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阳明格竹
作者:口嗨王者小梦梦   讲各朝历史,开国皇帝们破防最新章节     
    后世实时弹幕——
    “知行合一王阳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回复楼上:张载说的,不是王阳明。”
    “回复楼上:但是王阳明确实是如是做的,完美诠释知行合一。”
    “不管王阳明多牛逼,我还是很难理解他的思想。”
    “最精彩的是,他的粉丝成了朝廷最大的统治者。”
    “王阳明文能开宗立派,武能安邦定国。”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致良知,知行合一。”
    “我看书,刚看到他。”
    “可惜明朝中枢一直把他当灭火的角色,哪里需要去哪里,从不让他进去政治中心。”
    “王阳明,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个圣人。”
    “王守义是他什么人(微笑)?”
    “读了王阳明我就知道,这根本不是普通人能理解的。
    就算你悟性极高,明白这是一种什么思想。
    这也不是你可以做到的。
    知行合一是性命双修到一定程度的本能迸发。”
    “传习录我刚看完,首先要立圣人之志,所以王阳明只有一个,凡人终究到不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把我看哭了。”
    “王阳明的破三贼,坐中静,破焦虑之贼。
    舍中得,破欲望之贼。
    事上练,破犹豫之贼,三贼皆破,则万事可成”
    “回复楼上: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这句话说的大概是战胜别人容易,而战胜自己最难。
    但是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能战胜,则三贼皆破,则万事可成。”
    春秋时期。
    孔子眼中一亮,喃喃道:“后世人也多圣贤。”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妙,妙啊!”
    “还有这个致良知,知行合一。”
    宋朝。
    张载神色略显落寞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后世圣贤王阳明做到了?”
    “真是让人敬佩。”
    宋朝。
    朱熹抚须言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好,好啊!”
    【王守仁(1472年——1529年。】
    【幼名云,字伯安,世称王阳明。】
    【明朝绍兴府余姚人(今浙江余姚市)。】
    【弘治十二年进士,着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因曾筑室于绍兴会稽山阳明洞。】
    【自号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
    【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
    【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个名门望族。】
    【其家族系晋朝光禄大夫王览之后,书圣王羲之的族裔。】
    【相传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祖母做了一个梦。】
    【天神抱一赤子,乘云而来,导以鼓乐。】
    【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王阳明正式就读私塾。】
    【据《传习录》记载,一天,王阳明问及私塾先生说:何为人生最重要的事?】
    【私塾先生回答:唯有读书中举。】
    【王阳明质疑:科考中举未必是最重要的,人生第一等事应为读书做圣人。】
    【王阳明13岁时,母亲逝世。】
    【幼年丧亲对他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
    【一度使其有了修道学佛的念头。】
    【成化二十二年,时年15岁的王阳明。】
    【在目睹明王朝内忧外患的局势后,转而决心立志报国。】
    【他先后考察了居庸关、山海关,纵观山川地理,研究造堡御之策。】
    【归家后,忧心忡忡的王阳明屡次想要上疏。】
    【陈奏《边务八事》针对时弊,后因祖父王伦劝阻未能成行。】
    【十七岁时,王阳明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
    【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
    【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
    【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
    【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
    【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
    【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
    【之后他遍读朱熹的着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
    【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
    【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的竹子。】
    【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
    【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着名的“守仁格竹”。】
    后世实时弹幕——
    “格竹子就是盯着竹子看?也太蠢了吧。”
    “看来圣人年少时,也和普通人差不多啊。”
    “回复楼上:王阳明这是钻研朱熹的格物致知,普通人会在意这个?”
    “看竹子体悟格物有些滑稽。”
    “阳明格竹——格到吐血。”
    “透过事物表象看本质。”
    “现在的大人经常教育小孩子,一天到晚正事不干,就知道玩!”
    “这得多闲啊。”
    “异人果然天赋异禀。”
    “也多亏了王阳明出身名门望族,家里没钱的小孩,都下地了。”
    “名场面——守仁格物:不要吵,我在参悟圣贤之道。”
    “你们笑王阳明这次格竹生病,但是随着经历,他也给出了答案,格物,唯心。”
    “回复楼上:个人想法如下。
    格竹本无对错,王阳明格竹也无所谓失败。
    一切不过致知前的一个过程罢了。”
    “你们觉得格竹子太蠢了,可是这却是当时王阳明急于印证朱熹的格物致知。
    这就是你和先贤的差距。”
    春秋时期。
    孔子频频点头道:“有此心性者,何愁大事不成。”
    “格竹子,格出了唯心。”
    “倒是新颖。”
    宋朝。
    朱熹若有所思道:“敢去实践格竹子,还坚持了这么久。”
    “有天赋,有毅力。”
    “这世间的人,其实有不少有天赋的人。”
    “可是又有谁能像王阳明这样,下笨功夫,下狠功夫?”
    “得出的结论,格物,唯心,好!”