱由检听着他的弹奏,心中很是满意,感觉有这首送别曲,能够让人认识到钢琴的魅力。
    但是对李玉的演唱,他就有些皱眉了。因为李玉弹奏钢琴还不熟练,很难在弹奏的时候,自如地演唱出来。
    所以他想到自己听过的童声合唱《送别》,又指点李玉从小太监中选人,用多声部合唱的方式,演唱这首歌曲。
    皇家乐团下面,也因此设立了合唱团,和音乐团、戏剧团、话剧团、歌舞团等,一起得到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